目前分類:南台灣科技與社會電子報 (1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南臺灣科技與社會電子報

14 

編輯的話 

本期主題

STS相關新聞

STS活動報導

 

編輯的話 

本期負責編輯學校                            成功大學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本期除了介紹「現代公民核心能力養成」中程個案計畫,以拓展與醫學、科技與社會有關的領域之外,我們以疾病為核心,討論基因製藥研究中,公部門研究計畫主持人利益衝突的狀況;緊急防疫應變與在地知識的可能關係;日本處理H1N1疫苗的施打政策與台灣之差異性。這些議題都是相當新,也值得討論的。

本期主題(一):**「現代公民核心能力養成」中程個案計畫簡介** 

林秀娟總主持人.教授 /教育部顧問室委託成功大學推動計畫辦公室.成功大學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在專業分工、切割深入的科學趨勢主導之下,我們的大專學生過早分流進入專注、窄化的學科領域,訓練窄化的社會個體實不利於社會整體的和諧發展。教育部為推動各專業領域或跨領域之先導性、實驗性、創新性人文及科技教育計畫,於96-99年執行包括「人文教育革新中綱計畫」、「全球化下的臺灣文史藝術中綱計畫」、「新興議題與專業教育改革中綱計畫」及「通識教育中綱計畫」等4項計畫,本計畫乃延續前一階段之計畫理念與實施成果,啟動100-103年新興中程個案科技計畫。本計畫從「廣泛知識」的傳授,轉換成「核心能力」的鍛造。更強調批判性多元思考、公民素養、團隊合作、主動積極、勇於負責、溝通協調、價值判斷能力、行動抉擇能力、問題分析及解決能力等能力的養成。

在現階段本計畫先聚焦於五大素養,包括倫理素養、民主素養、科學素養、媒體素養、美學素養等素養,各項公民素養之內涵如下:

一、倫理素養:在倫理素養上,一方面對於當代倫理議題應具備基本認識,另一方面要能運用道德推理對現在及未來發生之具體倫理議題加以理性判斷。

二、民主素養:自由民主社會特色之一,是合理爭議之大量存在。學校教育基本任務之一,即在於培養公民具備參與民主審議、面對合理爭議所需之知識、技巧與美德。

三、科學素養:做為現代公民,能體認科學乃人類文化活動產物之一,並能瞭解科學產生之效果及其相應限制,進而願意參與科學相關公共議題之討論、反思及抉擇。

四、媒體素養:做為現代公民,能體認媒體對人們感知外在世界之重大影響,進而瞭解媒體組織如何產製訊息、如何建構形象及意義,並進而對媒體訊息保有開放、批判及省思之能力。

五、美學素養:美感對象不僅針對藝文,亦針對生活世界之種種事物,泛指對於事物(非道德性)統整性價值之體會,增加「體認」層次,以豐富美感之領受力。

現代公民能力的養成具有以下特色,首先,倫理、民主、科學、媒體、美學等現代公民的核心能力的培養,需要適當的生活環境與長時間的浸淫、薰陶。依此,學校規劃校園的制度性環境,使得教師與學生能產生密切的、有意義的長期互動。其次,現代公民的核心能力的培養需要在真實處境中培養。未來的教育場域及主題已逐漸向外擴散,範圍不再限制在校園內,議題也擴及社會及職場的議題,事實上,未來的教育希望培養出同時具有全球視野以及能於公共領域中積極參與各種事務的學生。

因此,在這四年的中程個案計畫,希望能藉由全校之學習環境與制度陶塑公民素養、通識教育與融合專業教育之教學改進課群及師資培育與推廣等策略,以達具備創新、跨領域、知識統整等特質人才之養成,以及高等教育基礎品質提升之目標。

本計畫第一期於100年4月徵件,申請學校以及老師們皆本著對於教育之熱忱,踴躍參與支持;共計有48件全校型公民素養陶塑計畫以及468件核心能力課程計畫進入審查,通過之補助計畫將於8月1日開始執行。第二期課程計畫申請預定於100年8月15日起至10月15日止。希望有更多老師共襄盛舉。

(註:本文部分文章內容曾發表於2011年1月通識在線)

本期主題(二):**利益衝突:從陳垣崇博士不起訴事件談起**

何宛屏(成功大學法律研究所.碩班) .翁裕峰(成功大學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去年因懷疑前中研院生物醫學研究所所長陳垣崇博士,以公家資源向親友成立之世基生物科技公司購買「核酸分子檢測試劑」、「預測基因檢測試劑」,台北地方法院士林分院檢察官以「違反政府採購法等貪污案件」對他進行偵訊。歷經約一年的時間,報載檢察官以「陳等人為考量促進科技發展,確保研發成果及智財商品化,在國內無廠商願承接下,先邀集親友投資中研院輔導新創的世基公司,期使專利技轉商品化,造福更多病患...與刑事犯罪無涉。但起訴書中也呼籲,相關主管機關應正視國內生技專利研發及製藥產業的法令不足,積極研商因應之道,明定行政與刑責的範圍,以鼓勵更多新藥研發。」(自由時報,2010;自由時報,2011)

這件事在當時雖引發大幅報導與討論,檢察官的判斷顯然認為陳有違法,但礙於「『陳等人為考量促進科技發展,確保研發成果及智財商品化』」(自由時報,2011),而以無罪,以及「相關主管機關應...積極研商因應之道,明定行政與刑責的範圍,以鼓勵更多新藥研發。」做結。只是,無法取得檢察官不起訴處分書的情況,所謂「積極研商因應之道」的內容為何,並不清楚。

不過「利益衝突」可以是解讀此案的一個面向。什麼是利益衝突呢?簡單來說就是,公務部門員工在工作單位之外,能參與什麼活動,以及能否因參與活動而獲得酬勞的問題。美國自80年代鼓勵產學合作以來,利益衝突的規範也日益受到關注。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在1991年時,已對其雇用人員之外部活動可得的報酬金額,以及持股部分有所限制。1995年,NIH院長Varmus為了招聘及留住更多的頂級研究員,消除了報酬禁止及持股、受雇者由外部活動所取得之金錢數額及受雇者得從事外部活動時間的限制,但仍必須獲得機關許可並受倫理機關審查。

然而在2003年12月,洛杉磯時報上的一篇揭露了多起NIH科學家捲入嚴重的財政利益衝突中的文章震驚了讀者。2005年2月,經過國會舉辦聽證會及NIH委員會調查並作成建議後,2005年8月,NIH所屬的健康人力服務署(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新發佈的利益衝突規定如下: 1.禁止NIH人員機構外對實質上受影響的組織提供諮詢,該些機構例如藥品、生物科技或醫療器材製造公司、醫療機構或保險公司。 2.限制持有受NIH行動所影響的組織,每間公司不超過15000元,受限制者為資深受雇者及其配偶與未成年子女。其它的受雇者可能被要求脫手他們的股票如果審查發現有潛在的衝突的話。 3.限制來自機構外來源的金錢獎勵,包括事先受允許。這些獎勵被限制為那些已經經由一個篩選的過程被確定是合法的。 4.這些人是被要求要申報的:高階受雇者和那些參與臨床試驗,而在受NIH影響的組織中具有金融利益的人 5.對專業及科學組織的機構外活動、服務於數據和安全監督委員會、舉行巡迴演講,及服務於科學撥款審議委員會是被允許的,必須受事先許可和倫理部門的審查。 6.學術性機構外活動,如教學課程、一般教科書的撰寫、寫作科學期刊論文或編輯、及為醫師和科學家提供一般性演講作為專業教育進修計畫的一部份是被允許的。NIH科學家也可以執行醫學及其他醫療專業在具有事先許可時。

不論以上的規範是否太嚴,NIH對於其本身雇用的科學家們之利益衝突有明確的要求;反觀陳垣崇的案子則顯示,台灣仍缺乏利益衝突的規範,美國的做法頗值我們參考。

本期主題(三):**在地知識與防疫緊急應變**

翁裕峰(成功大學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本世紀重大的新興傳染性疾病: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簡稱SARS),是由SARS冠狀病毒引起。2002年11月間,SARS開始於中國廣東流行。2003年2月21日,一位在廣東治療過SARS病人的醫師與家人至香港訪友,SARS病毒隨其到訪而迅速傳染至全球各地(馬作忠,2003;Wang and Jolly, 2004)。2003年2月26日,經由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簡稱WHO)派駐越南河內的醫師Carlo Urbani(卡羅•厄巴尼)通報,正式確認第一個中國境外的SARS案例,以及爆發流行(Smith, 2006; WHO, 2003)。期間,共有29個國家遭波及;至2003年底WHO通報的統計,共有8096個可能案例,死亡案例則有774位;遭感染的醫療人員佔1706位(WHO, 2004)。

國際的理解與應對上,香港與加拿大的檢討報告明確地將職業健康列為重要的議題加以討論。香港將職業健康與醫院感染控制之間視為一種緊密的工作關係,由受有訓練的職業健康專業者引領,對醫院員工提供物理性與心理性之完整職業健康服務。(SARS Expert Committee, 2003; Campbell, 2006)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調查報告提出數項與職業安全衛生有關的因應建議:例如預警原則(不用等科學結果,立即取降低危害行動)、促進感染控制與安全衛生專業之間的合作(行部門之間與醫療院所內部)、建立可快速部署之安全衛生與感控專業團隊(需有感染控制專家、職業醫學醫師、職業衛生師、勞動檢查員)、建立資訊分享平台(勞動部與衛生部之間)、向工作場所勞工諮詢各種安全衛生保護或促進措施等、積極勞動檢查(確保勞工受到安全衛生法規與指引等的保護)。(Campbell, 2006)

國內的理解與應對方面並無類似香港、加拿大的詳細調查報告。現有關心SARS防疫的許多文獻,集中於事故當時,國家緊急因應政策與措施之適當性,從政府重大疫災的危機管理能力(如:丁學良 2004; 邱汝娜、陳奎如 2003; 陳德昇 2004)、醫療與公衛體系市場化發展與「感染管控」部門嚴重不足之間的關係(如:陳美霞 2003; 林國明 2003; 陳建仁等 2003)、封院、隔離等防疫措施在「法治國原則」以及「人身自由的保障」上的正當性(如:戴政龍 2003; 李建良 2003a、2003b; 陳英鈐 2003、2004; 陳愛娥 2004; 廖又生 2004)、以及SARS風暴期間醫護人員的職場健康是否得到足夠保障(如:染化雜誌 2004; 郭浩然 2003; 蔡朋枝 2003、陳喬琪等 2004; 陳彰恵 2003; 葉英堃 2004; 謝佑珊 2003)。

官方應對方面,經歷對SARS防疫的批評聲浪之後,傳染病防治法與勞工保險條例獲得修改,分別針對醫療服務工作者的事前預防與事後補救做了大幅度的更動,以避免SARS傳染期間影響疫情防治的狀況再發生。

與事前預防有關的《天然災害防疫緊急應變工作手冊》(由行政院衛生署(以下簡稱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以下簡稱疾管局)編訂),也包含傳染病防治法的精神。根據2010年修正版,該手冊建立了疫病評估、預防、監視、處理等建立標準作業程序,對天然災害地區疫病提供緊急應變之指揮體系、防疫通訊、人力、資源(藥品器材)等,以降低災區疫病蔓延之機會。

可是,有了指揮體系、防疫通訊、人力、資源(藥品器材)等就可以發揮緊急防疫工作嗎?若我們參考一下美國的《擬定災難應變計畫:衛生部門指引》(Writing a Disaster Plan: A Guide for Health Departments)可以發現,要使健康災難的緊急應變計畫能夠發揮作用,還需要考量對員工提供福利服務,例如孩童照顧、提供參考資源與災害協助的員工協助熱線、對受災害影響的員工提供彈性的班表、替代性工作的選項例如電傳(telecommuting)、提前支薪、對已無假可休的員工提供緊急「休假銀行」(leave banks)或緊急有薪休假、含有可選擇回報條款的提前休假、含有延遲繳款時程的信用合作社貸款或低利貸款、支票換現金的服務、轉介有牌之孩童照顧或寵物照顧之服務、增加使用公共交通之通勤員工的共乘津貼、提供流離失所的員工臨時庇護所或住宿或轉介至有此協助的適當資源、對住家遭摧毀的員工提供搬遷的協助或儲藏設備、諮商服務。(UCLA Center for Public Health and Disasters, 2005)

過去SARS防疫緊急應變過程中,防疫醫療工作者確有出現與上述福利服務有關的需求,例如因為投入照顧病人的工作而使得家庭照顧全部落到其他家人身上(潘純媚等,2005)、因為隔離措施造成醫療工作者的小孩面臨無人接送上下學的情形(許麗珍,2003)等。這些個別經驗似乎未被納入現行的《天然災害防疫緊急應變工作手冊》中。

科技政策之決策或執行,在地知識常是被強調的重要面向之一。它已被應用至緊急應變計畫,以面對可能發生的工業災害或海洋養殖區的災難性健康事件(Walker等,1999; Schoch-Spana等,2007)。換句話說,在地知識,使得緊急應變計畫更為可用、可靠、可接受。

前述這些家庭照顧需求係來自日常家庭或工作生活的知識,雖然不是防疫的專業知識,卻有可能是使防疫專業知識、技術與溝通指揮組織能夠更順利運作的在地知識。衛生署的應變計畫工作手冊如果納入這類在地知識,或許在未來面對類似SARS之類的急性傳染病時,較不會引發防疫工作的爭議。

本期主題(四):**H1N1疫苗施打政策的差異性:日本與台灣的比較**

唐志銘(成功大學醫學系一年級)

2009年底全球籠罩在H1N1大流行的陰影之下,為防止H1N1流感病情爆發,注射H1N1疫苗成為不少國家的防疫政策。日本與台灣也不例外。不同的是,日本在全面施打(國民可自行決定是否要注射)疫苗之前,先訂定「接種流感疫苗健康損害救濟特別措施法」,以使藥品不良反應者獲得較高的預防接種受害補償;台灣則是在疫苗施打出現嚴重副作用之後,才修訂「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基準及審議辦法」。

日本的做法日本在2009年也為了預防H1N1的流行採取了施打疫苗的防疫手段。但是由於國內的藥廠所製作的疫苗劑量不足以供全國人民使用,為了確保有足夠的疫苗劑量,日本政府決定進口國外的疫苗,日本引用了藥事法第十四條第三項,給予了外國製造的疫苗特殊授權—即不用通過一定期間的人體試驗就能上市販售。

然而,這種未經足夠人體試驗的疫苗可能導致國民健康上的損害。因此,日本政府為了保障國民的權益,訂定了「接種流感疫苗健康損害救濟特別措施法」,將因為接種從國外進口的H1N1疫苗所產生的藥害事件,從原本適用的藥品不良反應救濟制度換至保障較好、補償較高的預防接種受害救助系統。而這項法律在平成二十一年十二月四日(2009/12/04)公布,而在法律公布之後,外國疫苗才能在日本上市販售。

台灣的做法在98年12月12日政府宣布全面施打疫苗時,政府對於疫苗可能造成的健康危害,仍是以96年修訂的「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基準及審議辦法」來作為處理標準。然而,這個辦法無論是審查小組的組成,或是受害賠償的金額與適用範圍都不能給予受害者適當的處理。其中蠻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在施打疫苗時,孕婦及幼童是優先施打的族群,因為他們是「高危險群」,但是同樣地受到嚴重不良反應的機會也較大。然而,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基準及審議辦法中卻沒有一項是針對孕婦或幼童的。

這樣法律保障上的缺失,在之後的不良反應的案例上明顯的顯現出來。一些孕婦接種完疫苗後發生流產或死胎的現象,以及劉小弟事件不甚理想的處理結果。這些人的健康權都應該被法律所保障,然而政府卻沒透過立法來保障他們的權益。直到緩打潮出現,民眾不滿的聲音日漸龐大,政府才開始研擬修改對受害者的補償辦法。

最後,在99年2月12日,行政院衛生署公布了修訂後的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基準及審議辦法。其更改的內容有:一、增加審查委員的人數與公正人士、法學專家所佔的比例;二、增加賠償金的上限額度(二到三倍);三、補助檢查及醫療費用、死亡者之喪葬費、孕婦流產或死胎之賠償。

結論從這樣的做法可以看出日本政府對人民健康權的重視,當政府為了要保障大多數人的健康權而必須採取有風險之政策時,也必須將可能受到健康損害的少數人之權利納入保障,這才是符合追求公共利益的公共政策。

STS相關新聞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STS中心 王御風負責編輯

科技與社會新聞:搶救高鐵大作戰(2011.6.13-6.26)

今年初,行政院長吳敦義為了讓內閣異動「有感」,找來了對於水資源問題常有意見的李鴻源擔任公共工程委員會主任委員。實際上,這是一個明年就將隨著政府組織再造而說再見的單位,大部分接任類似這種單位(如新聞局、青輔會)的主管,都是行禮如儀,做完走人,唯獨李鴻源主委先丟出一個「高鐵再十年就會因地層下陷玩完」的聳動話語,讓全台民眾人心惶惶,然後大張旗鼓召開跨部會會議,結論是「只要封掉雲、彰的深水井,高鐵就沒有問題」。

感覺像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封井大戲」,卻也突顯了台灣水資源的問題。台灣因地形關係,水資源保存不易,但農業、工業均需要大量用水,於是抽取地下水成了補充水源的最好辦法,久而久之,台灣西部地區就出現地層下陷的現象。

實際上,自來水、水庫也是二十世紀以後的產物。在此之前,台灣西部民眾長期以來也得靠地下水供應民生、農業用水,用水長期不足(尤其是農業)是常態,但並未引發地層下陷問題,如今出現的地層下陷問題,與科技進步下的工業快速發展、超抽地下水,當然是脫離不了關係。

政府如今願意拉高層級關切水資源,自然是一件好事,畢竟不跨部會是無法有所成績,但同時在封井之外,也要檢討水資源的使用問題,如果僅僅封井,但仍無限制的讓工廠設立,這次的「封井大戲」就變成「封井大秀」了。

官方首度證實 地層下陷 高鐵撐不到10年;農業抽水曾被視為元凶 但工程會主委李鴻源認應整合治水 考量產業與農民生計 根本解決下陷問題 2011/06/14 中時一版【許素惠、鐘武達/雲林報導】   

耗資五千億興建的高鐵,不敵雲林、彰化地層下陷,官方首度證實 「壽命只剩十年」;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主委李鴻源昨天說得更白 ,「如果抽水問題不解決,鐵道又無法像一般道路施作替代道路,到 時候,高鐵恐怕連十年都撐不到」。   

農民抽地下水,被視為地層下陷元凶之一,但李鴻源卻認為,沉陷 區鄰近農田水井已封得差不多了,但對延緩地盤沉陷仍然很有限,足 見下陷主因不是農業抽水。   

李鴻源憂心地說,雲彰地層堪稱高鐵的任督二脈,若不打通,高鐵 全線也難動彈。所謂「整合治水」是從產業結構著手,當地一年有廿 一億噸地下水補充,不是不能抽地下水,但整合治水是訂出一個地下 水安全存量,先解決農漁民生計問題,以讓地盤下陷問題根本解決。   

雲林縣長蘇治芬樂見中央官員終於有人願意承擔起重責大任。她指 出,「縣府多次指自來水及水利會深水井才是地層下陷元凶,中央都 不相信」,她希望抓出源頭,對症下藥,不要光封農用井。   

李鴻源向吳揆自動請纓,負責協調規畫「總合治水計畫」,昨天率 水利署、工業局、自來水公司等主管,實勘高鐵地盤沉陷最嚴重的土 庫段,以及馬光淨水場、中科、濁幹線調蓄池等,了解目前雲彰地區 農、工業和自來水配置現況。   

高鐵公司簡報指出,因雲林地層下陷持續惡化,該公司四月底已完 成調整跨台七十八線附近基樁的橋墩盤式支承墊,差異沉陷角變量從 一千五百分之一‧一九下降到一千五百分之○‧六六,已低於一千五 百分之一的警戒值;目前台灣高鐵也持續進行第二階段橋梁結構補強 。   

李鴻源根據高鐵公司調查評估的下陷數據換算,雲林、彰化縣每年 以七到八公分快速下陷,高鐵壽命只剩十年;他指出,高鐵以抽換樑 柱墊片防陷,不過,如果以樑腳下陷量可容許的一千五百分之一計算 ,高鐵目前下陷值已達一千五百分之一‧一九,早就超出安全範圍。 他進一步表示,補救工程只是治標,即使將墊片變薄,也有一定極 限,換言之,假若持續以現有工法防陷,有朝一日也可能達到毫無調 整空間的工程極限,屆時勢必難以營運。 立委張嘉郡關心下陷是否影響雲林設站,李鴻源表示,沉陷和設站 是兩回事,但是下陷若不處理好,高鐵都停駛了,設站也沒意義。   

水利署長楊偉甫指出,湖山水庫預計一○三年啟用,可供兩億噸民 生、灌溉與工業用水,除戰備用水外,全部停抽地下水,屆時管線將 重新配置,通盤調整配水。   

李鴻源訂下兩個月時間表,將完成整體用水問題調查與規劃,在水 資源進行全盤性調配後,不足部分則由地面水與管線調整因應。

 

救高鐵 雲彰擬封深水井 阻地層下陷農業淺水井暫緩 新建工程要減重 2011年 06月18日 蘋果電子報【連線報導】

雲林、彰化超抽地下水危及高鐵安全,行政院政務委員李鴻源昨主持「研商高鐵沿線地層下陷防治會議」,確定先封雲、彰工業區深水井,暫時不封農業用淺水井。李鴻源說,教育部、法務部、農委會和台灣自來水公司已提出封井計劃,預計下月開會確定封井數,若確實執行計劃,就能減緩地層下陷程度,「高鐵壽命是沒問題的!」雲彰高鐵沿線共有千口井深達35到200多公尺的公有深井,其中歸屬農田水利會共610口,自來水公司347口,國中小35口,法務部雲林第二監獄2口等。水利署署長楊偉甫說,下個月這些單位將提出分階段封井數量、位置,地層下陷敏感地區優先封井。 嚴重區年陷7公分至於民間深井,水利署副署長吳約西說,元長工業區20多家廠商將先封,違規工廠水井由稽查小組加強查緝,合法水井勸導補償停用,非法則按法規處理。農委會則提出調查與替代計劃,如在高鐵沿線增設農塘夜間儲水備用,調查一、二期稻作情形,輔導農田水利會封掉深井。雲林地區地層下陷有多嚴重?中央大學太空遙測中心研究團隊公布最新影像觀測結果,最嚴重的彰化縣溪湖鎮溪湖高中周圍,平均每年下陷7公分,彰化縣溪州鄉平均每年下陷5公分,且已擴散到高鐵地基,雲林高鐵站預定地與中科雲林虎尾特定區,年均下陷量達5公分以上,雲林縣虎尾、土庫、元長地區,年平均下陷量也達5公分,其他高鐵沿線多處地區平均每年下陷3公分。要找出超抽元兇研究計劃主持人、中央大學教授陳錕山說,政府要盡速解決地層下陷問題,否則遲早發生重大公安意外。但對工程會擬封水井,陳錕山認為太過樂觀。他說,封水井延緩地層下陷是解決方案,但關鍵是「要找出每一個超抽地下水的水井」。雲彰的建築也須「減重」。李鴻源說,包括高鐵雲林、彰化車站,彰南產業園區、彰化花卉園區特定地區及中科虎尾園區等五個開發案,粗估每個開發案會造成7公分地層下陷,工程會將針對後3個仍在設計中的開發案,評估如何減輕建材;另外前2個已施工的將研究補救方式。 雲縣府鼓勵造林雲林縣政府水利處長劉承志表示,對於高鐵沿線下陷區的農田,縣府會鼓勵造林、休耕或轉作旱作,減少用水量,而新增水井仍秉持「即查即封填」政策。 地層下陷防治會議重點會議名稱.研商高鐵沿線地層下陷防治等相關事宜會議(第二次會議)主持人.行政院政務委員、公共工程委員會主委李鴻源出席單位.農委會、經濟部水利署、經濟部工業局、台灣自來水公司、彰化縣、雲林縣會議結論.確定將逐步封掉雲、彰地區的工業區深水井;農業用的淺水井暫時不封.雲、彰地區學校、監獄的違法水井將封掉,台水、農委會也將提出封井計劃.工程會將對雲彰地區規劃中的開發案,評估如何減輕建築材料重量;對已施工的開發案研究補救措施.預計7月再開一次會,屆時會確定所有要封的水井數、各單位封井計劃及影響資料來源:《蘋果》採訪整理

 

STS活動報導

你究竟吃了多少化學物?高海大STS中心、左新分館「未來公民的科學素養系列講座」

塑化劑風暴,讓國人徹底警覺,這麼多年來,我們已經不知不覺吃下了許多的化學物,但究竟有多嚴重呢?該如何重建我們的新生活?高海大STS中心、高雄市立圖書館左新分館「未來公民的科學素養」化學講座,即將在七月分別邀請前消基會秘書長、台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分別就農藥的使用及食品添加物,探討化學與食物的關係。

      

時間

題目

演講者

服務單位/職稱

07/23

化學添加食品的愛與恨

吳家誠

前消基會秘書長

高師大化學系教

因場地座位有限,有意參加者請先報名 sts@mail.nkmu.edu.tw (07) 3617141#3415 聯絡人:高玉馨小姐。前二十名將贈送精美小禮物。

 

南臺灣科技與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臺灣科技與社會電子報

13 

編輯的話 

本期主題

STS相關新聞

STS活動報導

 

編輯的話

本期負責編輯學校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STS中心 王御風

本期電子報將以高海科大STS中心這學期的課程及活動為報導。在活動部分,高海大STS中心除了一直持續辦理的「未來公民的科學素養」講座外,在6月10及11日,連續兩天分別舉辦了「第一屆海洋、產業、STS研討會」及「台灣科技與社會的新動能」兩個研討會,除了學術討論外,最重要是擴大了STS領域,與其他學科以及民間NGO團體連結,這將在第一則報導中有詳細介紹。

高海大STS相關課程,這幾年一直以讓學生「做中學」為目標,啟發學生對於問題的動手及思考,不論是以審議式民主為主的「海洋政策與公民參與」、學生親身做田野的「科技與社會」,以及針對案例討論的「海洋產業案例研究」都是如此,此次將以本學期的「海洋政策與公民參與」為例,介紹課程的上課方式,及學生的參與。

雖然暑假到了,但高海大與左新分館的「未來公民的科學素養」依然不打烊,歡迎大家繼續支持我們的活動。

本期主題(一):向外擴散STS能量的研討會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STS中心 王御風

雖然接近期末,但高海大STS中心仍接連在6月10日及11日舉辦兩場研討會,吸引了其他領域以及高雄市民間團體來到本校,將STS能量不斷向外擴散。 

DSC01973.JPG    

首先登場是6月10日的「第一屆海洋、產業、STS研討會」,此研討會當初設計的目的就是希望開啟以STS觀點討論海洋的視野,因此廣納不同領域,關於海洋及產業的論文,透過STS學者的評論,達成雙方交流的目的。

也因此,文章呈現了相當的多樣性。有關於海洋休閒產業的評估、海洋戰略的探討、海洋文學的思考、高雄在地壽山與造船的歷史回顧、遠洋漁業未來的發展、東港魚市場的實地考察,遊艇產業的討論,以及利用養蚵消除河川重金屬污染的可能。

DSC02096.JPG  

這些文章的撰寫出發點,多與各作者的學術背景有關,因此主辦單位特別找來STS的學者與其交流,透過STS的不同觀點,也帶給所有作者另一種思考方式,不僅開創了STS在海洋領域的可能,更讓這些文章,多了另一種生命力。

6月11日的研討會「台灣科技與社會的新動能」則與公民社會較有關聯,主要是針對台塑仁武廠的污染問題進行討論,除了本校STS中心的老師外,來自南台灣各校的老師(成大、義守、美和等)與地球公民協會、台塑仁武廠附近里長,還有遠從澳洲來的Richard Hindmarsh,以及關心此問題的民眾齊聚一堂,熱烈討論,讓小小會議室擠的水洩不通。

IMG_2893.JPG  

IMG_2919.JPG   

經過了兩場研討會,高海大STS中心與學界、民間的交流更為多元,在一次又一次的理性討論中,STS的精神也更獲得肯定,向外積極散播。

本期主題(二):學餐大改造:99年下學期高海大海洋政策與公民參與課程期末討論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STS中心 王御風

本學期的「海洋政策與公民參與」課程,延續上學期模擬公民審議會議的方式,由學生選出題目進行討論,有別於上學期的「廢死」議題,本學期同學們所選出的討論題目是本校內的「高海大學生餐廳如何改進」,在經過熱烈討論後,最後的共識是「目前學生餐廳最大問題是口味,學生們普遍認為口味不佳,建議校方在新學期招標時,可請投標廠商結合學生社團(如學生會)辦理試吃比賽,以問卷方式由試吃同學給分,並列入評審項目。」

本課程期末的「公民審議會議」是由學生自己選出其最關心議題做為討論,分為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由所有同學分組提出認為值得討論的題目,經票選決定最後主軸,在進入第二階段,經由專家討論後,最後一節課進行「公民審議會議」,大家對此議題取得最後共識。

第一階段在5月3日及10日進行,共有16組修課同學提出他們認為最值得讓大家討論的議題,最後經由各組投票,選出「可否開放校外攤販至學校餐廳營業」做為最後討論主題。此次所有同學提出的議題分別是:一、台中需不需要蓋捷運。二、核四興建問題。三、槍械合法化。四、是否該設立紅燈區。五、電影分級再商榷。六、代理孕母。七、同性戀是否可收養小孩。八、安樂死。九、學校宿舍是否該重新裝潢。十、學生退學規定的存廢。十一、是否承認大陸學歷。十二、學校停車問題。十三、十二年國教。十四、國光石化是否該興建。十五、公務人員該不該加薪。十六、可否開放校外攤販至學校餐廳營業。

IMG_0105.JPG  

從同學們提出的議題分析,校內問題其實提出者並不多,僅有四組(九、十、十二、十六),佔四分之一,其餘均為社會廣泛的重大議題,但在這四組報告時,均能獲得同學較多的關注。在所有同學報告完畢後,隨即進行投票,每組均有一票,包含要準備最後辯論,而未參加此次議題討論的第六組,共有十七張票。投票結果,「可否開放校外攤販至學校餐廳營業」獲得四票,為接下來討論之主題。「學校停車問題」則獲得三票,僅以一票屈居第二;「公務人員該不該加薪」獲得兩票,為第三名;「核四興建問題」、「槍械合法化」、「是否該設立紅燈區」、「同性戀是否可收養小孩」、「安樂死」、「學校宿舍是否該重新裝潢」、「學生退學規定的存廢」、「十二年國教」各獲一票。

進入第二階段後,我們以兩週的時間邀請「專家」與同學對談:分別是5/17本校管理學生餐廳的保管組杜組長至課堂與同學討論,5/24則前進學生餐廳實地討論,並邀請經營廠商(紅蕃茄)的老闆娘與學生對談,5/31則由兩組同學提出規劃及看法,與大家討論。

經過了三週的訪查、對談,大部分的學生對於學餐問題也有一定看法,綜合大家在最後討論前的意見,普遍認為學餐的問題是地點不佳(走到校外用餐比去學餐更方便)、口味不佳、價格並沒有優惠(比起校外廠商)。最後一週,大家紛紛提出看法,由於意見眾多,最後採取表決方式,因為地點問題,無法改善,故無人提出意見,而在口味方面,獲得壓倒性的支持,也是唯一過半(共獲得42票)的意見,故以此做為本次審議會議的共識。

本學期的審議民主會議,由於題目的關係(學餐大家都認為要改進),故缺乏辯論的火花,與上學期究竟應不應該廢除死刑,兩邊人馬辯論相當激烈的情形有區別,因此也有學生在期末報告表示有點失望,但無論如何,經過一學期的實驗,修課同學都表示對於審議式民主,以及「民主」的真義有了進一步的思索,這也是本課程開課所期望達成的目標。

STS相關新聞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STS中心 王御風負責編輯

雲端與音樂:科技與社會新聞(2011.5.30-6.12)   

這兩個星期,台灣還是籠罩在塑化劑的陰影中,至於世界關切的核能問題,德國表態將在2022年全面廢核,但此次我們要來討論是蘋果推出的雲端資料庫—iCloud。

在科技發展上,蘋果i系列絕對會是重要里程碑,iPhone的智慧型手機,以及iPad的平板電腦,都讓科技邁出一大步,而這次iCloud是蘋果試圖結合雲端技術,雖然成功與否尚未知曉,但也看出雲端確實是科技的下一個趨勢,而蘋果的雲端更將主力之一放在音樂上,想要解決數位科技出現後,音樂所面臨的獲利模式。

數位科技出現後,許許多多的販售商品方式面臨危機:例如書店、唱片行,礙於電子書尚未全面成熟,書店還能喘息,但網路書店的興起,已經讓個性化的個人書店消逝中。而音樂面臨的衝擊更大,現在購買CD的人越來越少(不要說老掉牙的黑膠與錄音帶),而網路下載興起後,更使得音樂業者聲稱其獲利空間越來越少,先是要求捉音樂下載(如當年成大MP3事件),到後來網路音樂商城興起,此次蘋果希望創造新的音樂販賣方式(直接上雲端開賣),就要看消費者賣不賣帳了。

實際上,數位科技對於音樂的挑戰還不止於此,例如許多歌曲中藉由「複製」舊歌曲的片段,再重組出新歌曲,亦曾引起「著作權」、「是否為創作」的討論,到現在則是一種很普遍的創作方式。或是聽到的音樂,究竟有沒有經過電腦「修飾」過,都是新時代的音樂問題。科技與社會的不停挑戰、創新,在音樂中,也可見到如此的變遷。

德誓言 2022年全面廢核已開發國家首例 將以再生能源替代 2011年 05月31日 【綜合報導】受到日本福島核災影響,德國能源政策大轉彎,德國聯合政府昨宣布,將於2022年全面關閉所有核電廠,成為已開發國家首個廢核國家。德國未來將縮減電力需求,並開發再生能源,德國總理莫克表示:「我們希望未來的電力更安全、更可靠也更經濟。」德國聯合政府協商到昨凌晨才獲結論,宣布將分階段與核電脫鉤,現有17座核子反應爐,1座早已停用,另建於1980年代的7座於3月間停機,將就此除役;另外6座預定2021年除役,剩餘3座在2022年底停機。德國目前約22%電力仰賴核電,政府指將在廢核前,縮減全國電力需求10%,並鼓勵開發風力、太陽能等再生能源,提高環保能源的供電比例,同時保留幾座反應爐備而不用,若到2013年德國的替代能源不夠用,會再啟動核能發電應急,原定2022年減碳40%目標不變。 更依賴火力發電莫克(Angela Merkel)此舉能否挽回民心有待觀察,但瑞典環境部長卡葛倫先出面批評,德國將更依賴傳統火力發電,還可能得從法國買核電,這樣的政策根本「不平衡」。德國民意多傾向反核,莫克政府去年不顧在野黨反對,宣布將年份較久的幾座核電廠延役到2035年,短短9個月內就被迫扭轉政策,是因日本311強震、海嘯,使福島第一核電廠出現空前危機,引發德國核能安全辯論,反核示威此起彼落。前天柏林還有一場規模不小的抗議;莫克領導的基民黨更在多次地方選舉接連受挫,上周一在不來梅邦的地方選舉,基民黨首度被綠黨超越,落居第三大黨,莫克面對敗選壓力,不得不緊急修改政策,宣告提早結束核電時代。核廢料稅引反彈新政策仍須國會批准通過,環境部長洛特根(Norbert Reottgen)指廢核政策已「不能回頭」。當局決定即使民營核電廠全面停止運轉,仍將對業者課高達約945億元台幣的核廢料稅,勢必引發強烈反彈,電廠業者表示,不排除採取法律途徑維護權益。 台3核廠不延役此外,我國的核能政策是否定調,台電董事長陳貴明昨在立院經委會時強調,目前經濟部對核能政策方向,已就延役、除役或提前除役3選項評估,近期會公布結果。經濟部次長黃重球昨表示,目前核一至核三仍確定不會延役,核四會在年底總體檢確定安全無虞後,才會繼續填裝燃料;經濟部目前對核五亦無構想。提出2025非核家園計劃的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正好將在下月5日赴德國考察綠能產業,民進黨發言人陳其邁昨表示,德國廢核對蔡英文是一種鼓勵,他強調,非核是做得到的事,就看要不要做,端視政府有沒有決心。日本核災後 各國核電立場 ◎台灣 核一至核三廠確不延役,核四在年底總體檢確定安全後才會繼續裝燃料。經濟部正對核能政策進行評估,近期公布結果 ◎德國 昨宣布2022年全面停用核電 ◎美國 仍將持續興建新核電廠,當局會審慎評估現有104座反應爐的安全措施 ◎英國 不放棄核能,福島事件後政府要求加強評估各核電廠安全措施,半年內提報告 ◎法國 新建反應爐計劃不變,但政府下令評估各地核電廠對地震、淹水及停電等突發狀況之應變力,年底前提報告資料來源:我國經濟部、綜合外電

蘋果iCloud上雲端 「彈指完成」賈伯斯《感覺良好》歌聲出場 2011年 06月08日【陳家齊╱舊金山報導】蘋果公司昨宣布新的網路雲端服務iCloud,將免費讓蘋果用戶把文件、音樂、照片等資料儲存在蘋果雲端伺服器,然後自動同步傳輸到用戶所有的蘋果裝置,像是iPad平板電腦、Mac電腦、iPhone等。蘋果執行長賈伯斯說:「使用亞馬遜或者Google的雲端音樂庫,要搞上好幾周都不見得上傳完畢,我們的服務讓你彈指間完成。」美國蘋果大動作免費提供這些雲端服務,是為了讓蘋果的硬體用戶在每個裝置、每個地點都能順利聆聽自己資料庫的歌曲,瀏覽自己的文件,吸引蘋果迷「買齊」蘋果的各項裝置。年費717元享服務昨天的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Worldwide Developers Conference,WWDC)在詹姆士布朗的經典名曲《感覺良好》(I Feel Good)開場下,由蘋果執行長賈伯斯宣布開始,似乎暗示仍在請病假的賈伯斯身體「感覺良好」。 昨天的開場演講中宣布了三大主題產品,除了iCloud,還有iPhone、iPad的新版操作系統iOS 5,以及Mac電腦新的作業系統OS X Lion。賈伯斯基本上負責串場,詳細功能與展示都由各部門主管上陣。 此外,蘋果還推出年費約717元台幣的「iTunes Match」服務,讓用戶輕鬆把家裡的CD、電腦裡的MP3轉換成蘋果的雲端音樂資料庫,在每個裝置、每個地方都能享用。 今年壓軸稍失色 iCloud的「iTunes Match」是賈伯斯在結尾丟出的「啊,還有一樣東西」(one more thing),以往「還有一樣」曾秀iPhone等轟動的新硬體,此次的壓軸稍失色。iTunes Match透過iTunes掃描使用者電腦中音樂資料庫,比對蘋果的網路資料庫後,如果有,就自動轉成高品質的音樂檔案,直接傳送到使用者的iPod等其他裝置。

 

 

STS活動報導

你究竟吃了多少化學物?高海大STS中心、左新分館「未來公民的科學素養系列講座」

塑化劑風暴,讓國人徹底警覺,這麼多年來,我們已經不知不覺吃下了許多的化學物,但究竟有多嚴重呢?該如何重建我們的新生活?高海大STS中心、高雄市立圖書館左新分館「未來公民的科學素養」化學講座,即將在六、七月分別邀請旗美社大主任張正揚,以及前消基會秘書長、台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分別就農藥的使用及食品添加物,探討化學與食物的關係。   

時間

題目

演講者

服務單位/職稱

06/25

從全球糧荒看化學在農業的使用

張正揚

旗美社大主任

07/23

化學添加食品的愛與恨

吳家誠

前消基會秘書長

高師大化學系教

因場地座位有限,有意參加者請先報名 sts@mail.nkmu.edu.tw (07) 3617141#3415 聯絡人:高玉馨小姐。前二十名將贈送精美小禮物。

 

南臺灣科技與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臺灣科技與社會電子報

12 

編輯的話 

本期主題

STS相關新聞

STS活動報導

 

編輯的話

本期負責編輯學校                                  南台科技大學STS計畫

 

南台科技大學 機械系 林聰益教授   

本期電子報是由南台科技大學STS計畫團隊負責,主要在談「能源安全與永續發展」,本期兩篇文章之主題分別為:「核能發電可以廢棄嗎」(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系吳文昌教授)與「推動環境保護之全球行動 —台灣環境法規」(通識中心楊劍豐教授)。

「能源安全與永續發展」是世界各國高度且共同關切的課題,永續發展是指能滿足當代的需要而且不致危害未來世代需要的發展方式;更重要的是當代社會及經濟的發展不應超過環境承載力,而破壞環境和生態的平衡,本期「推動環境保護之全球行動—台灣環境法規」是由永續發展的落實方式與成效來看台灣現行環境法規如何與國際接軌。再者,永續發展必須建立在能源安全之上。各國的能源政策考慮因素很多,並不是簡單的擁核和反核的區別,在本期「核能發電能夠放棄嗎?」指出一個出乎意料之外事件:福島事故發生後,日本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擁核人數減少幅度並不大。這是指日本現行的能源政策是有充分的公民參與或是風險溝通嗎?還是他們理解現在的生活方式和型態,已經限制或影響他們對能源技術系統的選擇。

台灣是屬於一個較脆弱的海島型生態環境系統,又能源高度仰賴進口,如何確保能源供應穩定也是一種能源安全。如何提升能源效率、節約能源與能源的多樣化發展,以解決台灣的能源挑戰,並兼顧能源安全與永續發展,是我們重要的議題。

 

本期主題(一):核能發電能夠放棄嗎?

南台科技大學 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系 吳文昌 教授

自從1954年蘇聯建成世界上第一座裝機容量為 5兆瓦(電)的核電站以來,世界各地始終存在擁核與反核的抗爭,一開始擁核聲勢明顯壓過反核一方,直到舊蘇聯車比諾事件發生後反核聲浪大漲。但時過境遷事件淡忘於人們記憶中後,核能發電又如雨後春筍般在世界各地包括台灣,尤其工業先進國家頻頻設置。就在反核活動漸漸氣若遊絲時,日本發生千年大地震造成福島核電廠毀滅性核災,全世界在目睹如此恐怖報導畫面下,一時反核或檢討核能發電存廢的聲音不斷接踵而至。到底現今核能發電是否能夠無條件地被廢棄嗎?這個公民議題是非常值得社會大眾積極參與。以下是整理事故當事國日本一篇由知名核能觀察家渡邊先生對於核能發電存廢的訪談報導內容提供大家參考。

福島事故發生後,日本曾針對今後核能發電的存廢作民意調查,結果顯示雖然擁核人數變少,但減少幅度並不大,這樣的結果出乎意料之外也成為熱門話題。所以針對核能發電能不能廢止?或是有什麼再生能源能取代呢?渡邊先生提出三個論點來論述:

論點 1:若沒有核能發電那能滿足能源的需求嗎?

第一個論點的核心主要是“有能夠取代核能發電的再生能源嗎?”。 首先,若問“現在就有嗎?”,答案即使是推崇再生能源的專家也是“No”。就像環境能源政策研究所的專家飯田哲也先生也提出“到2020年才有可能取代核能發電”的看法。在積極推動採用再生能源的同時,階段性的逐步淘汰危險的核能發電。針對這個階段性的“時間”,如何整合意見分歧的眾人達成一致也同樣重要的。然而,在階段性時間裡只靠再生能源能全部供應所有電力需求嗎?答案為“不可能”的人們認為“目前日本都無法順利推動再生能源使用,未來也不能保證能推動”,“需要廣大土地的再生能源是不適合的土地面積狹小的日本”,“太陽能發電對多雨的日本不適合”等各種理由。但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相較於日本世界其他地方的情況呢?例如最近,在西班牙風力發電佔電力供應的21%。全球風力發電能力約200億千瓦(2010年),是核能發電的一半(4億千瓦)過來的一半,而且3到5年內就有可能超越。另外太陽能發電,目前雖然市場規模不大,但固定價格購買方案(FIT)的普及和蔓延,認為 2020年可能會達到風力發電的三分之一。為什麼日本和世界有如此的差距呢,是有必要思考的。 例如,關於風能和太陽能發電在日本是真的土地太小了嗎? 但日前政府環境部發表就算轉換效率低的風力發電也能達到40座核能發電廠的發電量,若連海上也算入則容量會更大。而雨多的地方就不適合發展太陽能發電嗎? 以德國為例,日照時間和日本相近,但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國家。當然,以日本為例,因多地震和颱風,所以必須考慮導入更耐天候地震的設施。另一方面,關於取代核能發電廠的再生能源的諸多麻煩面,不如使用燃煤或天然氣的想法的人也不少,但未來因石油和其他化石燃料的枯竭而導致原料供應上的不穩定。因此在再生能源發電推廣上若能配合更文明便利的節能方案,則將能提升再生能源發電的發展。

論點2:其他方法的發電成本能贏核能發電嗎?

到目前為止,關於核能發電的“低成本”是一個很大的優勢。考慮成本的競爭力企業以及家庭經濟,我想很多人在調查中會回答發展核能發電也是不得已。 但一般檯面上所提出的成本大部分是辦公桌上模擬出來的數據,而不是實際總成本。例如贈款,廢物處理費用,若再加入意外事故處理費用,則成本將會更高。 相對之下,太陽能和風力發電方面若能建立大規模生產,則能成本能大幅降低。正如軟銀總裁孫正義常在演講文稿中提出類似看法,去年在美國也有數據顯示太陽能發電成本已比核能發電低。 另一方面,其他能源如化石燃料時因所剩無幾,所以成本會大幅上升。而天然氣即使在本世紀雖儲存數量尚有,但能源爭奪的糾紛可能無法避免,所以在原料供應穩定性是不足,相比其他自然再生能源是不能長期能期待的。最後考慮對經濟的影響面,再生能源的推動帶給產業發展以及促進就業是非常有魅力,而且完全能彌補因廢止核能發電造成的社會損失問題。

論點3:由安全和環境方面來評估?

由於這最後論點,就由安全和環境方面來觀察。有一個疑問“造成福島第一核電廠的事故發生是事前的防範不足與事後處理不當,所以只要好好記取教訓,往後採取更完善的萬全體制應該就沒問題吧!”,也就是說必須考慮“萬一發生比預期嚴重災害時,該如何處理呢”。 因此必須採取萬全體制,但是在日本發生超過預期的地震或颱風也不是不可能,值得考慮的是若發生超過萬全體制的事件時該如何處理。 另外因核能發電或放射性核廢料所造成的事故,通常影響時間是相當長,例如在火力發電廠的事故,其影響絕對不可能超過100年。雖然核電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非常低,但是考慮對環境的整體影響而言顯示核能發電是非常危險的。雖然由以上三個論點顯示,已經可以看到廢止核能發電的可能性,不過事實上必須再考慮一個論點,就是發電設備的設置以及運轉都必需要能有大眾的公民參與。

資料來源: http://www.nikkeibp.co.jp/article/column/20110428/268601/ (Biz COLLEGE高橋 俊之)

本期主題(二):推動環境保護之全球行動 —台灣環境法規

南台科技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 楊劍豐 教授

(一)台灣因應新世紀國際潮流的基本策略和行動指導方針 1987 年聯合國第42 屆大會中,「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發布了「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報告,強調人類永續發展的概念,並將「永續發展」一詞定義為:「能夠滿足當代的需要,且不致危害到未來世代滿足其需要的發展過程」。1992年6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UNCED)於巴西里約召開地球高峰會,其間通過了「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二十一世紀議程」等重要文件,並簽署了「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及「生物多樣性公約」,全面展現人類對於「永續發展」之新思維及努力方向。其中,「二十一世紀議程」呼籲各國制訂並實施永續發展策略,同時加強國際合作以共謀全球人類之福祉。

近年來,由於知識經濟時代已揭開序幕,世界貿易組織推動的貿易自由化,已加速全球化的腳步,資金、人才、技術及商品在國際間快速移動,以及產品生命週期快速短縮等現象,衝擊了全球包括台灣的經濟與社會結構,亦影響了永續發展的落實方式與成效。台灣因地狹人稠,自然資源不豐,天然災害頻繁,國際政治地位特殊,對追求永續發展而言,比其他國家更具迫切性。台灣在近幾年已陸續制訂國家「二十一世紀議程」、「生物多樣性國家報告書」,並研擬溫室氣體減量策略,以及訂定「國家環境保護計畫」,並推動「綠色矽島」計畫。為積極落實永續台灣的理念,行政院核定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設置要點,並由院長擔任召集人,帶領執政團隊推動相關工作。隨即於2002 年9 月聯合國永續發展高峰會議後,即發佈永續發展行動計畫,並將2003 年訂為永續發展行動元年,期能帶動國人永續發展的理念與行動,使台灣永保生機。準此理念,依永續發展的基本原則、願景,並參考世界各國及聯合國二十一世紀議程相關實踐的文件,諮詢相關團體及個人,作為我國因應新世紀國際潮流的基本策略和行動指導方針。

1、台灣之環境特性

(1)海島型生態系統

台灣的自然環境,屬於脆弱且具高度隔離性的海島生態系。海島上的生態環境通常比較脆弱,因為島嶼的面積小,物種的族群數量也有限,一個天災就可能導致全部個體的死亡,致使物種絕滅;同時島嶼的面積愈小,物種絕滅的機率也愈高,距離大陸遠的海島上之生物種類通常也會較少,島上的物種絕滅以後再有其他個體由大陸遷入、定居的機率也會比較小。所以世界上瀕臨絕滅的物種,絕大部分都生活在海島上。海島的另一類重要資源來自海洋。海島四周再生性資源的豐富度,除受到海島地理位置、棲地類型的影響外;台灣海域受到黑潮、南中國海洋流、及沿岸流的影響,使台灣島四周海域中的生物相特別豐富。然而台灣居民對海洋資源的影響極多,不但沿海岸築堤防,導致50%以上的天然海岸線消失,填海造陸或在海岸地區進行各種建設也破壞了潮間帶及沿岸生物的棲地,更大量直接取用海洋資源,把大量污染物及垃圾排放或傾倒至海中導致海洋污染,加上各種新興的海洋遊憩活動也給海洋生物帶來進一步的棲地破壞與干擾。 海島型國家土地資源的有限性會對於發展產生先天上的限制,因此土地資源之妥善利用應為海島國家永續發展最重要的課題。台灣島的面積約有三分之二是山地,適於農業生產的土地約佔全島面積的四分之一,整體來說可供農業及社經活動的土地面積有限,其他地區則提供森林、水源、礦產等重要資源。

(2)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台灣與國際之經濟網互動密切,對外貿易之依存度極高,但因日益複雜之世局變動、國際環保意識、貿易自由化等趨勢,形成對我國產業調整及資源運用上相對沈重之壓力。上述我國獨具之背景,確突顯出我們國家在整體發展與環境保護上的潛在失衡現象,而這些失衡問題若能及時解決,對我國未來永續發展能力的提昇當起關鍵性的作用。為此,我們必須自根本處通盤檢討我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間之調和課題,重視社會整體均衡發展價值,才能為台灣的未來描繪出真正永續的藍圖台灣位於亞洲大陸棚東緣,地質地形條件複雜,河川短促,颱風、水災及地震等天然災害發生率頻繁,在本質上台灣乃為一脆弱且具隔離性之海島生態系統。加上地狹人稠,土地及其他自然資源有限,近數十年來之快速開發,已使得原本多樣之物種其棲息環境受到傷害,無論森林、海岸、海洋、河川、溼地等生態系皆普遍面臨威脅。而台灣的人口密度、機動車輛、工廠密度及初級能源消耗量等皆位居世界首列,造成環境重大負荷,加上過往環保公私設施皆有所不足,廢氣、廢水及廢棄物等均亟待妥善防制(治)與處理。

2、永續發展願景

(1)永續環境台灣幅員雖不大,但生物資源及種類卻相當豐富,在追求滿足基本生活物質需求過程中,應充分體認與其他生物共存、共榮的倫理,使台灣能維持生物多樣性,終能恢復「福爾摩沙-美麗之島」的面貌,人人皆可因而享受到大地生生不息的哺育。

(2)永續社會 「安全無懼」、「生活無虞」、「福利無缺」、「健康無憂」、「文化無際」應是安全和諧社會的寫照。當就業安全制度建立後只要勤勞,人人皆有所用;當福利制度完備後,鰥、寡、孤、獨、廢、疾者,人人皆有所養。當醫療體系健全,文化措施豐富,那麼全體國民之心理健康皆將精進,進而全民能凝聚共識,珍惜所有,並共同維護社會秩序與安寧,享有無慮無懼的日常生活。

(3)永續經濟 在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的經濟發展更應追求產業之開放良性競爭;加強科技研發、創新,建立綠色生產技術,形成高科技製造業產業體系,成為東亞的智慧型科技島。另一方面,市場交易應力求公平,政府和民間企業皆能提供以「顧客為導向」的服務,消費者權益得以受到充分保障。此外,網際網路因無遠弗屆,金融、保險、電信、運輸、法律服務、會計服務等事業均當全面國際化,從而提昇效率,增進國家競爭力。永續發展的經濟觀點是在達到經濟活動之淨效益最大化目標的同時,維持產生這些效益的資本,包括人造資本、自然資本與人力資本等之存量,與確保人民生活需求。

3、台灣永續發展原則與方向

(1)基本原則

A、環境承載、平衡考量原則:社會及經濟之發展應不超過環境承載力;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應平衡考量。

B、成本內化、優先預防原則:以「污染者有責解決污染問題」、「受益者付費」為基礎,使用經濟工具,透過市場機能,實現企業與社會其外部成本內部化,合理反應生產成本的目的。並推動環境影響評估及採取有效之預防措施,對避免對環境造成重大的破壞,或使破壞減至最低。

C、 社會公平與世代正義原則:當代國人有責任維護、確保足夠的資源,供未來世代子孫享用,以求生生不息、永續發展。環境資源、社會及經濟分配應符合公平及正義原則。

D、 科技創新與制度改革並重原則:以科學精神和方法為基礎,擬定永續發展的相關對策並評估政策風險;透過科技創新,增強兼顧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雙重目標的動力。調整決策機制,並建立落實永續發展之相關制度。

E:國際參與與公眾參與原則:善盡國際社會一份子的責任,以先進國家的經驗為借鏡;有關環保法規之制定,應依循國際規範,對其他開發中國家提供外援,永續發展應列入重點項目。永續發展的決策,應彙集社會各層面之期望和意見,經過充分的溝通,在透明化的原則之下,凝聚各方智慧,共同制定。推動永續發展政策,也要整合政府及民間部門,使各盡其責、克竟全功。

(2)方向

A、重新界定發展願景,建構永續發展指標

(a)落實國家永續發展指標建構國家層級永續發展指標,作為反應施政、檢討國家整體發展政策、規劃施政願景的基礎。並推動綠色國民所得概念,將環境成本納入考量成為國家經濟與環境共同生產力的代表指標。

(b)推動地方永續發展指標 台灣地區縣市間的環境差異甚大,應深入瞭解各地現況及特性,讓實際長期參與地方事務的相關人員及學者,以在地的角色及需求,建構真正屬於地方的永續指標系統,作為地方發展的評量工具。

B、建立永續發展決策機制將永續發展的理念融入各個部會的決策過程之中,使政策的擬定能夠符合永續發展的理念。發展適當工具並結合重大公共建設計畫先期作業,要求各部會於政策及計畫研擬過程即進行永續性評估,以做為決策參考。

C、加強永續發展執行能力

(a)調整組織架構,充實執行人力 在中央,調整政府組織架構,提昇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的功能,並整合生態保育、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等機構,成立環境資源部。在地方,各地方政府應儘速成立地方永續發展委員會作為推動地方永續發展,並作為與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聯繫之窗口。

(b)落實推動永續發展相關計畫之預算

(c)充實環境教育 確立充實整合科技的環境教育資源,加強終身教育的永續教育方針,並結合社會資源,增進全民環境意識與認知。

4、推動台灣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說明

  台灣人民珍惜我們的環境。這環境是我們與全球人類共同分享的。同時,我們也知道我們生存在一個地質結構與氣候條件都存有高敏感度的島嶼上,必須面對比大部分國家都更高的氣候變遷風險。這種認知使我們長期以來都一直希望能夠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及「跨政府間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的相關會議和活動,一方面透過與世界的接軌獲得我們需要的支持與奧援,一方面為國際社會貢獻我們的力量。令人遺憾的是,由於台灣的獨特政治處境,我們這種期盼迄今都還沒有能夠實現。

這些困難不會挫退我們。它們只會使我們更加倍的努力。自2008年新政府執政,政府團隊已經將節能減碳與因應氣候變遷納入了施政的主軸,在外交空間上盡力的尋求國際的支持,在海峽兩岸事務上則主動的開啟務實且建設性的對話。這種努力帶來了實際的成果。2009年初,聯合國各會員國家首次通過邀請台灣政府以觀察員身分正式參與「世界衛生大會(World Health Assembly, WHA)」。這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決定給了我們很大的鼓舞,也使我們期盼國際社會能繼續援引這一個非常正面的先例,進一步開放台灣實質參與UNFCCC及IPCC的空間。

(1)我們的承諾  我們毫無疑問的認為台灣應該受到這種肯定。過去30年來,台灣人民為環境保護建立了積極與全面的法規與執行架構。在這段時間裡,我們訂定包括環境基本法在內的相關環境保護法律有417項,並且遵循所有聯合國環保公約規範,予以內國法化。目前更開始從環境、自然資源、地球環境等多面向的整合規劃與行動,積極建構能夠因應未來新時代全球環境衛護所需要的新施政能力與機制。

(2)我們的獨特性   在這同時,我們也深切的從第一手的經驗體認到了氣候變遷所能帶來的可怕衝擊。這種經驗的沉痛在2009年8月莫拉克颱風對南台灣帶來的肆虐尤其鮮明。這颱風帶來的罕見超大豪雨與其引發的洪水、土石流等極度氣候災害,瞬間奪走了數百人寶貴的生命及無數的生計與財物損失。在部分災情特別嚴重的災區,短短三天的時間裡就降下了接近三公尺的驚人雨量。很多人都覺得這只是未來氣候變遷的一個前奏。當地球持續的暖化,未來不僅颱風會持續的增強,極度氣候災害會繼續的增多,各類氣候變遷的衝擊,包括海平面上升、熱浪嚴重度與頻率的增高、乾旱及水資源匱乏、暖化引發的疾病與公共衛生問題、對生物多樣性的衝擊這些威脅都恐怕會接踵而來。我們對國際社會支持與幫助的需要也恐怕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的殷切過。

(3)我們的貢獻度   台灣人民向來以勤奮為傲,也有很高的意願為國際社會做出貢獻。過去半個世紀,我們從一個赤貧的開始,克服了各種挑戰,逐漸的建立起了今天這一個在全球以創新與科技聞名的經濟體。然而,這個邁向工業化的過程也同時對我們的環境和生態系統帶來了沉重的壓力。我們在這個歷程中所學習到的,不論是成功的經驗,或者是遭遇的困難,都可以給許多同樣正在努力提升他們經濟發展及人民福祉的開發中國家作為借鏡。我們也很希望能夠把這些經驗回饋予國際社會與有需要的國家。我們相信對任何一個接納台灣參與的聯合國組織或專業機構而言,台灣都將會成為它的一個積極與正面的力量。

(4)我們的期望   在此,呼籲國際社會聆聽台灣希望正式實質參與UNFCCC及IPCC的聲音與訴求。我們在環境保護的努力與成就,以及面對氣候變遷的獨特脆弱度,都應該讓台灣獲得國際社會的接受與關注,從而被納入全球互助的體系裡。台灣誠摯地感謝你的支持。為改變全球溫暖化趨勢,國際間多建議各國將全球問題轉化成日常生活周遭之行動,並轉換成中央與地方政府之共同合作,亦即全球思維與在地行動(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聯合國氣候變化政府間專家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建議各國於推動溫室氣體減量潛力,可朝向三大主軸:

1. 技術潛力:提升能源效率、節約能源、推動再生能源。

2. 經濟潛力:推動碳權交易、徵收能源稅/碳稅。

3. 改變社會體制:個人消費行為、生活型態、社會結構改變等。

此外,UNFCCC推動「峇里島行動計畫」四個原則亦包括

1. 減緩:加強減緩氣候變化的國家/國際行動。

2. 調適:加強調適的立即行動。

3. 技術:加強技術開發和推廣。

4. 財務:充分發掘金融與投資市場機會的潛力。

節約能源、提升能源效率係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明訂的重要「無悔策略(No-Regret Policy)」之一,亦為各國推動溫室氣體減量政策中最具「成本有效性(cost-effective)」的措施,而發展再生能源更是邁向未來低碳社會之成功要素;未來應以能源(Energy)、產業(Industry)、交通(Transport)、建築(Building)等四個主要排放部門作為推動重點。我國2008年所規劃的節能減碳行動方案已經落實於個政府部門及全民,為我國重要的無悔策略。

(5)環境品質改善成效

台灣採用嚴格的環保標準,且有效執行各項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工作:

1. 組織建制:台灣從地方到中央政府的環保行政體系完整。1987年中央政府成立污染防治為主的環境保護署,相關環境保護法律有16項;自2008年新政府執政,即規劃成立的環境資源部,整合分散在各部會的水、土、林及空氣等資源管理與保護,包括環境保護、環境監測、水利、礦業、地質、國家公園、溼地及海洋資源保育、森林保育、氣象、水土保持、生態保育等業務,兼顧污染防治及自然保育,藉環境規劃及管理,加強環境資源保護,維持生態環境平衡,相關環境保護法律有417項。

2. 環境監測:1980年起設置76個一般空氣品質監測站、5個PM2.5微粒超級測站及8個光化(VOCS)測站,2008年啟用東沙離島空氣品質監測站,並與美國環保署合作監測空氣中汞污染長程傳送及美國海洋大氣總署合作監測大氣中微量污染物濃度及其跨境傳輸;1976年起定期台灣本島、離島及東沙等河川、水庫、地下水及海域水質監測網站共982站,監測環境水體水質及海灘水質。台灣政府具備豐富的空氣、陸域水體及海洋監測能力與經驗。

3. 資訊系統:推動e化管理,建置空水廢毒許可申請及管理資訊e化整合系統、廢棄物再利用交換資訊平台,充實污染源的完整資訊,提昇管制效益及減少行政成本。另建置空氣、水體品質監測及沙塵暴觀測資料庫,提供空氣品質警報及每日預報作業。民眾藉網路資訊系統,可獲得即時環境資訊,掌握環境品質狀況,預防可能危害。

4. 環境影響評估:台灣1994年通過環境影響評估法,11類重大開發計畫須完成環境影響評估報告,經公民參與的審查通過後,才可以進行開發。9項政府政策須完成政策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通過審查方得實施。迄今已審查1000餘件重大開發計畫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及5件政策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環境影響評估工制度,創造經濟與環境保護兼顧的雙贏機會。

5. 空氣品質:藉空氣污染源排放許可、空氣污染防制費徵收、最佳可行控制技術、新車型審驗、車輛定檢制度、油品品質改善等行政工具進行管制,且多項排放標準為世界最嚴格者。空氣品質不良(指標大於100)的日數比率,由1994年的6.83%降低至2008年2.84%,空氣品質顯著改善。

6. 水污染改善:藉水污染源排放許可與管制、污水水道系統建設、河灘現地污水處理、人工濕地建設及水源區養豬戶離牧補償及禁養等措施,河川未受污染河段由2001年61.7%提升至2008年65.2%,嚴重汙染河段由2001年13.2%下降至2008年4.2%,整體而言河川水質大幅改善。

7. 廢棄物處理:全國26座垃圾焚化廠可處理全部家戶產生的可燃垃圾,垃圾妥善處理率達99.9%以上,實施「垃圾不落地」、「強制分類回收」及「製造者延伸責任」後,2008年資源回收率超過41.96%,領先美日等先進國家;事業廢棄物管理方面,推動從搖籃到墳墓流向追蹤,列管事業22000家,須申報產品種類、產量及廢棄物清除處理量,並建置車輛清運之GPS追蹤管制,遏止非法棄置,事業廢棄物再利用率達75%。繼續推動源頭減量及資源再利用等政策,邁向「零廢棄社會」。

8. 毒物管理:建構毒性物質管理體系,辦理禁、限用毒性化學物質之評估作業及禁、限用毒性化學物質258項;加強具環境荷爾蒙物質管制,維護人體健康與環境永續。建置毒性物質災害防救體制,從預防、整備、減災、應變及善後等各階段工作執行來降低環境生態衝擊,並製作『全民防毒災』資訊,提供各界自救之道。

9. 環境衛生:建立清淨家園全民運動系統,每年推動年終打掃歡喜迎春、春線淨灘淨溪清涼一夏、家戶動員消滅登革熱、山徑步道潔淨立秋及提升公廁整潔品質等活動,大幅改善居家環境清潔及公共衛生,減少病媒蚊。2009年本土登革熱迄八月止,僅出現兩例,相較於往年台灣本土病例城千上百及今年東南亞病例為歷年新高,台灣環境衛生及防疫的努力與經驗,願與鄰近國家分享。

10. 自然保育:台灣多年來的自然保護與復育努力,森林覆蓋率近60%,森林資源保護與運用在碳匯保存將可成為世界典範。另在自然生態系、野生物種資源、自然景觀、海洋資源、地形地質等方面亦積極配合國際環保公約,進行保育,以供後世子孫所共享,並增進國土保安與水土涵養,確保生活及環境品質。

相關參考資料: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台灣21世紀議程國家永續發展願景與策略綱領。環境基本法,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十一月十九日(立法院第五屆第二會期第十次會議通過)

STS相關新聞

我們到底吃了什麼:塑化劑風暴:科技與社會新聞(2011.5.16-5.29)

有一個學期,學生在「科技與社會」課程中,以「中國黑心食品」做報告,當中有很多看來是不可思議的做法,評論時我也請他們要注意真實性(因為很多資料是從網路找來的),以及社會的連動性(為什麼中國社會會出現這麼多的黑心食品?)。

我很難想像,過個十年後,當其他國家的學生,透過網路,發現某個叫做臺灣的小島國家,商人會將有毒的塑化劑加入飲料、感冒糖漿,甚至釣蝦場中,讓舉國飲「毒」長達二十年(或許更久?),老師會不會也用疑惑的語氣問:這會是真實的消息嗎?這個社會背景究竟為何?

是的,我們對於中國黑心食品的質疑(尤其是三氯氫氨事件),其實現在都可以同樣問臺灣?在科技進步下,我們現在日常生活的飲食,比起百年前的社會,可說是完全改變。拜化學肥料、大量生產及冷凍技術所賜,我們的米飯、肉品可說是取之不盡,從以前只求餐餐有白米,到現在餐餐有魚有肉,差異不可說不大。但這有多少「科技」因素存於其中,更有多少其實是對人體有所影響,不管是化學肥料對於米、穀生產,生長激素對於肉品生產,還有這次的主角,許許多多的化學添加物在食品當中。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這些我們逃也逃不掉的添加物中,有哪些是「合法」的?塑化劑之所以能暢行20年,全因為它不在檢驗名單上,檢驗單位僅僅依據檢驗名單上的東西來做檢測,因此這種「非法」的東西根本查不到,要不是有位雞婆的查驗員再三追查,恐怕全台灣還得再喝20年塑化劑。

更深入追問,「合法」的添加物就對人體無害嗎?在許多河川污染的討論中,可以發現河川在容許各種「合法」的排法物後,連毒性最強的福壽螺都活不下去,人體在吃了許許多多的化學添加物後,情況恐怕也不會樂觀到哪裡。

或許這也是有機食品會開始逐漸風行的原因,但經過科技與社會百年的糾纏後,我們所吃到的食物究竟還有多少的「自然、無害」,或許這就跟犀利人妻的經典台詞一樣:「回不去了,我們真的回不去了~」

【相關新聞】

掺有毒塑化劑 59萬件飲品下架喝一瓶就超過容許值

2011年 05月24日 蘋果日報

【連線報導】國內首次發現廠商在食品添加物「起雲劑」中,違法添加有毒塑化劑,悅氏運動飲料、Sunkist粒粒檸檬果汁等9種產品,被檢出含塑化劑DEHP而須回收,至昨已回收近46萬瓶飲料、逾13萬盒益生菌粉,共59萬件飲品。但因問題起雲劑供貨廣,疑有問題的食品已回收近18噸。專家及衛生署官員指,DEHP為動物致癌物,也可能導致不孕,喝一瓶問題飲料,DEHP含量即超過容許值。

衛生署與檢調稽查發現,新北市昱伸香料公司製造的起雲劑,竟被惡意加入塑化劑「鄰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簡稱DEHP)。衛署食品藥物管理局長康照洲昨說,起雲劑是合法食品添加物,常用於飲料、果凍等,可幫助食品乳化,DEHP是普遍用於塑膠材料的塑化劑,衛署核准用於食品容器,但不得添加在食物中。

康照洲說,該局最早發現台中市康富生技公司生產的DDS-16淨元益生菌含DEHP,追蹤該益生菌使用昱伸的問題起雲劑,而台中加川興業公司、彰化金饌生化科技公司、彰化協成化工公司等,都購買昱伸起雲劑,確認昱伸負責人賴俊傑(57歲)為節省成本,惡意添加DEHP,昨彰化地檢署已向法官聲押獲准。康照洲坦言不能確認昱伸何時開始將DEHP加入起雲劑,尚無法掌握有多少問題食品被民眾吞下肚。衛署現先檢測確認9種產品含DEHP,但彰化檢方指出,已知協成化工向昱伸購入的起雲劑,有約3000公斤被檢出含塑化劑,已轉賣給13家下游廠商。彰化檢方說,其中4家下游廠商在彰化縣,分別為生產果汁的東鄉食品,生產芒果布丁、蒟蒻水果凍的員大食品,製造濃縮果汁、果汁粉、優酪乳粉的金饌生技,以及馥郁生技;另有9家廠商在其他縣市。彰化縣衛生局指已函文各縣市下架、回收這4家的食品,庫存商品須封存。

康照洲說,家中如有問題食品應即停止食用,有疑問可電詢:(02)27878200轉8208或0800-285000 ,或上網查詢:http://www.fda.gov.tw。消保會消保官組長吳政學說,將追查問題商品原料來源及流向,昨也邀通路依衛署公布名單下架回收,並要求廠商無條件接受退貨,消費者如遭刁難,可去電1950申訴。 成大環境醫學研究所教授李俊璋說,國際現歸類DEHP「為動物致癌物,人類資料不足」。他推估約5%國人有大量飲用運動飲料習慣,民眾若擔心可至醫療單位驗尿,3至4天即可知體內是否含大量DEHP。 衛署資料顯示,各國容許體重60公斤成人每日攝取DEHP1.2至8.4毫克。康照洲說,若飲用遭污染的運動飲料,以每瓶350毫升推算,喝一瓶約攝入4.9至11.9毫克DEHP,即已超過容許量。 生產悅氏運動飲料的名牌食品公司,與生產Taiwan yes運動速燃飲料的台灣海洋深層水公司昨發表聲明,本月19日前生產的運動飲料已全面下架,民眾可持發票至原購買處退貨,如無發票可至家樂福、大潤發、愛買、台糖退貨,或打名牌食品免費專線0800-033365、台灣海洋深層水公司免費專線0800-076888退貨。

名牌食品董事長特助陳芸甄說,名牌回收約26萬8千多瓶運動飲料,會考慮向上游廠商求償。生產Sunkist粒粒檸檬果汁的家鄉事業表示,市面約7萬2千多瓶,預計今可全回收,估損失100萬元,不排除向昱伸求償。製造檸檬酵素沖泡飲品、通暢包酵素飲品的德康生物科技公司回應,暫無法統計出貨量,現已無庫存,一旦確認用問題起雲劑製造的商品批號就會回收,並接受退貨。民眾張太太聽聞多款食品都可能含塑化劑後直呼:「這種狀況不知道有多久了!業者應自行檢驗把關,不能出事後把責任推給上游廠商。」她表示將鼓勵小孩多喝白開水。

報你知 起雲劑

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凌永健說,起雲劑是合法的食品添加物,常見成分有阿拉伯膠(天然植物膠)、乳化劑、精製食用棕櫚油等 ,可使不能互溶的成分相互乳化,不會凝結成塊。稱為起雲,是指加入食品、開始產生乳化作用時,液體內會出現雲霧形狀。起雲劑常用於運動飲料、非天然果汁及果凍等食品。

塑化劑(DEHP)小檔案

★全名:鄰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i(2-ethylhexyl) phthalate,簡稱DEHP ★運用:DEHP是用途最廣泛的塑化劑,可提高塑膠的柔軟度、延展性。一般塑膠製品幾乎都含少量DEHP,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會被人類攝取進入體內,但多數會在24~48小時內經尿液、糞便排出體外 ★毒性:不高,但推論可影響內分泌,現確認屬動物致癌物,人類資料尚不充分 ★相關疾病:在動物實驗中,長期、慢性、高劑量的接觸DEHP,會提高肝癌風險,也會使雄鼠不孕及雌鼠性早熟,使懷孕母鼠甲狀腺異常,並使鼠胎中樞神經異常 ★管制情形:環保署1999年公告為第四類毒性物質,予以列管,衛生署2010年11月公告,食品包裝容器的DEHP溶出限量標準為1.5 ppm以下,食品中不得添加、檢出 資料來源:衛生署、劉紹興醫師、《蘋果》資料室

重罰六輕 氯乙烯廠、南亞海豐勒令停工

〔記者黃淑莉、陳永吉/綜合報導〕台塑麥寮六輕廠區五月十二、十八日連續發生兩次火災重大工安,甚至檢出氯乙烯、1,2二氯乙烷等致癌物超過周界標準值,縣府環保局開罰五百萬元後,二十七日再祭重罰,分別勒令台塑氯乙烯廠即日起停工,另南亞海豐廠共計五個製程廠區,六月一日起全面停工。

台塑︰派主管赴雲縣府說明

對此,台塑表示,將於收到雲林縣政府函文後提出陳述意見,並派公司主管親赴雲林縣政府說明。

台塑麥寮六輕廠區相隔六天發生兩次火災重大工安,引起附近民眾憤怒,環保局採樣檢測結果,氯乙烯、1,2二氯乙烷濃度均超過周界排放標準值,環保局說,兩種均為有毒致癌物。

針對兩次重大工安,縣府日前依空污法開罰五百萬元,並勒令起火地點南亞異辛醇廠部分停工,雲林縣長蘇治芬指出,經請示經濟部有關共用管線責任歸屬,經濟部回函明確指出,工業區內工廠間之共用管線,雖不在工廠劃設廠區面積範圍內,但其為工廠設備之延伸,屬工廠安全管理範圍,得就其所有權認定其責任歸屬。

蘇治芬強調,六輕一年內發生四次重大工安,經濟部長施顏祥也說重話,「沒有工安就沒有石化」,並籲請主管機關依各自主管法令,依法從嚴處理,縣府召開內部檢討會議後,決議分別依空污法、工廠管理輔導法等法令,針對管線所屬源頭廠商台塑氯乙烯廠及南亞海豐廠勒令停工。

環保局表示,檢測出致癌物氯乙烯、1,2二氯乙烷來自台塑氯乙烯廠,依空污法第八十二條勒令停工;另建設處指出,五月十八日肇禍的異癸醇管線,雖發生大火在七公里外的管線,但源頭來自南亞海豐廠異壬醇廠,依工廠管理輔導辦法第二十一條第三項,勒令麥寮海豐廠全廠六月一日起停工。

據了解,南亞海豐廠面積約五十公頃,有五個製程廠,包括丁二醇廠、丙二酚廠、異壬醇廠及兩家乙二醇廠,這些工廠生產的是,南亞等廠的上游原料。

據悉,縣府此次處分是歷年最大規模,對台塑影響重大,縣府表示,預料台塑一定會提出行政訴願;對此,蘇治芬強調,縣府完全依經濟部長指示,「依法從嚴處理」

2011-5-28/自由電子報

核能政策定調 核一二三廠不延役核四「不安全就不商轉」 核五從未考慮興建 將在不限電、兼顧減碳與合理電價原則下提因應方案

【記者錢震宇、朱婉寧/台北報導】

馬英九總統昨天在總統府召開「能源政策會議」,作出兩點裁示:一是政府從未考慮興建核五,現有的核電廠也必須以確保安全為優先;二是台灣未來能源政策將在全國不限電、考量兼顧減碳與合理電價等原則下提出因應方案。

在總統定調後,經濟部長施顏祥昨天傍晚首度表示,政府已傾向「不考慮」核一、二、三廠延役;核四則是「不安全就不商轉」,商轉時間可能再延後。

核一廠預定八年後除役,將發生電力供應缺口,經濟部正研擬因應對策。至於核四廠一號機原擬明年底商轉,但一般預測,現在可能延到民國一○二或一○三年後才商轉。

施顏祥強調,核四商轉前一定會找外國專家來「double check(再次確認)」,不安全就絕不商轉。至於核一、二、三廠是否可能「提前除役」?施顏祥表示「是選項之一」,但尚未確定。

這是日本福島核災後,政府首度對四座核電廠未來走向明確定調。施顏祥還說,台電日前已書面告知原能會「終止審查核一廠延役案」。

施顏祥表示,經部還在研擬新版「能源政策」,確定最新能源比率及核能電廠除役後的替代方案,最快六月底、七月初出爐,目標是「不能發生限電情況」。

施顏祥表示,新版能源政策有兩大方向:一是「增加電力供應」,可能考慮以低碳的天然氣發電暫時代替,同時發展離岸風力及太陽能、洋流發電等;二是「抑制需求」,政府研議編列預算補助民眾購買節能家電(如冷氣機),也可能要求公共場所冷氣不可低於廿六度,並調整產業結構,全力發展生技、綠能、雲端等產業,讓新興產業占工業的總比重從百分之五調高到卅等。

即日起,馬總統將展開一系列「綠能之旅」,探訪台灣的綠能產業,並與學子對談「環境權」、「環境正義」概念。據了解,馬總統近期內將提出一套完整的環境與產業政策。相關新聞見A4

【2011-05-21/聯合報/A1版/要聞】

 

STS活動報導

1. 6/3(五) 南台科技大學「科技與社會(STS)及工程倫理」跨領域教學計畫「工程倫理與社會」教學工作坊(6)

2. 6/10(五) 南台科技大學「科技與社會(STS)及工程倫理」跨領域教學計畫「教案」工作坊

3. 6/10(五)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2011第一屆海洋產業STS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0rz.tw/aKCnr   

 4.  6/11(六)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STS「台灣科技與社會的新動能」研討會

活動網頁:http://www2.nkmu.edu.tw/campus/stsprogram/

 

南臺灣科技與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臺灣科技與社會電子報

 

11 

編輯的話 

本期主題

STS相關新聞

STS活動報導

 

編輯的話

本期負責編輯學校                                                                   成功大學工學院 

 

成功大學工學院  戴東源   

   STS的研究將科學知識和技術視為人類活動產物,依此進路,社會學的理解和分析是重要的。另一方面,科技或技術物本身也是在歷史脈絡下發展,歷史學的考證和解釋對STS同樣是重要的。所以,不論透過社會學分析,還是從歷史角度切入,皆可展現「科技」與「社會」的互動和關聯性。本期主題「第谷的鼻子」,是一個科技史的小故事,大略描繪關於第谷這個人、他的假鼻子及其死因,希望本文除了供閱讀消遣之外,還能有一點點STS的啟發。例如,古代印度因為某種刑罰盛行,而使其鼻部整型技術獨步全球,也算是「社會影響(決定)技術」的一個例子;又如,早期的(法)醫學鑑識技術不發達,許多歷史人物死因不明,但隨著科技演進,我們或許可透過各種先進的鑑識方法,逐漸揭開許多歷史謎團,重新解釋過去事件,甚至為冤獄或纏訟多時的刑案作平反。

 

本期主題:第谷的鼻子

成功大學系統系、通識中心  戴東源

 

丹麥天文學家第谷(Tycho Brahe, 1546-1601),科技史的傳奇人物,號稱史上最偉大的肉眼(不依賴望遠鏡)星象觀測家,不但觀測技術和儀器很有名,有關他詭異嗜好的傳聞也不勝枚舉。包括,他養了一頭愛喝啤酒的麋鹿(elk, moose)當寵物,這頭麋鹿因某次喝醉酒失足摔落階梯而死。他有一個弄臣名叫Jeppe,是一個有特異功能的侏儒,偶爾表演出驚人的預知能力。第谷用餐時,Jeppe會坐在餐桌底下第谷的腳上,發出嬰兒般咿呀聲,第谷就會把自己餐盤上的食物餵給他吃。第谷對待下屬方式讓人不寒而慄,常將犯錯的僕人用鐵鍊拴起來。對付反叛的佃農,最經典的一招出自Jeppe的建議,就是用啤酒把他們灌到撐不了為止。據第谷自己詮釋,這招是「以獎賞代替懲罰」。不過,這林林總總的傳說,都不遠及第谷的金屬鼻子有名。

1566年底接近耶誕節,20歲的第谷受邀參加一個婚宴舞會,席中與一位丹麥貴族帕斯伯格(M. Parsberg)起了口角。口角原因與占星學預測有關。那年十月發生月蝕,第谷做了一個占星預言,預測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蘇丹王蘇立曼(Sultan Suleiman the Magnificent)即將逝世,還用拉丁文寫了一首詩宣布預言。但之後消息傳來,蘇立曼早已死亡多月,這結果讓第谷很難堪。帕斯伯格很可能在宴會中消遣了第谷。十二月二十七日,兩人在另一個宴會上繼續吵。二十九日,冤家路窄,兩人又同在接待宿舍晚餐,口角再起。值得一提的是,第谷根據占星學算出他自己在二十九日當天會有「意外」,所以小心謹慎,捨棄較遠的餐廳而就近用餐。但人算不如天算,第谷和帕斯伯格狹路又相逢。這次兩人吵得更激動,都要求對方拔劍決鬥。在場人士勸不了,只能眼見兩人走到戶外廝殺。這種決鬥在中世紀貴族間很常見,致死案例也常發生。第谷在這場決鬥中被削去鼻子,臉部受重創。還好第谷命大,傷口沒有感染,但讓他付出慘痛代價,經歷一段痛苦又漫長的復原歲月。

第谷雖然失去了鼻子,人生卻從此有了兩個新興趣:醫藥和煉金術。他這兩項技藝不常被提及,但對第谷卻至關重要。據信第谷受傷後,相關醫療保養和金屬義鼻製作都由他自己來。我們從第谷流傳下來著作《革新的天文學儀器》,裡面著名的「大牆象限儀」版畫中可略窺一二(1)。這個版畫是「畫中畫」,中間那位手指上方的人是第谷,前面四分之一圓矮牆上相嵌的是銅製象限儀。畫裡最後面是一幅壁畫,描繪的正是在汶島(Hven)天文台內的樓層安排:最上層樓頂,擺放各種大型天文觀測儀器;第二層是計算和繪圖工作室,可想像如克普勒(Johannes Kepler)那樣優秀的助手在裡面辛勤工作;最下面那層就是第谷的煉金室,看得出擺放著燒窯和火爐。可以說,二十歲之後的第谷,除了天文學工作外,也花許多時間在療養身體並矯正他的義鼻。 

令許多人好奇,第谷的鼻子是怎麼戴上去的?直到近幾年,還有人猜測他應該是像戴眼鏡那樣,兩支腳架掛在耳朵上前面夾著一個金屬鼻子。法國哲學家暨天文學家加桑迪(Pierre Gassendi, 1592-1655),他是第一部第谷傳記的作者,1654年出版《第谷其人及其工作》生動描述:「第谷有一個人工鼻,不是蠟做的而是金和銀兩種金屬合成的,戴得非常巧妙,看起來就像真的鼻子。[第谷的助手]布勞爾(W. J. Blaeu)跟隨第谷近兩年的時間,他也說第谷經常隨身攜帶一只裝著漿糊或黏膠的小盒子,不時地抹在鼻子上。」有關第谷的傳說,大都出自加桑迪之手。加桑迪生卒年與第谷有小重疊,近乎是同時代的人,他取材多來自第谷後代及其助手,可信度極高。但還是讓人很好奇,不知第谷調配了什麼秘方能將金屬物黏在人的皮骨上。

 加桑迪也於第谷傳中記載,第谷受傷之際,世界上臉部整型手術最先進的地方是印度,尤其是鼻部重建和皮膚移植手術,這種技術在當時歐洲還辦不到。而且,直到第谷受傷二十多年後,歐洲才曉得印度有這種技術。由於印度通姦罪的刑罰是劓刑(割去鼻子的刑罰),通姦定罪不嚴謹,劓刑在印度就像例行公事一般,因此也衍生出一個專門替失去鼻子的人整型的行業或團體。在印度這種手術通常由陶藝家協會(potters’ guild)的成員來執行,成功率極高。

1901年,第谷逝世300年,很多人想一探傳說中第谷的假鼻子,於是藉著紀念和重修墳墓之名,開挖了位於布拉格的第谷之墓。開棺後發現,確實有一具顱骨顏面部位有殘缺的屍體,但棺內並沒有遺留類似鼻子的金屬塊。倒是,在遺體的鼻子部位傷痕組織看得出有綠色痕跡,這意味第谷戴的假鼻子應該是銅做的。因此人們猜測,第谷可能擁有兩副(以上)鼻子,一副是工作中或非正式場合戴的銅鼻,一副是跑趴或參加重要會議時戴的金銀鼻。從流傳下來的第谷肖像圖畫,約略可看出因刀傷而扭曲的臉形和明顯的假鼻子。(2

1996年,第谷的毛髮被送去做法醫學的檢驗。研究人員發現不尋常成分,推斷第谷生前血液中的汞含量非常高,很可能死於汞中毒。在此之前,相傳第谷死因是攝護腺、膀胱炎及其併發症之類的,這傳說主要是根據第谷的助手克普勒的描述。克普勒記載,第谷死前參加一場宴會,為了禮貌不想離席上廁所而憋尿。「[第谷]憋尿時間超出平常習慣,但他還是坐著。雖然他喝了不少的酒,也感覺到膀胱很脹,但他更在意的是禮儀,而不是自己身體健康。直到回到家裡,他已經無法小便了。」之後第谷持續高燒,身體狀況惡化,神智逐漸不清。彌留之際,一切變得祥和愉悅,「第谷就像作曲家在創作歌曲一樣」,不斷哼著重複這句話:「但願我沒有虛度此生…。

第谷死因的新證據出爐,讓人有更多想像空間。第谷剛過世時,歐洲就有謠言傳說他是被人下毒的。現在這傳言似乎有證實跡象,那問題兇手是誰?最近有人把箭頭指向克普勒(Gilder 2005),說他最具有殺死第谷的動機。因為克普勒1600年剛擔任第谷助手時,對第谷的天文觀測資料渴望到「難以自拔」地步,但第谷並不願與他分享幾十年來累積的寶貴資料;而且克普勒擔任助手短短一年時間,第谷就掛掉,眾多跡象顯示克普勒很可疑。但是,這種說法的說服力太弱了點。第谷喜愛煉金術,而實作的煉金術士多少都會受到汞污染。有人說,若檢驗同樣喜好煉金術的大科學家波以爾(Robert Boyle)和牛頓(Isaac Newton),他們體內的汞含量恐怕不會比第谷少。而且,就算是被謀殺,以第谷的刻薄和壞脾氣,樹敵一大堆,想毒死他的人可能多到要排隊,嫌疑最大的還輪不到克普勒。

參考資料

1. Tycho Brahe, Danish Astromer 14/12 1546 - 24/10 1601

(http://www.nada.kth.se/~fred/tycho/index.html)

2. Benecke, Mark. (2004), “The Search for Tycho Brahe's Nose”, in 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 Vol.10, pp.6-7. (http://wiki.benecke.com/index.php?title=2004-08-AIR:The_Search_for_Tycho_Brahe%27s_Nose)

3. Christanson, John Robert. (2000), On Tycho’s Island: Tycho Brahe and His Assistants, 1570-160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 Ferguson, Kitty. (2002), Tycho & Kepler: the Unlikely Partnership that Forever Change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Heavens, New York: Walker & Co.

5. Gilder, Joshua and Anne-Lee Gilder. (2005), Heavenly Intrigue: Johannes Kepler, Tycho Brahe, and the Murder Behind One of History's Greatest Scientific Discoveries, New York: Anchor.

6. Jacobsen, Aase R. and Lars Petersen. (2001), “How Tycho Brahe Really Died” in Planetarian, Vol 30.

 (http://www.ips-planetarium.org/planetarian/articles/howTychoDied.html )

 大牆.png  

(圖1)大牆象限儀

 第谷.jpg  鼻子.jpg  

(圖2)兩幅第谷肖像

 

STS相關新聞:

本期新聞:五一一末日論

 

(高海大STS中心王御風)

 

    五一一末日論:科技與社會新聞(2011.5.2-5.15)

 

這兩個星期,在臺灣最熱門的話題莫過於王老師的「五一一」預言。尤其在五月十一日當天,幾乎是全台民眾一起倒數,「迎接」王老師所謂的大地震來臨。當然,現在每個人都活得好好的,一零一也沒斷成三截,但這個全台民眾齊聲齊力痛罵神棍的場景,恐怕也難得一見。

 

許多人矛頭指向媒體,要不是媒體披露、SNG車亂竄,王老師只想跟信徒們「分享」的訊息,怎麼會搞到全台皆知。這也就是說,在媒體科技發達的時代,諾亞是不會存在的,諾亞只要一蓋方舟,馬上就會有人發現、通報、SNG車出現,要像賓拉登冷靜低調的躲十年,在現代科技社會,很難很難。

 

第二個值得討論的是,王老師的「預言」,為何話一出口,就被認定是「鬼扯」?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預言沒有科學「修飾」,例如從地震的分級知識上,不太可能有十四級地震出現,加上王老師雖號稱老師,但也沒有任何學位或專業背景支撐其說法。因此在中央氣象局等單位跳出來反駁後,大家就一路以「神棍」看待王老師。

 

末日預言一直都有,只是科不科學而已。例如我們在討論氣候變遷時,許多人就會以美國前副總統高爾為主的溫室效應說相當信服,認為只要碳排放量不管控,氣溫繼續上升,北極冰融,地球就會有很多地方被淹沒。在臺灣也有媒體人拍攝紀錄片,鼓吹只要氣溫再上升,臺灣大部分地區都會被淹沒,這也獲得中央政府官員及許多科技大廠老闆支持,加上很多科學人員佐證,所以這種觀點,大家不但不嘲笑,更廣泛支持。

 

但實際上,氣候變遷也有許多不同看法,有人認為就算北極冰融,也沒有那麼可怕,但長年來人類對於地球的戕害,在氣候變遷學說影響下,人類開始珍惜環境,且氣候變遷不像「末日論」,明確訂出何時會因大災害而導致滅亡,而是告訴大家,只要努力,仍然能夠挽救,這也使得氣候變遷論較受歡迎,就算有人認為其過於危言聳聽,但亦不反對其中的教育意義。

 

但不論是末日論,或是氣候變遷,某種程度都擊中人們心中長期的恐懼,只不過在科學投入及研究上程度上的差異(這差異當然相當大)。這也說明科學教育長期以來努力的成果,但也同樣說明科學所遠遠無法解開的謎題。

 

511沒地震 王老師預言破功 2011年 05月12日 蘋果日報【綜合報導】

 

「五、四、三、二、一」五一一大地震倒數後,預言末日災難的王老師,昨在南投埔里避難貨櫃屋五百名圍觀群眾前、全台民眾關注下破功。現場大學生大喊:「王老師騙人!踹共!(台語,出來講)向社會大眾道歉!」王老師則見風轉舵說:「都是媒體炒作、預訂的八卦鏡未運到導致。」王老師去年十一月預言,昨上午十時四十二分三十七秒台灣會發生十四級大地震,屆時總統府倒塌、台北101大樓會斷成三截、本月十七日引發一百七十公尺高大海嘯、台灣會斷成兩塊。他並和信眾在埔里搭建一百多個避難貨櫃屋,還興建鎮邪八卦池,引起大眾關切。昨預言被戳破,大海嘯與台灣斷成兩半也不攻自破。 為見證王老師末日預言,昨清晨起,約五百民眾湧入他所住的八卦池貨櫃屋前,大多數抱看笑話心態,仍有少數人不安等待。三名從新竹縣騎車來的年輕人興奮說:「超屌的!隨便講講就可以這樣,堪稱是怪咖!」十多名暨南大學學生拿著時鐘倒數,十時四十二分三十七秒應聲而過,學生大叫:「沒事耶!王老師出糗了!」並鼓譟:「王老師騙人!踹共!向社會大眾道歉!」看熱鬧的民眾至晚上陸續散去。

 

曾歷經九二一大地震的林老先生痛罵:「謠言害很多鄉下人去囤米,睡不著,現在證明假的,真夭壽!」昨總統府內員工照常上班,沒人把末日預言當一回事;101大樓也一切正常。王老師昨在預言時間前還口沫橫飛講解易經八卦理論,但倒數時間一過就改口:「網路文章是朋友po的,都是媒體炒作。」又辯稱:「是我酒後失言,跟友人只說因有大地震,退休後要回埔里老家定居,根本沒說末日預言。」中央氣象局表示,昨天到傍晚止,僅上午十一時許與下午四時許,分別在宜蘭縣及台東縣發生規模三點七地震,這類地震幾乎每天都發生。埔里鎮有一百三十五個避難貨櫃屋,昨僅王老師所在的房里里貨櫃村有五、六戶人入住。二十多名警察進避難村維持秩序並蒐證,發現村裡不到十人入住。南投地檢署檢察官蔣志祥到埔里警分局了解蒐證資料,再決定是否傳訊王老師。 《自由時報》上月二十七日最先報導王老師末日預言,該報發言人蘇宇暉昨表示,當初是記者發現南投貨櫃屋異常增加,才追蹤王老師末日預言新聞,報導過程也查證氣象局、地震學者,目的是以科學觀點警惕民眾不可相信傳言,並非如王老師所言,酒後胡言亂語所編撰的新聞。NCC傳播內容處官員表示,至昨已接獲約五件民眾投訴,會轉請氣象局處理。

 

王老師末日預言事件簿 ◎2010: ˙11月:有人在「emlightester」部落格發表王老師預言511大地震、大海嘯、台灣斷2塊 ◎2011: ˙03/15:王老師追隨者李小姐在埔里租了3塊地 ˙03/18:3塊地開始整地,並在房里里建八卦池 ˙03/28:135個貨櫃屋陸續進駐埔里 ˙04/27:《自由時報》披露王老師預言 ˙04/29:南投地檢署分案偵辦 ˙04/30:王老師從台北搬到埔里貨櫃屋 ˙05/06:約5戶陸續搬進貨櫃屋 ˙05/07:貨櫃屋囤積27噸白米、礦泉水、木炭、發電機、柴油等物資 ˙05/11:末日預言破功資料來源:《蘋果》採訪整理

 

六輕大火 三廠停工疑管線外洩起火 僅烯烴一廠一天損失就高達2.16億 台塑、南亞、台化可能被迫減產【記者段鴻裕、蔡維斌/雲林縣報導】台塑六輕昨晚再傳大火,失火的是供應芳香烴等廠的公共供料管線,火勢到今天凌晨才控制,大火造成生產乙烯的烯烴一廠、生產苯的芳香烴一廠、生產可塑劑原料的八碳醇類工廠等三廠暫時停工,下游台塑、南亞及台化可能被迫減產。據了解,停產的三座廠區,單是烯烴一廠停工一天的營業損失,就高達二點一六億元,三廠合計難以估計,要求匿名的台塑幹部表示,損失不比去年大火輕。雲林縣環保處已開出一百萬元罰單並要求停工查驗。大火原因初估研判是管線外洩,確實原因仍待會勘了解。這是繼去年七月七日烯烴一廠丙烯外洩造成火災、同月廿五日一廠輕油廠內重油洩漏引發火災,以及今年三月六輕輕油裂解二廠火災,六輕四起重大工安事故。前幾次工安意外,造成六輕麥寮、七股等周邊地區民眾群起抗議,台塑允諾付出近六億賠償金,但地方仍有雜音,這次六輕又再發生大火,勢必使得善後問題更趨複雜。昨晚事故發生後,六輕廠區外就有聞訊趕到的大批抗議民眾聚集,要求六輕關廠,雲林縣長蘇治芬也趕到現場,要求釐清火災原因。大火發生在昨晚七點四十分,供應台化芳香烴一廠區的公共供料管線破裂,致液化天然氣外洩起火,波及下游台塑兩家工廠、南亞一家工廠的供料,原本運轉的機器受到影響溫度升高,台塑緊急把管線供應區的烯烴一廠等九廠全數暫時停爐。據在六輕廠區外的民眾表示,昨晚七點四十分左右,短短廿秒內,先後聽到兩起巨大爆炸聲響,他們直覺「是不是六輕又出狀況」,衝出戶外,就看到廠區冒出濃煙和火光。因為公共供料管線失火,造成台塑、南亞等下游工廠都受波及,廠區部分停電,損失程度如何還待調查,環保局已在火災下風處設置監測車,了解空汙危害情形。 相關新聞見A8 【2011-05-13/聯合報/A1版/要聞】

 

STS活動報導

 

 

1. 2011工程人文系列演講

贊助單位:成大工學院STS教學計畫、海洋科技新貴教學計畫、

          成大人社中心研究計畫

地點:成大自強校區系統系館1F視聽教室  

日期

姓名

單位

題目

5/3 () 19:00

翁俊發

工博館蒐研組

被遺忘的南台灣產業文化資產: 產業、技術與近代生活

5/18 () 10:10

洪文玲

高海科大造船系
助理教授

工程異例的意義

以美國船舶文化為例

5/25()
10:10

林崇熙

雲科大文資系教授

工程師需面對的巨靈─

台灣工業政策

5/31()
15:10

陳政宏

成大系統系副教授

科技政策的影響—

以台灣的軍重工業史為例

6/7()
15:10

陳信行

世新大學社發所
副教授

臺灣的科學園區發展

6/14()
15:10

張國暉

中研院社會所
博士後研究員

高鐵的工程文化/技術官僚

 

 2. 高雄醫學大學STM中心系列演講 

講題:公 鼠犧牲、母鼠淘汰:小動物實驗室裡的性別政治

講員:林宜平副教授(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活動時間:5/27 () 12:15-13:45

活動地點:第一教學大樓 N111教室


3. 高雄醫學大學性平會教學推廣小組活動 

0527-性別與護理工作坊
日期:2011527日(週五)

時間:13:30(報到)~17:10
地點:勵學大樓三樓半視聽中心

主辦單位:高雄醫學大學性別平等委員會
主持人:王秀雲(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

引言人:傅大為(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所教授)

引言人:周汎澔(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院教授)

引言人:張淑卿(長庚大學醫學院人文及社會醫學科助理教授)

綜合討論主持人:王秀紅

本活動已申請醫護人員繼續教育學分。

 

 

4. 高海大科技與社會研究(STS)中心本學期試辦學生學習護照活動,配合四、五、六月份的活動與課外參訪,若集滿四個活動研習章便可兌換精美小禮物一份,藉此鼓勵學生多多參與課外活動。

高海大科技與社會研究(STS)中心五月份活動,歡迎大家一同來參與。

  05/18 專題演講()

  潘美玲教授(交通大學人社系)

     「產業研究方法簡介」

  05/28 未來公民的科學素養系列講座 

  杜文苓教授(政治大學公行系)

「誰決定國光石化蓋不蓋?談石化科技   政策」

 

 

※ 高海大科技與社會研究(STS)中心六月份活動報名即將開始,歡迎大家一起來共襄盛舉。

5.  100/06/10() 第一屆「STS、海洋、產業研討會」 

  報名網址: http://0rz.tw/aKCnr

 

  日期:2011年6月10日(五) 9:40~17:00
  地點: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行政大樓七樓大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STS)中心、
STS跨領域教學計畫
  協辦單位:教育部顧問室科技與社會跨領域教學計畫辦公室

 

  暫定議程:

  第一場專題演講─海岸治理議題

  講題:台灣海岸濕地生態旅遊吸引力因子之研究

  講題:檢視我國環境影響評估法制中民眾參與之規範─

      以海岸工程開發案為例

 

  第二場專題演講技術發展史
  講題:從石灰、咾咕石到紅毛土:

        十九世紀以降高雄境內石灰岩礦利用的技術史
 
講題:日治時期高雄造船發展初探 

  第三場專題演講魚產業的社會考察
  講題:台灣遠洋漁業產業垂直轉型之研究
  講題:東港魚市場

 

  第四場專題演講─跨界的海洋議題
  講題:海洋國家的海洋戰略與戰略規劃
  講題:牡蠣淨水及固碳研究-牡蠣從污染悲情的新生  

  第五場專題演講船舶百樣
  講題:高雄遊艇產業

  講題:台灣現代海洋小說「船舶」書寫的初探

 

6.  100/06/11() STS「台灣科技與社會的新動能」研討會 

  地點: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弘德樓三樓

 

 

 

南臺灣科技與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臺灣科技與社會電子報

 10

 編輯的話    本期主題    STS相關新聞   STS活動報導   

  編輯的話

本期負責編輯學校                                     高雄醫學大學

四、五月份的台灣真是遊行不斷,四月三十日有全台各地包括台北、台中、高雄、台東、貢寮的廢核遊行,希望日本福島經驗能讓台灣的核能政策有所警惕。五月一日勞動節有反貧困反過勞大遊行,而四月底更發生了成大實習醫生不幸猝死的事件。這些與科技相關議題都有一共通之處,即科技對社會所可能產生的風險。福島的事件受害者眾,且可能持續至將來。而在號稱醫療進步的今天,醫療工作者包括護理人員與底層醫師卻都面臨了很多的勞動處境問題。我們不禁要想起科技新貴的過勞死,為何在科技「進步」的今日,但其中的工作者的處境卻是如此?我們也不禁憂慮,醫療體系中有昂貴的機器、技術與藥物,但卻沒有健康的醫療服務提供者,那麼還有醫療品質可言嗎?

  

本期主題:(一) 連醫師也過勞死?醫療實作累死人?

王秀雲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

連醫師也過勞死?醫療實作累死人?

 

有關過勞死,我們聽過工程師科技新貴等等,但是最近連實習醫師都有過勞死的風險。過去已有人指出,造成過勞的狀況不僅是身體勞動過度或是工時過長所造成,還加上工作壓力與責任。

 

據悉,高醫醫學系七年級學生在成大醫院實習,4月27日被人發現倒在廁所,疑似過勞猝死(見相關新聞)。除了引發了實習醫學生的勞動處境、因為不被視為勞工所以無法得到勞基法的相關保障之外,我們應該審慎檢視造成醫護人員(不只是醫師)過勞的相關條件。筆者徵詢幾位醫護工作人員,得到的答案是相當令人憂慮的。當我問到,實習醫師值班制度不是由來已久嗎?那麼為什麼印象中過去似乎較少聽到這類的案例?答案是,這個值班制度的確是歷史悠久,但是同樣的值班,如今的醫師不只多了很多因應評鑑的行政文書紀錄工作,在醫療現場,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在場,以至於抽空休息的機會大減。而護理人員的情形,不僅是長期以來的剝削,在最近更有變本加厲的趨勢。

 

關於評鑑所衍生的勞力成本(包括各種會議、評鑑報告撰寫修改等等)似乎鮮少討論,但是大學教授於評鑑後悴死的也不是沒發生過,中壯年的大學教師突然中風死亡或是壓力過大自殺也漸漸浮現。看來過勞的工作環境已經擴及到社會的每個層面,連過去被視為是高等者也很難倖免。問題在於,誰來評鑑評鑑制度的健康成本?

 

此外,五一勞動節護理人員上街頭的訴求很清楚點出目前醫療體系中嚴重的問題:即護理人力配置過低,不利病人健康與安全。然而,在目前醫療體系講求業績與商業化的結構之下,一方面管理高層獲得暴利,另一方面則縮減人力造成基層人員的過勞與士氣低迷。醫院評鑑實施以來,竟然沒有任何有針對此一問題發揮作用,沒有本末倒置的問題?

 

關於醫療現場的實作細節,醫師無論開藥打針都必須親自在場的制度,其立意當然良好(可確保病人的安全與健康)。問題在於,一個好的制度如果沒有其它周邊相關因素的搭配,往往事與願違,在特定的脈絡下淪為害人的制度。就原則而言,醫師為病人開藥必須要負責,親自到場有其道理。但是,某些風險極低的醫囑,是否可以有不同的作法?美國有許多的醫囑可由是護理人員即可以負責的,許多時候護理人員與情況不危急的病人也是以電話方式來處理。

     

早就該有人研究臨床醫療勞動的議題了!正如苦勞網〈該做卻未做的研究:對《科技、醫療與社會》「RCA事件」專輯的後設分析〉一文所言,研究不僅能為勞動者發言爭取權益,也能發現其中的社會意涵。我們醫學人文課程也應該要超越「視病猶親」「全人照護」「要有同理心」這類空洞的道德勸說,而應加入基於對醫療現場的各種科技與人互動的瞭解的知識。

 

本期主題:(二) 好文推薦

 (本文轉載自苦勞網2011/05/04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1109,特此感謝。)

該做卻未做的研究:對《科技、醫療與社會》「RCA事件」專輯的後設分析

蔡志杰 (苦勞網特約記者)

責任主編:樓乃潔

書名:《科技、醫療與社會》「RCA事件」專輯(第12期)
出版: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經銷:群學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1年4月

    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的機關刊物《科技、醫療與社會》,剛發行的第12期以「公害、職災與科學:RCA事件」為本期專輯。因為是學術性團體的機關 刊物,這本期刊的文章內容基本上是以學術性論文的格式呈現,我想這使其在工運圈內無法得到注意,即使它是以一個工運(職業病)事件作為專輯,且其討論主題其實緊扣目前RCA職業病爭議的法律訴訟進程。我們不妨探究一下其內容,看看來自學術工作者的觀點是如何切進這個近年來最受關注的職業病案例。

    這個專輯包含了四篇研究論文。陳信行的〈司法正義與科學事實如何交會?從Daubert爭議看法律、科學與社會〉,內容提到「毒物侵權這種型態的民事訴訟,向來高度依賴科學研究,也是司法體系介入規範工業社會中企業的科技行為的重要管道。……毒物侵權訴訟包括職業病、公害、以及產品責任三種糾 紛……」(頁19)。1990年代美國司法體系的三個判例,逐漸形成一套所謂「Daubert標準」,「這套標準並不是用來實質判斷特定科學命題真偽或可 靠度高低的準則,而是規定何種專家的證詞所呈現的證據可以被允許呈堂,並要求法官作為守門人,不讓可疑的專家證詞進入法庭,呈現在陪審團面前」(頁 25)。換句話說,專家證詞進入法庭的門檻增高了,根據某項研究顯示,「Daubert標準的實施導致大量的科學證據被法庭排除,從而簡易判決的數量增加了至少一倍,其中至少90%的簡易判決對原告不利」(頁26。這裡的原告指的是毒物侵權的受害者),而這還不包括因為門檻增高、開銷更大而造成原告自動卻步的效應。

    在論文的後半,信行提到兩種Daubert標準以外的另類觀點:日本的「疫學原則」,其創新在於「在舉證責任上,原告只須就『一般因果關係』舉證,『特定因果關係』則是由被告來反舉證」(頁46);與歐盟的「預防原則」,「REACH(按:關於化學品註冊、評估、授權與限制的法規)在原則上逆反了舉證責任,將關於化學品的健康與環境影響的知識生產的責任,由管制機關和潛在受害者的一方,轉移到由該化學品的製造使用中得利的製造與進口廠商」(頁 47)。

    林宜平的論文〈死了幾位電子廠女工之後:有機溶劑的健康風險爭議〉,從1972年的飛歌事件及後來的RCA事件、這兩件由有機溶劑引發的職業病爭議 談起,從目前既有的RCA環境與職業健康危害研究,探討其中的次級資料殘缺,與若干研究觀點及方法的侷限。作者由此提到了「該做卻未做的科學研究」:「回顧發生在台灣的飛歌與RCA事件,台灣電子業女工暴露有機溶劑的健康風險爭議,有涵蓋階級、性別與種族等三個該做卻未做的科學研究」(頁98)。我們可以 說,作者認為就是因為有太多該做卻未做的科學研究,使得譬如RCA受害者難以提出舉證讓法官認定員工罹病與污染有「因果關係」。

    陳政亮的論文〈流行病學的政治:RCA流行病學研究的後設分析〉,一開始就介紹了RCA事件正式進入司法體系進行法律訴訟的過程,阿亮提到在第二次 開庭詢問證人時,「審判長一開始就特別強調,作為原告,RCA員工比須能夠從流行病學的角度來證明曝露與疾病的『一般因果關係』,也必須證明個別員工的曝 露與疾病的『個別因果關係』,亦即,每位會員的狀況是否符合侵權損害賠償條件……」(頁117)。

    阿亮除了論證「個別因果關係」所依循的「個人正義原則」不利於受害者之外,還進一步檢視了目前既有的關於RCA的職業流行病學研究,指出其中部分研 究的觀點及方法缺失,並對其進行後設分析,其中有一個結論是這樣的:「如果流行病學對社會結構不加深思,僅僅套用既有的統計公式,而受害者又僅以客體的方式被納入研究,其身體經驗完全被排除在外的話,那麼,這樣的流行病學不能說是一個追求事實真相的學問;更嚴重的,它會掩蓋並扭曲事實」(頁144)。最 後,阿亮提出「公民/科學的運動聯盟」的策略,鼓吹科學研究者「與受害者兩兩結合,透過親近受害者的身體經驗,在研究上帶入在其身體上所銘刻的社會經濟歷史,從而重新調整其理論、假說、統計方法、收集資料與推論的方式」(頁146)。

    Paul Jobin(彭保羅)與曾育慧的論文〈白老鼠上法院:從兩例工業污染訴訟案談起〉,以RCA及中石化安順廠戴奧辛污染兩個案例,指向「兩案均突顯流行病學在保障公眾健康與污染監測雙重任務中的侷限。原告表達自己淪為『白老鼠』,以其為主體的研究並未回饋給居民,任憑其健康持續惡化卻得不到補償與照護,他們 擔心等到流行病學證明出污染與疾病有顯著相關之前,將眼睜睜地看著更多人發病、甚至死亡」(頁159)。文中談到兩案相關的一些流行病學研究,並論及這些 研究及主持研究之學者的科學/科學外立場,讓人感覺作者似乎是點到為止而又欲言又止。

    本期的「RCA事件」專輯除了論文之外,還有「議題討論」中分別從不同學門角度討論「因果關係」的四篇文章。因其與筆者我這篇文章的行文脈絡較無關,在此就暫且按下不表。

    回顧這個經過一定程度策劃討論之專輯中的四篇論文,我們可以發現,論點環環相扣,而貫穿這些論文的共同主旨,大約是在說:流行病學的研究並非可純然客觀中立的,研究主持者的社會位置,會影響其理論、假說、統計方法、收集資料與推論的方式,更不用說還要加上研究經費來源、政治考量等等會影響研究進行過 程的外在因素,從而影響研究的結論。由此,如果相對於企業來說缺乏資源的毒物侵權訴訟受害者必須自行舉證曝露物質與罹患疾病間的一般因果關係及個別因果關係,那顯然是使受害者陷入極端不利的處境。

    這四篇論文合起來看,其立意除了知識上的價值之外,似乎還有在法庭外為受害者(原告)做專家證詞的用意:這些論文試圖論證的,是說基於既有的流行病學研究結論,如果不強求原告必須舉證個別因果關係的話,那麼,其實已經足以宣告RCA案中的汙染製造者是必須對受害者負起賠償責任的。

    筆者我支持這樣的論證結論,但是,或許因為RCA案已經進入司法體系的法律訴訟程序、而這幾位作者又有「法庭外的專家證詞」之立意,使得這幾篇論文的討論比較集中在法律訴訟舉證所需的科學證據及因果關係面。然而,RCA作為一個職業病案例,其受害者權益的伸張並非僅有法律訴訟一條途徑。

    我了解一本專輯當然難以包含職業病議題的各個層面,因此無意苛求這些作者。筆者我在介紹這本專輯之餘,接下來就想以我的綿薄之力,試著來談談在法律訴訟之外,職業病患者在爭取其權益時同樣會遇到的卻又不太一樣的科學證據及因果關係關卡。這或許有助於大家對台灣的流行病學/環境職業醫學進行更多後續的 科技與社會探討。

    在進入法院進行民事或刑事的訴訟之前,職業病患者大約可以從兩方面來爭取補償等相關權益。一是勞保的職業病相關補償,這是社會保險給付的部份;二是勞動法令中對於職業病患者的權益保障,相關規定分散在勞基法、職災勞工保護法等法令當中,而這些權益的保障,理應由勞工行政主管機關來提供。

    根據現行的《勞工保險條例》第20-1條第1項:「被保險人退保後,經診斷確定於保險有效期間罹患職業病者,得請領職業災害保險失能給付。」(請見 註釋說明)換句話說,如果勞工因職業病而離開職場退出勞保,只要證明是在加保期間罹患職業疾病的,還是可以申請職業災害保險失能給付(失能給付即以往的殘廢給付)。

    那麼,回到RCA案,RCA的受害者們是否可循此途徑申請勞保的失能給付?如果我沒搞錯的話,據我所知並沒有。即使有RCA受害者因從事其他工作繼續加入勞保,她們身體疾病的問題,亦只能申請普通的傷病及失能給付、而非職業病的失能給付。

    為什麼?因為國內沒有任何一名職業病專科醫師對RCA受害者開出職業病診斷書(關於這一點,Paul Jobin與曾育慧的論文透過引用受害者吳志剛的話有點到,頁168)。沒有診斷書,等於是受害者缺乏證明自身疾病為職業病的「科學證據」,不但無法申請勞保的職業病給付──且同樣的道理,對勞工行政主管機關來說,因為無法舉證,也就使得受害者的職業病勞資爭議無法成案,則勞動法令對這些受害者的保障也往 往無法啟動了。

    有趣的是,國內的職業病專科醫師,相當多也是流行病學/環境職業醫學界的學者。這些學者在流行病學研究上,可能對RCA案做出物質暴露與罹患疾病有 相關性的結論(據此是否可以說,這些學者在一般因果關係上是支持受害者的?);但是在RCA受害者職業病診斷上,卻無法開出任何一張職業病診斷書(據此我 們是否又可以說,這些醫師學者在個別因果關係上並不支持受害者呢?)。

    如果情況真如上述我所述,那麼,是否國內的職業病專科醫師也都臣服在一般因果關係與個別因果關係的二分,且受害者必須自行舉證其個別因果關係、排除其他非職業引起的罹病因素這樣的邏輯底下呢?

    如果我的認知沒有過時的話(畢竟我離開勞工安全衛生的相關工作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據我所知,對於一名職業病專科醫師進行職業病診斷這項職務時,如何斷定其是否為職業病,目前官方似乎沒有明確的規範準則。我想這些醫師多半是依循其專科醫學的養成訓練過程,及學界、同儕的共識或默契。在筆者我從事勞工安全衛生相關工作的時候,我知道國內至少部分的職業病專科醫師了解譬如說類似歐盟那種個別因果關係由企業來做反舉證的作法,但在實務上,面對有爭議的職業 病案例譬如RCA案,願意採取此原則而逕行開立職業病診斷書的醫師,恐怕還真是不多、甚至沒有。

    我在此並沒有要苛責這些職業病醫師的意思。或許就是因為缺乏官方公訂的明確規範,使得這些醫師在實務工作上,或因顧慮會被企業控告濫開職業病診斷書(也的確發生過這樣的事情),或因顧慮同儕的壓力,或因有其他利害考量,而選擇了不開立職業病診斷書給RCA案的受害者。

    我在這裡提出這件事的意思是,如果脫出RCA這個特定的案例,而來思考職業病事件的一般狀況並對其進行科技與社會研究的話,那麼,我覺得,這群往往是三合一的流行病學學者/環境職業醫學學者/職業病專科醫師,這個社群自己又是如何看待職業病診斷/認定的科學證據與因果關係,會是一個有趣的研究方向。 畢竟,以一般職業病案例來說,這個社群比起法院中的法官,其想法及執行職務時的作法,對職業病患者的權益來說有更直接的影響。

    流行病學學者/環境職業醫學學者/職業病專科醫師這個社群如何看待職業病爭議中的因果關係問題,是我覺得科技與社會研究學界該做而未做的研究。

    Paul Jobin與曾育慧的論文曾點到RCA受害者對職業病專科醫師之角色、以及若干流行病學研究的不滿(頁168-169);也提到,中石化安順廠附近居民在 面對流行病學研究要求抽血檢查時,產生「認為自己是『提供血的白老鼠!』」這樣的反抗心理,因為他們不確定流行病學的研究結論是否會對居民有利(頁 187)。

    不僅僅是流行病學研究,我想即使是社會科學的研究,都有可能會使其研究對象對研究過程及研究結論產生負面觀感。譬如說,以往在工運圈,某些人對於學術工作者針對工運議題進行研究持著不友善的態度,他們傾向於認為,學術工作者以工運為題目從事研究撰寫論文,可以獲得學位、教職,或者進行學術名聲、地位 的積累,但其研究卻對運動沒有直接助益,甚至有時研究結論還跟勞工當事人或職業的工運組織者所想的不一樣、不合意,於是他們有時會排斥不相關的人到自己的運動場域進行研究。

    其實這樣的反應並不奇怪,試想想,如果三不五時就有人來找你問東問西,而後來他們寫出來的東西對你的工作不見得有幫助的話,我想這的確容易變成讓人不耐煩的事。不過話說回來,到底什麼才叫做對運動有助益呢?

    譬如說,這期RCA專輯關於致病因素因果關係的討論,對於正在進行中的法律訴訟有助益嗎?乍看之下機會不大,但如果哪天承審法官忽然有機會看到,或是這本專輯在法律界或流行病學界引發討論,說不定有朝一日真的能引發什麼改變。

    又或者我們不急著探究「是否有直接助益」那麼急功近利的問題,如果如阿亮所說,建立「公民/科學的運動聯盟」是一項可行策略的話,那我們可以開始做些什麼呢?

    有一個面向是,如果從公民這邊來看科學,那科學在公民運動中扮演的角色又是什麼?純粹是一種使其研究結論有利受害者這般工具論的東西嗎?還是其實可以有更深層的社會意涵?譬如回到RCA職業病求償訴訟這個案例,參與其中的各個角色,包括RCA受害者本身、職業的工運份子、接下來要參與訪調的學生義工 及參與訴訟的協助律師等等,他們如何看待這一期的RCA專輯呢?(他們有機會看到嗎?如果有機會拿到,他們會有興趣或有動機閱讀嗎?)

    這或許也是一個可以做卻未做的科技與社會研究切入角度啊。

註釋:

   《勞工保險條例》第20-1條是2003年才增訂的,但在1998年11月5日,因為塵肺症老礦工抗爭行動的推動,勞委會發佈〈勞保被保險人離職退保後經診斷確定罹有職業病者請領職災保險給付作業處理原則〉,這可說是第20-1條的前身。這項處理原則公佈之後,理論上塵肺症老礦工與RCA受害者都可 以循此途徑申請職業病殘廢給付,但實際上卻只有老礦工申請到但RCA受害者卻沒有,問題就出在RCA受害者無法取得職業病診斷書。從事粉塵作業的礦業工作 與塵肺症間的因果關係較容易被接受,所以較沒有取得診斷書的問題。

 

 

  

STS相關新聞:

本期新聞:產業與能源政策在哪裡

(高海大STS中心王御風)     

    這兩個星期最熱門的新聞話題,莫過於紛擾多年的國光石化,就在馬總統宣布不在彰化設廠後劃下句點,國光石化可望轉往國外設廠。緊接著在這個週末(4月30日)又有廢核大遊行在北、中、南、東各地舉行,能源可望成為下一個引發討論的焦點。

    在國光石化案停擺後,台灣石化產業何去何從的問題也浮上檯面,從台灣最早建造一輕開始,就是為了要提供原料給下游廠商,如今八輕(國光石化)停擺,五輕除役在即,廠商為追求成本,是否會接連出走,或是為了不讓廠商出走,讓五輕延役,這都是值得關注的後續。

    實際上,不論是石化產業、能源政策(核能或是火力發電,兩者皆有各自的問題),乃至於因梅雨遲遲未報到浮現的水資源問題(如雲林抽取地下水,導致高鐵地基下陷),其實都是一環扣緊一環。產業需要大量的水和電,而我們面臨水、電不足的情形,如要用電,就需要建造核能或火力電廠;如要用水,老天不下就只能抽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

    因此水、電的供給,取決於我們發展何種產業,要檢討能源政策、水資源政策,就必須要對產業政策全面檢討。但我們可以看到,每次碰到問題,總是分開處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最後的結果就是問題不停發生。

    這次的國光石化能夠解決,也與即將到來的總統大選有關,在兩黨候選人都出爐的情形下,實有必要要求兩黨候選人,好好講清楚其產業政策、能源政策、水資源政策等等,才能讓我們的總統大選選票,是一張真正決定未來政策走向的選票。

 

馬表態 不支持 國光石化急煞車

【記者李明賢/台北報導】

    馬英九總統拍板,國光石化確定不蓋在彰化!就在環評結果出爐後,馬總統昨天親自舉行記者會,拋出「世代正義」概念,公開表態不支持國光石化彰化投資案,強調政府須在環境永續與經濟發展找到平衡,「環保救國不是說著玩的,有問題走不通,就要當機立斷」。國光石化第五次專案小組環評會議昨下午做成「不予開發」、「有條件通過」兩案併呈送五月環評大會討論。馬總統率領各部會首長舉行記者會,宣布政府將透過經濟部要求中油在國光石化董事會上,不支持彰化投資案。行政院長吳敦義也說,「爭議六年多的國光石化投資案,今年畫下基本的句點」。馬總統感性表示,日前他到彰化大城,看到溼地農民和養蚵人跪地祈求上天保佑,「我深刻體會到當地生態,與來自土地令人動容的生命力」,這是他做出最後決策的重要基礎。總統也說,已責成內政部盡速完成彰化溼地評估指定程序,積極思考將當地列為國家級溼地自然公園,並引進世界級標準推動「海岸法」及「溼地法」,以免國土受到傷害。國光石化彰化投資案一期投資金額就達台幣六千三百億元,府院喊卡後,外界關切是否衝擊國內經濟?總統解釋,政府不會放棄石化業,但面對新世紀節能減碳的嚴峻挑戰,政府必須重新檢討台灣整體產業結構與政策走向,包括石化業轉型升級、朝向高值化發展;至於彰化當地就業機會落空,經建會已積極研究振興經濟方案。國光石化政策生變,傳出可能轉往海外設廠,經濟部長施顏祥說,一切尊重董事會決議。但他強調,中油是國光石化大股東,不可能前往大陸投資。總統則認為,國光石化開發案既是危機也是轉機,期盼石化業完成「轉骨」,未來石化下游產業所需的原料來源,經濟部會詳細規畫。他強調,國光石化案討論過程,是很好的公共政策決策形成過程,讓大家理性、完整表達意見,以數據及證據讓事實說話,這是民主深化的典型。【2011-04-23/聯合報/A1版/要聞】

躺馬路7千人反核 北中南東大串聯

2011/05/01蘋果日報【綜合報導】

    日本福島核災引爆國內廢核聲浪,由全台近百個民間團體發起的「430向日葵廢核行動」昨在全台北、中、南、東同步舉行大遊行,逾7千名民眾高喊「遠離核災」等口號,還有女生穿爆乳裝怒吼:「我要打砲、不要核廢料」,要求全面廢核;北巿和高巿遊行民眾還模擬大型核災狀況,6千多人瞬間集體躺在馬路上5分鐘、沒有聲息的景象,令人震撼。由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帶頭,全國近百民間團體共同發起的廢核遊行,獲藝文界、學術界、法界、宗教界等跨界菁英連署支持,提出不要核四、3座核電廠除役、零核災零恐懼等訴求。 福島人現身呼籲參與人數最多的台北場,昨有近4千人參與,遊行隊伍昨下午2時從國父紀念館出發,由環保團體組成的遠離核災大隊穿上自製輻射防護衣,象徵輻射威脅下的無奈。隊伍中還有G奶女郎穿爆乳裝,手拿「要打砲、不要核廢料」標語,引人注目。來自福島的反核人士大賀絢子和宇野朗子昨也現身遊行,並上台呼籲:「唯有非核才有真正的安全。」鹽寮爆發小衝突兩人並驚爆,事前外交部的人曾警告,若上台,以後將不同意其入境。北巿警中正一分局解釋,僅是警員告知依法短期停留不得從事與來台目的不符活動,昨也僅現場蒐證。昨在新北市鹽寮反核遊行則爆發小衝突。鹽寮反核自救會150多人,昨步行到核四廠門口,自救會長吳文樟將陳情書遞交給龍門施工處的副處長楊添壽,但楊不接受,抗議民眾怒吼:「衝啊!衝啊!」警方出動30多名警力維持秩序,最後新北市議員顏世雄撕破陳情書抗議,才結束遊行。高雄場昨則有2000多人參加,有父母推著嬰兒車沿路高喊「要『孩子』不要『核子』」口號;台東則由大武鄉排灣族人,以升狼煙方式宣告祖靈誓死反核。遊說立委擋預算昨傍晚活動接近尾聲,北高遊行民眾在核災警報聲中,約6千人集體平躺馬路上,象徵核災帶來的悲劇。活動發起人、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祕書長崔愫欣說,未來還將遊說朝野立委擋下核四追加預算140億元。政院則表示,3座核電廠正進行總體檢,核四將在專家確認安全後才會運轉。總統府發言人羅智強說,馬英九總統已指示,提出具體可行,且讓民眾安心的核能政策。《蘋果》昨民調則顯示,逾55%贊同停建核四廠,支持興建者約31%。

   

**RCA
苦勞網:該做卻未做的研究:對《科技、醫療與社會》「RCA事件」專輯的後設分析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1109

**過勞
聯合:過勞死?實習醫師陳屍宿舍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2/6302902.shtml

公視:成大實習醫生猝死 家屬質疑過勞
http://web.pts.org.tw/php/news/pts_news/detail.php?NEENO=178457

新頭殼:實習醫師疑過勞死 灰色地帶無人管
http://newtalk.tw/news_read.php?oid=14117

聯合:反過勞! 白衣天使拉布條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3/6310355.shtml

@補充:林彥廷相關討論
醫聲論壇:已經成為醫生的人的看法
http://forum.doctorvoice.org/viewtopic.php?f=68&t=57983

http://forum.doctorvoice.org/viewtopic.php?f=60&t=58068

林彥廷妹妹寫的FB
http://www.facebook.com/notes/%E6%9E%97%E5%BD%A5%E5%BB%B7/%E6%95%91%E4%BA%BA%E7%9A%84%E9%86%AB%E7%94%9F-%E8%AA%B0%E4%BE%86%E6%95%91%E4%BB%96/180024958716427

原來要去成大抗議後來取消的FB
http://www.facebook.com/event.php?eid=149227175144624

 

 

**國光石化後續
經濟日報:石化業轉型 經長提三要二不
http://www.udn.com/2011/4/26/NEWS/FINANCE/FIN2/6297557.shtml

中國時報:國光石化撤案 大度堰喊停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8624/112011042600073.html

自由時報:灣寶永揚國光連三撤 環團振奮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apr/24/today-life3.htm

**水庫
中央社:環團籲終止美濃水庫及人工湖
http://www.cna.com.tw/ShowNews/Detail.aspx?pNewsID=201105050083&pType0=aALL&pTypeSel=0

新頭殼:美濃鄉親北上反水庫 籲政府檢討水庫政策
http://newtalk.tw/news_read.php?oid=14139

**核能、核災後續

公視:馬總統:不可能立刻廢核.停止商轉
http://web.pts.org.tw/php/news/pts_news/detail.php?NEENO=178488
聯合:廢核大遊行萬人上街 全台遍地開花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6308922.shtml

自由:福島核災後首次 東電人員挺進1號機房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may/6/today-int5.htm


**王道還:不知為不知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6319348.shtml
 

STS活動報導:

 1. 高雄醫學大學STM中心系列演講 

講題:大英帝國與熱帶醫學創立(高雄醫學大學科技、醫療與社會 (STM) 系列講座)

講員:李尚仁博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演講時間:100513 () 12:15~13:45 12時開放入場)
活動地點:第一教學大樓 N111教室

 

講題:公 鼠犧牲、母鼠淘汰:小動物實驗室裡的性別政治

講員:林宜平副教授(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活動時間:5/27 () 12:15-13:45

活動地點:第一教學大樓 N111教室


2.
高雄醫學大學性平會教學推廣小組活動
0527-性別與護理工作坊
日期:2011527日(週五)

時間:13:30(報到)~17:10
地點:勵學大樓三樓半視聽中心

主辦單位:高雄醫學大學性別平等委員會
主持人:王秀雲(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

引言人:傅大為(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所教授)

引言人:周汎澔(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院教授)

引言人:張淑卿(長庚大學醫學院人文及社會醫學科助理教授)

綜合討論主持人:王秀紅

本活動已申請醫護人員繼續教育學分。

3. 高海大科技與社會研究(STS)中心本學期試辦學生學習護照活動,配合四、五、六月份的活動與課外參訪,若集滿四個活動研習章便可兌換精美小禮物一份,藉此鼓勵學生多多參與課外活動。

高海大科技與社會研究(STS)中心五月份活動,歡迎大家一同來參與。

05/18 專題演講()

 潘美玲教授(交通大學人社系)

     「產業研究方法簡介」

05/28 未來公民的科學素養系列講座

  杜文苓教授(政治大學公行系)

「誰決定國光石化蓋不蓋?談石化科技   政策」

4. 高海大科技與社會研究(STS)中心六月份活動報名即將開始,歡迎大家一起來共襄盛舉。

100/06/10() 第一屆「STS、海洋、產業研討會」

100/06/11() STS「台灣科技與社會的新動能」研討會

地點: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弘德樓三樓

 

 

 

南臺灣科技與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臺灣科技與社會電子報

 

9

編輯的話

本期主題

STS相關新聞

STS活動報導

 

編輯的話

      本期負責編輯學校   成功大學醫學、社會與科技研究中心  

     上個月11日,日本大地震及海嘯造成核電廠危機。這種複合式的核能災變已超過以往我們對核能災害與防救的理解,美國三哩島、前蘇聯車諾比核電廠與日本福島核災雖然都與冷卻循環系統的運作問題有關,但是前兩者維持電廠運作所需電源並未受阻,後者則完全停擺,使得多個反應爐中或廢燃料池裏尚未完成降溫的一堆燃料棒溫度無法獲得控制而釀災。災難引發全球檢討核能政策的聲浪。

      全球看到日本東電公司及其政府因應災變慌亂的狀況,也看到媒體報導,將輻射劑量高到足以危害人命的危急時刻,留下來搶救電廠的50位東電員工封為「壯士」。在此同時,我們也看到這些員工表達他們因搶救電廠而無法照顧家人的現實:「請好好活下去。我會有一陣子無法回家。」以及維持救災的基本支持條件不足的窘境:「他們的糧食快要吃光了…我們認為狀況真的很嚴峻。他(父親)說他認命…很像是死刑宣判(中央社,2011)。」;相應於此,也有匿名捐款者「捐5千萬,指名要求照顧福島50壯士家屬(張瀞勻,2011)。」救災過程的窘境凸顯非救災技術之後勤支援的必要性。

     這些留在福島,冒險清除廠房中的污染,搶救過熱核電廠的人員,雖然增加至400人以上,並以50人一組,每組15分鐘工作方式輪班方式(陳宜君,2011),試圖降低輻射對他們的危害(星洲日報,2011)。不過,由於當時輪班人員仍不足以應付搶救工作,以致他們連續2週以上不眠不休地搶救,加上現場食物採配給制,以及無法換洗內衣褲等,在在使工作緊張的條件因素無法去除,也可能增加過勞的風險。

     本期以上述日本福導核電廠危機所涉及的核能政策與核能安全、非救災技術之後勤支援以及過勞風險治理這三個重要主題的軸線,將科技爭議的場景拉回台灣,首先討論民眾對核能危害的無知之下,核工專家與反核專家如何論述核四廠的潛在危害與因應方式。其次是為於天然災害的發生,特別是如SARS之類的緊急防疫,除了需要防疫的科技知識之外,還有什麼非救災技術之後勤支援需要被納入台灣的防疫緊急應變體系中。最後,回應日本救災人員所面對的嚴酷勞動條件,我們要回來以實例討論台灣的過勞死認定基準,除了工作時數以外,非工時因素在現行過死認定基準中的角色與限制。

 

本期主題

本期主題:(一) 核四專家與反核專家:民眾該相信誰?

陳佳欣 成功大學/醫學、社會與科技研究中心

      就在日本發生311大地震與海嘯造成福島第一核能發電廠四個核子反應爐爆發爐心熔毀危機,高劑量輻射物質隨氣流擴散,引發各國政府與民眾關切之際,本文將「核四專家與反核專家」為題,帶領大家經由胡湘玲的《核工專家 V.S. 反核專家》一書,回到台灣核四廠建與不建的爭議中,看看不同專家如何面對一群他們共同認為對核能使用風險認知毫無概念的民眾。

      台灣目前第四座核能發電廠因應能源需求,一直擺盪在續建與停建的爭議中,究竟核四面臨何種爭議,導致政府與環保團體間存在不對稱的溝通落差?核四問題已經不是藉由科學討論就可以解決的議題。因為其中涉入的團體,不僅有學者專家、中央政府、台電及環保團體,也包含政黨、學界、地方政府、立法機關、企業界及一般大眾,可以說是一個「全民運動」。而其爭論的議題不僅止於核能輻射安全,也擴散到經濟上、生態上及台電營運及核電廠管理的問題。

  • 反核專家與核工專家教育民眾的歧異

      一般關於核能問題的提法多是:「你對核能(核害)認識多少?」然後再由民眾的「無知」談起。「反核專家」則認為:因為對核能的「無知」,所以民眾對核能使用的風險認知毫無概念,因此有天真及樂觀的嚮往。所以應喚醒大眾對核能的關切,必須了解核電的基本知識。尤其因為政府與台電對核能的支持,使得對「核害」的認識更顯得重要。

      而「核工專家」則認為:因為民眾的「無知」,很可能使民眾把核電的風險誇大,傾向非理性的反對。所以他們對民眾因無知而導致的政策延誤,顯得十分無奈。認為應該要教導民眾「正確的」核能知識,才能免除恐懼。顯而易見地,對「核工專家」與「反核專家」而言,民眾應該認識的「核能知識」是不一樣的。總結雙方認知,核工專家強調核能「正確的科技安全認知」;反核專家則是強調的核能可能帶來「毀滅性災害的認知」。

      核工專家將科技視為「進步」的過程,「科技的問題」可以藉由科技方式再加以改善。例如專家認為:人類的物質文明與進步,就是在失敗中求改進,在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經驗中求發展。所以他以「科技是不斷進步」、「在失敗中求改進」作為發言的「前提」去面對三哩島與車諾比的事故,並將其放在「對科學研究及核能電廠的改良上有幫助」的脈絡裡去看,試圖扭轉「事故」對核能科技所帶來的負面形象。

      而「反核專家」卻完全不這麼看。相反的,他們似乎一直想以「破除科技迷信」及「科學的不確定性」來解構核能的「科技美景」。他們以科學技術尚不足以處理核廢料為理由,認為核電廠的興建是對後世子孫不負責任的作法。所以在面對三哩島與車諾比的事故時,是將他們看成「科技盲點」,再加上不可預料的人為疏失所造成的核能災難,進而針對其造成的災害,有多少人死亡、多少土地被迫荒廢…等作描述。在反核專家的用法裡,事故顯然是「負面」的,而科學的不確定性,就是他們已經發生及未來可能發生的因素。因此注意到「災難性」,是「反核專家」提到科技時的發言方式。而針對這樣意見分歧具「科技專業」的核四問題,而一般民眾又到底該相信哪一位「專家」呢?

本期主題: (二) 防疫緊急應變措施安排之社會意涵:《書寫災難應變計畫:衛生部門指引》談起

翁裕峰 成功大學/醫學、社會與科技研究中心

      不論是台灣、新加坡、加拿大或是美國的文獻,都將2003年在其境內爆發的SARS大流行定調為災害(disaster)(Wang, 2004; Vilsack, 2004; O’Sullivan, 2008; ADRC, 2005)。美國與加拿大的學者更將SARS大流行視為天然災害來處理應對(natural disaster)( Naylor et al., 2003; Knobler, 2004)。當年台灣發生SARS感染的病例共346人,其中38名死亡案例;而感染者中,有68位是醫療工作者,佔總感染人數的20%。這波疫情使得台北市立和平醫院所有醫療工作者被迫在缺乏防疫設施的情況下封院隔離,並就地繼續為病人提供服務。

      當年因為倉促封院,防疫措施不足,因為就地封院治療相應的各種非醫療需求也未及時安排:

    上千名員工與病患的家屬、小孩,也要被居家隔離,部分夫妻都在和平醫院內被隔離者,
     昨天午其小孩就面臨無人接送上下學的情形(許麗珍,2003)
    
     我們護士大部份都很年輕,所以孩子都很小...先生有的還在外地上班。那小孩有的是託
     奶媽,或者是說在安親班...突然他(指在院中的護士)不能回去,你說,那孩子怎麼辦?
     (DC, 2003)
    
     我們已經封院了,然後我們家裏有小朋友,就是莫名其妙學校有通知好,馬上回家。那你今
     天就會去把小朋友帶回來。帶回來之後第三天,政府才去發居家隔離單。這中間都沒有人去
     support我們 (C, 2003) 

      如果我們如同美國與加拿大一樣,將SARS以及未來各種新興急性傳染病之大流行視為天然災害,那麼麼過去在和平醫院就地封院治療時期所看到的非醫療需求是否應列為防疫緊急應變計畫中的一環呢?

      這個問題可以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公共衛生與災難中心編撰之《書寫災難應變計畫:衛生部門指引》中找到一些答案。這個指引將「人員準備」列為書寫災難應變計畫的第一件事,原因只有一個:安全 – 災害準備與回應時,員工的安全是第一且最優先的事(The safety of your staff is first and foremost in disaster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亦即,若無法保護從事緊急應變人員的安全,緊急應變計畫書將無法被落實(UCLA Center for Public Health and Disasters, 2005)。

      這種想法不只具體化為人員保護活動(Personal Protective Actions)、緊急補給(Agency Emergency Supplies)、福利服務(Employee Welfare Services)三個有助於達成緊急應變的項目。其中福利服務項目恰好回應了前述和平醫院員工就地封院治療時的需求。該指引列出15項緊急防疫時,緊急防疫單位需要提供給員工的非醫療措施,以圓滿達到緊急防疫的目的。這15項措施是:孩童照顧、提供參考資源與災害協助的員工協助熱線、對受災害影響的員工提供彈性的班表、替代性工作的選項例如電傳(telecommuting)、提前支薪、對已無假可休的員工提供緊急「休假銀行」(leave banks)或緊急有薪休假、含有可選擇回報條款的提前休假、含有延遲繳款時程的信用合作社貸款或低利貸款、支票換現金的服務、轉介有牌之孩童照顧或寵物照顧之服務、增加使用公共交通之通勤員工的共乘津貼、提供流離失所的員工臨時庇護所或住宿或轉介至有此協助的適當資源、對住家遭摧毀的員工提供搬遷的協助或儲藏設備、諮商服務(UCLA Center for Public Health and Disasters, 2005)。

      台灣在經歷過SRAS風爆之後,過去的慘痛經驗是否也聚集成上述類似的措施,而且具體地書寫在我們的緊急應變單位的應變計畫中呢?有興趣的人可以上網搜尋閱覽疾管局《天然災害防疫緊急應變工作手冊》http://www.cdc.gov.tw/public/Data/8721984071.pdf的內容,做個比較看看。

本期主題: (三) 關於過勞死的二三事

翁裕峰 成功大學/醫學、社會與科技研究中心

      去年底「過勞死」認定基準修正,從相關條文內容與結構來看,顯示勞委會正式宣示勞工安全衛生政策是他所管轄的領域,態度之堅決,可從剛出爐之「職業促發腦血管及心臟疾病(外傷導致者除外)之認定參考指引」http://www.cla.gov.tw/cgi-bin/download/AP_Data/...//safe/..../4d11804c.doc中窺見一二。該指引的名稱以往稱為「職業引起急性循環系統疾病認定基準」http://www1.cgmh.org.tw/intr/intr4/c83h40/news/9810012.doc,如今修改為「職業促發腦血管及心臟疾病(外傷導致者除外)之認定參考指引」。兩者最大差異在於將「引起」改為「促發」。這是指過去以工作本身做為唯一造成過勞死的認定因素,但是現在只要工作本身是過勞死的加重因素就可以認定為職業造成之死亡。這使得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受雇者,不再因為自己本身既有的疾病而在發生過勞工作傷亡時,不易被判定為過勞之弊病。其次,該指引關於目標疾病未來可能再擴充的陳述:「目標疾病或內容,會隨著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政策的調整及職業醫學的進步而有所修正」。這是宣示過勞死認定基準的改變會隨案例成的政治壓力或新的研究結果而改變,不一定完全依照科學研究發現的結果修改此認定基準。這種理解可以從這次基準修改過程和修改後對特定案件的影響看出來。

      去年年初發生南亞科技公司工程師過勞死,經職業醫學專科醫師開立過勞死診斷證明,卻在勞保局遭到否定而未獲職業災害補償http://labor.ngo.tw/weekly/c20101119.htm。此案經立委揭露抨擊後,當年年底勞委會宣佈上述新修正之認定標準,但並未說明是引用什麼科學研究的發現。

      新的認定標準要件中,有關工時方面的要求仍有討論的餘地,特別是發病前二至六個月加班時數。目前該指引係採強關連說,要求發病前加班時數平均每個月要有37小時以上,同時也要綜合判斷工時之外的負荷因素,例如工作班表的安排、規律性、出差狀況、工作環境物理條件狀況(溫度、噪音、時差等)以及業務所伴隨的精神緊張狀態等。問題是37小時以下,或甚至沒有加班,但存在工時以外的工作負荷因素時,要如何處理,目前是一片空白。勞委會的新指引明確地告訴社會大眾,2004年第二次修正版即是:「參考日本2001年版基準增訂長期蓄積疲勞促發腦血管及心臟疾病之認定內容」。不過參考的結果並不是全部採用日本的認定要件,有些是部份採用。特別是關於上述發病前加班時數平均每個月37小時以下時要如何處理的問題。日本2001年版的認定標準將發病前加班時數平均每個月45小時(台灣是37小時)以下者視為弱關連,需與工時以外的工作條件做綜合判斷,這是承認疲勞累積與促發心血管疾病有關http://www.jniosh.go.jp/icpro/jicosh-old/english/topics/KaroshiMar22.html

http://www.jniosh.go.jp/icpro/jicosh-old/english/topics/Karoshi.html

但是此次修正,台灣還是未納入這個要件。

      從以上的比較來看,日本的認定標準比台灣更傾向採取預警原則的態度,對於沒有科學證據支持低加班時數與過勞死的關連之前,不願以較嚴格的條件認定過勞死個案。而台灣則較不傾向以預警原則處理過勞死認定問題。過勞死認定的主要意義不在於獲得賠償,而是在於藉由賠償對雇主所造成的經濟壓力,促使雇主改善工作條件,使員工在法定工時之下工作。最近又相繼發生數個過勞死相關案例,其中極引人注目的是宏達電工程師和奇美醫院外科醫師過勞的案例。後者的雇主宣稱該案之醫師發病前半年的值班都合乎衛生署的規定。需要釐清的是,真的沒超時嗎?如果沒超時,是否有其它需要綜合判斷的因素被現行認定標準忽略了?這些疑慮都不斷地提醒我們,若不採預警原則處理勞問題,可能使我們理所當然地接受既有的有害勞動條件而不自知。

 

STS相關新聞

本期新聞:政策與政治的關聯:國光石化大轉彎

(高海大STS中心王御風)

     這兩個星期以來,國內最大的新聞莫過於國光石化的大轉彎。隨著馬總統冒著被噓下台的難堪場面,依舊親自出席反國光石化餐會,以及稍後經濟部透露國光石化「可能」外移的訊息,執政當局對於堅定興建國光石化的立場,似乎隨著選票的壓力,在白海豚還沒有轉彎前,政策先轉了大彎。

    根據第370期《財訊雙週刊》(4月14日出刊)的民調,關於國光石化議題,有50.7%不贊成興建,沒意見佔26.2%,贊成者僅22.7%(拒答0.4%)。而國光石化興建地點又在此次被視為決戰點的中台灣,在此思考下,最後如真的政策轉彎,也就不那麼令人意外。

    只是同樣出席餐會,表達反國光立場的反對黨兩位總統候選人:蘇貞昌、蔡英文,卻是當年核定國光石化在彰化設廠的行政院正、副院長。這也不禁讓人懷疑,如果沒有總統大選,沒有選票壓力,國光石化真的會有大轉彎嗎?這固然是民主政治的威力(當然,贊成興建者會認為這是民粹),但也突顯我們的政府,不論是那一黨執政,對於攸關國家未來發展的重大政策(產業、生態、環保、能源)都沒有一以貫之的思考,才會讓前面堅持、後面轉彎的場面時常出現,政策的如此善變,才是台灣最大的危機。

 國光石化案不表態 馬英九挨轟「下台」 NOWnews.com 今日新聞網 2011年4月3日 14:49

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馬英九總統今(3)日中午到彰化縣出席反國光石化餐會,現場人士要求馬總統簽署反國光石化宣言,馬則表示他是被邀請來聽取民眾意見的,承諾會將意見帶回總統府研議,結果當場遭台上台下民眾嗆聲「現在表態」、「下台」,氣氛相當尷尬。 彰化縣反國光石化團體發起的「全民拒絕國光石化,萬人拚健康餐會」今日登場,這場在芳苑鄉福海宮舉行的活動,以濁水溪米、二林蔬菜文蛤等作為食材辦桌,希望讓民眾了解,如果國光石化進駐造成污染,這些污染將跟著食材吃下肚。 主辦單位並邀請馬總統、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前行政院長蘇貞昌與會,形成3名最可能在2012總統大選交鋒的政治人物提前就該議題交鋒的局面。針對國光石化案,馬總統先前曾指出,台灣有嚴謹的環評制度,國光石化仍在環評中;蔡英文則認為,國光石化廠不一定要設在台灣,可以改設在中東產油國;蘇貞昌批評政府將國光石化移到彰化,又不尊重環評,是錯誤決策。 馬總統中午時分抵達會場,台下民眾即不斷鼓譟,後來被要求簽署反國光石化宣言時,馬英九說,昨天與反國光石化民眾會面時,並沒有承諾要簽署,並強調今天是來聽取民眾意見的。 對於總統不願表態,台下民眾紛紛高喊「現在表態」、「下台」等口後,台上一位站在馬英九旁邊的反國光人士也舉手高喊「下台」,場面十分尷尬。馬總統則是拿麥克風再度解釋,會把民眾的意見帶回研議,隨即走下台,但群眾還是不滿意,謾罵聲不絕於耳。 馬總統隨後召開臨時記者會說明對國光石化案的看法。他說,會要求環保署將細懸浮微粒列入法律管制的範圍內,民眾的心聲也將成為未來做決定的重要參考。對於在台上沒有辦法說清楚,總統也表示遺憾。

政策轉彎 國光石化擬轉遷國外

   國光石化政策可能大轉彎!經濟部長施顏祥昨天首度鬆口表示,若國光石化無法通過環評,「異地投資」已是「必然的考慮」,顯示政府已出現將國光石化遷往海外的政策調整。至於海外地點為何?施顏祥透露,「以亞洲為主」,因為必須考量供應安全、生產運輸成本、市場接近度等因素,「大陸、中東都不是優先選項。」施顏祥說,國光石化已縮小規模,重送二階段環評,但環評如果不過,或是以嚴苛條件過關,將使民股卻步。他表示,民股多次反應,對投資國光石化有「很深的壓力及挫折」,因為「隨著時間不斷延宕,商機不斷流失」,加上環評附加條件越來越多,成本越來越大,民股已經「不斷產生異地投資的想法」。施顏祥表示,若環評不過,國光石化確定「無法執行」,主因是國光石化光一期就占地一千九百公頃,台灣要再找這麼大的地幾乎不可能;為了維持產業供應鏈,石化業必須考量「海內外併行」,「海外做量的擴充,國內做質的提升」。施顏祥說,國光石化若能以限縮規模的方案通過環評,應是最好的狀況;若環評無法過關,代表人民選擇了環保,政府則應思考產業如何調整,如何確保經濟永續發展、就業率不受影響等。他警告,如果國光石化無法留在國內,「國內重大投資將會減少」,因為國光一期投資額六千多億元,二期八千多億元,「短期內要找幾個行業投資替代,並非易事。」他還指出,國光不做,「對中油、台塑的良性競爭也有若干影響」,中油恐無法與台塑競爭,將變成台塑獨大。【2011/04/07 聯合報】

STS活動報導

 

  1. 高海大科技與社會研究(STS)中心本學期試辦學生學習護照活動,配合四、五、六月份的活動與課外參訪,若集滿四個活動研習章便可兌換精美小禮物一份,藉此鼓勵學生多多參與課外活動。
  2. 高海大科技與社會研究(STS)中心五月份活動,歡迎大家一同來參與。五月份活動快報.JPG  

 

05/04 專題演講()

 吳泉源教授(清華大學社會所)

     「當教授遇到黑手」

05/06參觀高雄市漁業文化館&順億超低溫 

05/18 專題演講()

 潘美玲教授(交通大學人社系)

     「產業研究方法簡介」

05/28 未來公民的科學素養系列講座

  杜文苓教授(政治大學公行系)

「誰決定國光石化蓋不蓋?談石化科技政策」

3.  高海大科技與社會研究(STS)中心六月份活動報名即將開始,歡迎大家一起來共襄盛舉。

       100/06/10() 第一屆「STS、海洋、產業研討會」

       100/06/11() STS「台灣科技與社會的新動能」研討會

       地點: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弘德樓三樓

 

 

 

南臺灣科技與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臺灣科技與社會電子報

 

 

8

編輯的話

本期主題

STS相關新聞

STS活動報導

 

編輯的話

本期負責編輯學校   成功大學工學院

STS如何有助於「工程倫理」?

成功大學工學院  戴東源

摘要自D. Johnson and J. Westmore (2008) “STS and Ethics: Implication for Engineering Ethics”, in The Handboo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pp.567-581, Edward J. Hackett, et al. (eds.), 3rd Edition. Cambridge, M.A.: MIT

     STS的研究似乎避免採取任何規範性的立場。STS學者(社會學家)自認是在描述社會現象,他們不會事先採取一種規範立場,然後再去解釋社會現象。(通常建議「人們應該如何行為」的規範性工作是哲學家或法律學者做的事)而這種疏遠規範立場的態度,使得STS學者會避免對科學機構或工程社群做任何改進建議,也致使許多STS界人士謹防與倫理學領域扯上關係。不過,儘管STS不採取規範立場,仍然能對(工程)倫理學的探究做出貢獻。

       早期工程倫理(以美國1980-1990為例),焦點在工程師或機構在從事工程時所面臨道德抉擇的兩難,常探討工程師在公司團體內所要做的複雜抉擇,背景大都處於商業機構裡。例如,討論工程行為對錯和利益衝突等問題;賄賂定義、商業機密、公安漏洞、何種情況工程師要揭發或爆料(whistle-blowing)、工程師準則,等等。這類案例的兩難設定,通常一邊是「公共利益」(大眾生命財產安全),另一邊是自身利益(公司或個人利益)。有的強調工程師的抗壓和膽識(挑戰者號案例);有的指出需遵守某種規範,否則必導致災難(如三哩島、車諾比)。

   當然,這些討論仍是重要的。但近來工程倫理討論的範圍,已逐漸擴展到「工程的大眾理解」(public understanding of engineering)和「設計的背負價值特性」(value-laden character of design)等議題。STS揭露工程實作面向,剛好可以幫助「工程倫理」打開視界,提供更深入洞見。STS揭露最重要的事實:工程師於技術發展過程中,決不是一個孤立的行動者。

      STS有兩個中心論題:一、科技與社會兩者相互合作生產(co-production),二、社會技術系統(sociotechnical systems)。以下,我們看STS的兩個論題如何有助於工程倫理的探究。

 

本期主題: (一) 科技與社會相互合作生產

成功大學工學院  戴東源

      STS必須先面對早期的技術或科技決定論(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的觀點。科技決定論聲稱:(一)科技是獨立於社會發展;或,科技是應用科學,跟隨自然科學發現的腳步,有其特殊的邏輯,因而不受社會的影響。(二)科技「決定了」社會的屬性。STS則主張,科技形塑(shape)社會,社會也形塑科技,兩者互相形塑對方。那麼,STS反對「科技決定論」並主張科技與社會合作生產,對工程倫理有何助益?

     STS的研究彰顯出,工程師的工作,尤其是工程判斷和抉擇,不是單獨依循著大自然(自然科學)所支配的某種邏輯。此觀點是理解工程倫理的關鍵。因為,若將「工程」看成是一個孤立於社會之外的活動,而工程師只專注於理解大自然,那無異是將工程師的工作排除在倫理範疇外。人類工程只能由大自然來決定(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那等於也不必談什麼倫理、價值判斷和道德責任了。工程師只要說:「我們是受大自然支配的」,似乎不必負什麼責任。

      工程師自認可以操縱自然,但他們之所以能做這個或做那個抉擇,因他們追求並背負(可能他們自己都沒意識到的)各種壓力、利益和價值。STS的研究展示了,任何(工程)問題境況幾乎不存在一個客觀上最佳的解決方案,每個工程抉擇都是在一個擁有許多價值的寬闊級距(range)裡做出決定,就看裡面哪一個價值適合這個問題。工程實作上,從設計到施工完成,工程師需要權衡的「價值」非常多,例如:技術能力、合法性、經濟效益、便捷性、文化保存、環保等等。(比如說,「蘇花改或核電廠興建與否」至少要考慮安全、環保、便捷、經濟價值等;「研發太空旅行飛機」則要考慮經濟效益、技術能力、安全等價值。在開放社會中,幾乎沒有哪一種價值可被宣稱是絕對最佳的價值)。這類工程實作的研究表明,每個工程抉擇不單單是一個孤立的技術抉擇(technical decision),而是蘊含諸多倫理和價值內容的抉擇。

     STS的研究也顯示,工程師不再是唯一要對工程抉擇負責的行動者(actor),科技和技術物(artifact)的發展方向,取決於更多個人或團體,例如,商業公司的主管、經銷商、立法委員、監督機構、消費者等等,這些行動者有能力拒絕或禁止某些工程設計和研究計畫;或者,捐款設立特殊技術的基金會,直接影響技術發展的走向。此外,STS的分析,也有助於理解科技發展中「使用者」的角色;例如,使用者會以原先工程設計師所料想不到的方式使用並重新改裝技術物,或賦予新意義。(例子很多:輪胎內胎變成游泳救生圈、林崇熙「拼裝車」研究、美軍Jeep在馬尼拉變成大眾交通工具、AK47成為游擊隊或反帝國主義象徵、 

      當然,STS揭示「眾多行動者會影響工程設計」這個事實,不意謂工程師的所負擔的(道德)責任就減少;重點是,工程師理解到哪一種責任是工程實作中適合的。STS的解析能讓工程師瞭解:哪些價值因素在影響他的工作;他正進行的工作又如何影響價值;其他行動者又如何涉入這個過程。

 

本期主題: (二) 社會技術系統

成功大學工學院  戴東源教授

   「社會技術系統」是科技研究的分析單位,意謂社會與技術兩者相互影響,密切交纏互動。STS認為,將工程設計、技術物、社會實作(機構、人際關係)各視為獨立的(分析)單位是一種誤解。若將所有這些視為一個社會技術系統,能幫助我們理解它們之間相互作用又密切關連的複雜關係。

     工程師的工作,即工程本身亦可視為一個社會技術系統。工程師在公共制度脈絡下,和許多社會行動者透過技術物和管理關係牽涉在一起。在社會技術系統中,工程師是生產、維修並賦予技術某種意義的角色。工程師不僅建立工程設施而已,也建立包含技術物、社會實作、社會安排和人際關係的社會技術系統。

      因此STS認為,把工程技術物當作唯一由「工程」所產出的成果,是一種誤解。例如飛機、網際網路、幼兒遊戲安全柵欄、高速公路貓眼石等等設計,皆與社會安排、社會實作和意義產生關連。從此角度看,「工程」本身就是一個道德和政治的工作。工程師建立社會技術統,意味建立一個安排眾人生活的系統——管理眾人如何做、怎麼互動、生活方式和品質,及每天生活的風險等等。

    STS觀點是,工程師透過社會技術系統而建立社會技術系統,STS研究重心從原本的工程「產品」,轉移到工程的「過程」。社會技術系統如汽車、軍事防禦系統、電腦等,不只是涉及工程師這個行動者而已,也包括政策制訂者、法律學者、市場專業人士、企業體、監督單位、終端使用者等。在社會技術系統的發展中,工程師必須運用他們的技術知識,並與其他行動者(包括工程與非工程人員)溝通與協調。從社會技術系統觀點看,工程師是「人」與「物」相互影響的網絡裡,最關鍵的連結點。

   當我們將倫理問題放入社會技術系統來看,工程師的(道德)責任就與其他行動者的責任連結在一起。一旦工程師建立社會技術系統,他們的設計和抉擇就必須考慮社會實作、社會安排及社會關係的面向。而更多其他社會行動者涉入此過程,不是意謂工程師擔負的責任減少了,而是意謂他們有了不同的責任——與其他行動者溝通協調的責任。當然,「與其他行動者溝通」在以前被視為是工程中重要部分,並不是一種責任。不過,若我們承認,工程師建立社會技術系統的同時,他們自己也內在於技術系統內工作,那將有助於瞭解「溝通和協調」不僅僅是工程師的一個重要技能而已,更是一個關鍵責任。

      一旦將工程師的工作理解為社會技術系統中的一部份,那麼傳統上「工程專業」的意象隨即被打破。傳統焦點總是強調工程師工作中的「技術」面向,但在社會技術系統內,工程師所投入的工作不再只是統計、測量和方程式。一個成功的工程師需要理解,什麼設施適合現在的技術與社會所結合的世界。「工程專業」不再只是「『技術』專業」,而是「融合許多其他知識與『技術』的專業」。工程師之所以是專家,因為他們有能力設計出產品,此產品與生產過程顧慮並契合人際關係、機構、技術物所構成的複雜世界。

    結語STS可提供概念和理論,幫助理解工程倫理複雜的工程實作上的問題;透過概念和理論分析,將工程實作的複雜性更清楚地呈現出來。雖然本文分析說明了,工程師與其他行動者一起涉入社會技術系統的生產,工程師所要擔負的責任似乎變小。但本文也提供一個圖像:工程師要做的工作遠比傳統意象工程師僅「設計中立的設施」(design neutral device)要多得多。所有工程設施的產生皆背負著社會上的各種價值,工程師是在建立一個我們共同生活的世界——社會技術的世界。

 

STS相關新聞:核能論戰的開始

 

 

 

 

王御風編輯報導

 

福島核電廠的事件,到這個星期五(41日),已經過了二十多天,完全沒有結束的跡象,最後究竟會釀成如何的災害,全世界都仔細觀看。

 

經過二十多天的發酵期,許多效應慢慢產生,反核與擁核者各執立場,由於這攸關能源政策走向,因此在政治上更容易看到。前不久德國的地方大選,原本得票率不足以執政的綠黨首次奪下地方的執政權,這絕對與其長期反核的立場有關。在台灣,反對黨的總統初選,最受矚目的政見也變成核四究竟要不要商業運轉。要不要核能,成為全球政黨在制定能源政策時最引人議論的話題。

 

實際上,核能或燃煤發電,各有其缺點,一是無法控制的核災,一是造成氣候變遷。國家該如何捨取,除了發電方式外,更涉及國家整體產業政策(因為大部分電力都是工業用電,要節省用電,就要調整工業發展目標),在福島核災後,確實該坐下來,好好看看我們自己的電力供應現況,再來進行討論。可惜的是,目前台灣的演變,已經慢慢走向執政黨擁核、反對黨反核、台電及原能會以不知為何的基礎保證我們的核能電廠比福島更安全,應該藉由福島核災及總統大選好好辯論的課題,就此成為大家各說各話的鐵板一塊,再次說明台灣要邁向真正的民主,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

STS活動報導

 

                 
  1. 教育部的中綱計畫(現代公民核心能力養成)
    在徵件中,即將截止(4/15)。

 

    2.   高海大STS中心「未來公民的科學素養」本月4/23將進行第一場演講,歡迎大家共襄盛舉。

高海大STS中心成立後第一個活動:與高雄市立圖書館左新分館合作的「未來公民的科學素養」將邁入第二學期,本學期的時間上做了調整,將在每月第四週星期六上午舉行,首場將在4月23日登場,敬請大家多多支持。

   未來公民講座(3).JPG    

南臺灣科技與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臺灣科技與社會電子報

 

 

7

編輯的話

本期主題

STS相關新聞

STS活動報導

 

編輯的話

本期負責編輯學校   南台科技大學STS計畫

 

本期由南台科技大學STS計畫負責編輯電子報,本期兩篇文章之主題分別為:「能源科技的風險評估」(李宜倫助教)與「科技發展與環境倫理」(通識中心楊劍豐教授)。

2011年3月11日14時46分(日本時間)發生規模9.0的大地震,不只引發巨大的海嘯也使得日本核能發電廠受到影響而停止運轉,核電廠輻射線外洩的危機讓人們重新省思核能發電的安全性。本期「能源科技的風險評估」的內容即在檢視目前運用的能源科技。

科學的進步雖然為人類帶來了便利的生活但卻也將地球推入了的生態威脅中。種種的環境問題,如環境汙染與能源枯竭等等接踵而來。而「科技發展與環境倫理」此篇文章則是探討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到底是相互依存或相互衝突,以及簡介環境倫理理論的發展、特徵與內容。

 

本期主題: (一) 能源科技的風險評估

南台科技大學 機械系研究生 李宜倫助教

能源是人類長久以來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所有的人類活動都需要有能源做為支持,而在工業革命之後,人類對於能源的需求大幅增加,人類不斷地開發各式能源,產生動力提供各式用途。

當生質燃料、風能、水力不敷使用時,化石燃料成為了唯一的出路,不再受限於地點以及自然條件限制,蒸汽機正是因此而生。而四百年後的現在,化石燃料的存量即將告罄,且化石燃料產生的溫室氣體亦使地球氣候發生相當大的變化,使得人類必須開發新的能源來維持現有產業的發展。太陽能、風力等可再生能源科技以及核能科技皆為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可再生能源科技的能源密度過低,導致需要更多的面積以及額外的儲存方案,使得核能科技成為了暫時不可或缺的解決方案。

何謂核能科技?現在做為商用的核能科技為核分裂的技術,亦即將原子核透過中子撞擊一分為二,透過其微小質量損失獲得大量熱能,進而利用其發電。核能具有高能量存儲密度,因此運輸容易,但相對的也有著致命的缺點,反應產物的放射性導致其具有危險性,以及棘手的後續處理,雖然如此,各國仍然興建核電廠以供應電力需求,目前全球已有四百多座核電廠。

既然有這麼多座核電廠,那它們絕對安全嗎?事實上沒有一座電廠是可以保證絕對安全的,包括了使用化石燃料或是水力的發電廠。核能發電廠曾在1979以及1986年分別發生過三哩島以及車諾比事故,在此之後核能發展停擺了15年之久,最終因為溫室效應,為了達到減碳排放,核能再次引起人們的重視。既然不得不暫時依賴核電,那到底用他的風險有多高呢?上周五(2011.03.11)在日本福島核電廠的爆炸再次動搖了人們對於核能發電的信心,連續幾天的爆炸原因究竟為何呢?這次的事件主要是由於規模9.0的地震發生在日本,電廠緊急停機,但停機之後電廠的餘熱仍需冷卻,其備用的柴油發電機卻在接下來的海嘯中失效,備用的電源維持八小時後告罄,因此無法有效的排出廢熱,造成燃料護套與水反應產生大量氫氣,之後以海水灌注做為冷卻手段,並對反應爐進行洩壓,洩壓排到廠房的大量氫氣才產生了爆炸,因此爐心本身尚未產生爆炸,但其具有輻射物質的蒸汽排出到大氣中,並隨著風向吹到其他國家,導致全球必須共同承擔這個風險。

天災往往是最難以預測的因素,根據柏拉圖的記載,傳說中具有高度文明的亞特蘭提斯城就是在一次大海嘯之中煙飛雲散,但海嘯最終只消滅了亞特蘭提斯,核能的問題在於它不再是侷限於地區性的風險,而是具有擴散性、全球性的,但除非人類放棄現有的經濟活動,否則在更好的能源解決方案出現之前,仍然必須使用它。根據歐洲的神話故事,普羅修米斯偷偷的用麥桿偷取了宙斯太陽車上的火焰,並將其傳給了人類,自此人類開始熟食,並產生了許多文明,但宙斯對此相當不滿,因此祭出了潘朵拉的盒子,而災難也隨之而來。現今的核能科技就如同古代世界的火種一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必須要善加控制,方能抑止災害的發生,唯一的差別是核能的能量密集度較火焰更加巨大,縱使其平均意外發生率較低,但只要發生一次,就會是相當嚴重的後果,亞特蘭提斯的故事中有一說便是他們使用死光攻擊其他國家的時候引火自焚,導致了大海嘯以及國家的毀滅。核能科技可以說是高報酬的投資,而高報酬的投資必定伴隨著高風險性,因此不可不慎。

相關連結:

日核能危機 牽動全球氣候變遷

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286033&id=2&id2=2

德國將「完全退出核能」

http://news.wenweipo.com/2011/03/16/IN1103160012_p2.htm

福島核災告急 全球核能復興蒙陰影

http://www.digitimes.com.tw/tw/dt/n/shwnws.asp?CnlID=9&Cat=150&Cat1=15&id=0000223703_16Q6FYHQ1Y8HMY2ETH5UK&ct=1

日本 福島 核電廠 爆炸, MIT 學者怎麼說?

http://www.techbang.com.tw/posts/5168-why-am-i-not-worried-about-japans-nuclear-power-plants?page=1

失落之城亞特蘭提斯 深埋西班牙濕地?!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mar/16/today-int4.htm

本期主題: (二) 科技發展與環境倫理

南台科技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 楊劍豐

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顯現為人對自然環境的依賴和改變,人既依賴自然而生存,又是改變自然的力量;人能改造自然又受自然的制約,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是相互依存的,其中又常表現出相互衝突、適應與和諧。人與自然環境關係的內涵也隨著人類社會與技術的發展而產生變化。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初期階段,狩獵和採集時期,人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強,表現為對環境的依賴和適應,受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制約。農業時代人類生產活動直接作用於自然環境,但其規模小、破壞強度低,因而對環境的負面影響較小,人類與自然環境仍能保持和諧之非對立的關係。但在某些地區因過度的開發也受到自然環境的反撲,而導致文明的衰落(如美索不達米亞、古羅馬、古希臘、古絲綢之路)。

在工業化階段,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生產力提高,人類對自然環境的需求逐漸增強,又過分強調人的主體性思想,在「人定勝天」及「人類中心主義」的主導下,人類以自然的主人自居,由於片面地按照人類的主觀意志、需求和價值衡量去改造自然,往往違背客觀規律,釀成環境惡化、資源枯竭的苦果。許多全球環境問題在20世紀初還未能被人們所普遍認識和關注,20世紀下半葉,全球環境問題開始出現,針對有毒有害化學物質、氣候變化、臭氧層破洞、生物多樣性保護及土地沙漠化等問題,都嚴重影響生態安全,威脅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而陸續制訂相關國際公約並展開國際合作。又人們必須對人類社會發展模式進行反思,嚴酷的環境現實逼迫人們必須冷靜地審視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總結傳統發展模式的經驗與教訓,以尋求發展的新模式,謀求人類世代間的責任,從而冀望能體現人與自然環境關係的和諧與持續發展。

羅爾斯頓(Holmes Rolston Ⅲ)在《環境倫理學》中探討了大自然所承載的價值,如生命支撐價值、經濟價值、消遣價值、科學價值、審美價值、基因多樣性價值、歷史價值、文化象徵價值、塑造性格價值、辯證價值(多樣性與統一性、穩定性和自發性)、生命價值、宗教價值等。在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都具有客觀存在的價值,生物和非生物是生態系統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人們想要估價出大自然的價值,結果表明,人類只是這個大自然中微不足道的部分。可見,價值不僅存在於人類的心靈中,而是充滿於大自然的各種環境中;人們在評價大自然時應當遵循大自然,大自然的價值確定了人對大自然的義務。

近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由自然的奴隸變成自然的主人;人與自然的關係逐漸成了改造與被改造、征服與被征服的關係。「強化的人類中心主義」,忽視生態系統生存發展的需要及其對人類的長遠價值。「人類中心主義」漠視自然環境,過份強調人類的價值主體地位,有悖於可持續發展思想,已漸失去社會思維主體地位;「生物中心論」淡化人類價值主體地位,構建適合當今時代的環境倫理是迫切必需的。

倫理學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間之相互關係的規範。道德與倫理是隨著社會進步而不斷發展,包括倫理理論和實踐的發展;而道德的進步表現在道德對象的逐漸擴大,如從人類圈擴展到環境、自然界等,環境倫理的提出就是道德進步發展的結果。社會道德水平的提高、個人自身素質的完善、生活環境質量的良好,是人類社會道德進步的重要標誌。

環境倫理與可持續發展觀在形成和社會功能上有密切的連繫。要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必然須重視環境倫理理論的研究、教育和實踐。環境倫理的研究和宣傳具有認識和批判功能、教育和激勵功能、調節和規範功能等,對於生態環境的立法有著重要的基礎作用。

環境倫理規範體系的特徵為:人類是自然歷史演化的產物,應與自然保持和諧相處、協調進化的關係;人以外的其它生物、物種、生態系統、以及自然界的所有存在物,除了對人類的工具價值外,還具有其內在價值,生態系統和自然界還有其系統價值,有繼續存在下去的權利;人類屬於自然,作為自然界進化的最高產物,人類只是自然權利的代言人,對其它生命和生命支持系統負有道德責任;環境倫理的目標是建立真正平等、公正的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倡導和諧發展與共存共榮;人類應當培養尊重自然、愛護生命、保育自然環境的道德情操,盡到管理好地球家園的道德義務。

人類社會的發展進入了20 世紀以來,隨著大科學,大生產的高效能利用,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空前的繁榮發展時期。但是這表面上的繁榮卻並沒有把人類引向上帝的伊甸園,而是把人類拖入了空前的危機之中。溫室效應、臭氧層空洞、南北兩極冰山的溶化、熱帶雨林的急劇減少、物種的急速滅絕、人口的急增、能源的枯竭、土地的沙漠化等等,這所有的一切都使我們的地球母親越來越不堪重負,人與自然的關係第一次出來了總體性的危機。於是,生態或環境倫理學這樣一門新興的學科便這樣應運而生了。

 

STS相關新聞

 

 

 

本期新聞:核能風險與危機:日本核災

日本於3月11日發生規模9.0的大地震,後續產生的海嘯侵襲日本東北,截至3月19日,死亡人數已逼近7000人,且節節攀升,這是戰後日本所遭遇的最大危機。這場危機,之所以持續一週尚未減緩,主要是受災區中的福島核能電廠因天災影響,發生的一連串爆炸及輻射外洩,如今(3月19日)危機不但未解除,輻射更可能散布到全球,成為繼蘇聯車諾比及美國三喱島之後,規模最大的核能危機。

日本此次核災究竟最後結果會如何?目前很難斷言。但對全球民眾而言,公認最嚴謹的日本也會產生如此巨變,核能安全神話在此次徹底破滅,也讓所有的民眾警惕到,核能電廠發生危機的風險就算是小到幾千萬分之一,但只要發生一次,其後果卻是所有人類難以承受。

每次討論各項事物的風險時,專家們總以客觀數學模式計算發生意外的機率,以此評斷興建或開放與否,但如碰到如此巨變,如果依然遵循機率,卻忽略其危險性,就完全陷入所謂「科學」的危機。舉例而言,同樣是電廠,或許火力發電發生意外的機率比起核能發電的機率大得多,但這能保證核能比較「安全」嗎?實際上,核能只要發生一次意外,就可能造成全球性的危機,只算機率,卻不算比較個別造成的危險程度,這都是科學的盲點。

此次危機,也讓各國重新檢視其能源政策,已有許多國家決定暫停興建核能電廠。實際上,前兩次的大型核災已讓許多人對核能發電質疑,然而最近因燃煤發電被認為是氣候變遷元兇之一,使得核能發電再度興起,但在此次日本核災後,一定又會展開核能發電的辯論。但從此也可看出,無論是哪種發電方式,都有其風險存在,或許該檢討的是,我們真需要這麼多電嗎?

8.9強震 史上第7 威力如萬顆原子彈

2011年 03月12日 蘋果日報

【綜合報導】日本東北到關東地區昨下午2時46分(台灣時間下午1時46分),發生日本有史以來最強烈地震,規模達8.9,震央位於青森縣到宮城縣間的三陸外海,震源深度10公里。強震引發10公尺高的大海嘯,將眾多沿海村落沖走、仙台機場跑道也被淹沒,加上強震後火災頻傳,死亡人數逾400人,531人失蹤、627傷。災區滿目瘡痍,陷入混亂,彷彿是世界末日。

昨天的大地震是史上規模第7大地震,連中國北京、天津、上海居民也感受到強震威力,日本氣象廳將其命名為「東北地方太平洋外海地震」。我國中央氣象局表示,規模8.9強震釋放出的能量相當於1萬1776顆原子彈威力,是921大地震釋放出的46顆原子彈能量的256倍。日本政府提醒民眾一兩天內還有海嘯來襲之虞,應提高警覺,當局昨晚並再度發布海嘯警報。

空中直播 宛若世界末日

因通訊中斷,有數千名台灣留學生在日本東北地區屬失聯狀態。外交部已針對青森、岩手、宮城及福島4縣市發布紅色警戒,呼籲國人暫時不宜前往。中國駐日本大使館一名領事表示,由日本傳媒得悉約20名華人在地震中傷亡,但有待確認。

昨災區出現地震、海嘯、火災,有如災難電影的畫面。官方確認有137人死亡,這不包括重災區宮城縣仙台市發現的2、300具溺斃屍體。另福島縣有500戶被海嘯捲走,當地昨深夜傳出水壩潰堤,許多房屋被沖走。JR東日本鐵道公司連接仙台和石卷之間的仙石線,有一列火車行駛在野蒜附近時被海嘯沖走失聯,車上乘客人數不明。石卷市外海一艘載有百人的船隻被巨浪捲走。

這次強震,宮城和岩手兩縣的太平洋沿岸三陸地區,以及福島縣等地,災情慘重。氣仙沼市許多房屋和車子被洪流沖走,仙台市出現高達10公尺海嘯,流經該市的名取川沿岸房舍和車子、船隻等被如猛獸的海嘯吞噬,透過電視台從直升機上空中直播呈現在世人眼前,令人震撼不已。 爆炸頻傳 超級漩渦駭人

專家稱這次海嘯規模之大是「百年一遇」,包括台灣、紐西蘭、智利等太平洋沿岸30多國都發布海嘯警報。東京電力用戶約450萬戶停電。從東北到關東一帶的電信通訊也受波及,手機極難撥通。

綿延2100公里長的日本沿太平洋海岸線數十座城市和村莊,都受強震影響,連遠至距離震央數百公里的東京都受波及。茨城、橡木、千葉和神奈川等地都傳出死傷。千葉縣的市原市等地相繼有石化廠爆炸,火災頻傳。茨城縣大洗港的外海更在數小時後出現海嘯巨大漩渦,場面駭人。 地面裂開 「我以為會死」

自衛隊派出8千人投入救災。駐日美軍也將出動協助救災。聯合國稱已有45國願援助日本。強震後,許多遭遇地震的網友發帖大呼恐怖,有網友稱:「糟了糟了,地面裂開,噴出的泥水高達30公分。」22歲大學生梅澤當時正在北海道函館遊玩,他稱「這是我此生遇過最大一場地震,我以為我會死掉」。

日本大地震災情統計 ◎史上威力第7大地震,釋放能量相當於1萬1776個原子彈 ◎引發10公尺高海嘯,將整個仙台機場淹沒 ,太平洋30多個國家及地區發出海嘯警報 ◎至少400人死亡,其中宮城縣仙台市若林區找到200至300具屍體;宮城縣一艘載了100人的船被沖走,船上人員生死未卜;一列火車行駛在野蒜附近時被海嘯沖走,車上乘客人數不明 ◎東京450萬戶停電 ◎火車和地鐵停駛,上千萬人滯留火車站 ◎所有港口關閉,貨櫃碼頭停擺 ◎多個機場關閉,東京成田機場昨晚局部開放 ◎全國63處發生大火,包括煉油廠和鋼鐵廠 ◎福島第一核電廠冷卻系統出現問題,日本政府宣布進入核能緊急狀態資料來源:綜合外電

核廠再爆 輻射塵飄東京

2011年 03月15日 蘋果日報

【綜合報導】日本上周五規模9.0強震引發的核電廠危機,福島第一核電廠一號爐上周六爆炸後,昨上午三號爐也爆炸,晚上再傳出二號爐面臨爐心融毀危機,隨時可能爆炸,並已釋放輻射物質。日本氣象廳預報今下雨並吹東北風,輻射塵可能飄向東京,讓東京居民聞之色變,政府提醒民眾不要讓雨淋到皮膚,避免遭輻射塵污染。

東京電力公司福島第一核電廠反應爐電力12日因強震中斷,造成反應爐冷卻功能喪失,影響一號爐冷卻系統失效,爐心燃料棒露出水面並融毀,導致氫氣充滿廠房爆炸,炸掉廠房上半部。

40公里外也震動

昨上午10時1分,三號爐也因部分燃料融毀發生氫氣爆炸,導致11名員工受傷。美聯社記者形容爆炸在40公里外都感受到震動,且冒出黑色濃煙,還有碎片炸飛落下,推斷爆炸力比一號爐更大。

昨下午二號爐也喪失冷卻功能,注水裝置可能受三號爐爆炸而發生故障,使水位急速下降,廠房緊急將海水注入反應爐,到昨晚上6時45分時,4公尺高核燃料棒完全露出水面,爐心處於空燒狀態。

共同社指出,原因是注入海水的幫浦燃料用完,員工緊急補充燃料,恢復注入海水後,水位一度上升,但至昨深夜,燃料棒再度露出水面,情況危急。東電表示,在二號爐附近輻射量上升,測得比平常高出260倍的輻射量,顯示可能已發生部分爐心融毀。爐心融毀最嚴重情況,會導致大量輻射物以水汽和粉末形式釋放到地面,然後進入大氣層,引發輻射污染。

氫爆並非最嚴重

清華大學核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教授白寶實昨說,福島核電廠第一、三反應爐注入海水降溫後,機器再無法運作,可能要拆廠,前提是要先移走反應爐爐心,並將爐心作適當冷卻處理,清乾淨破損燃料,並放入容器中妥善保存,才能避免外洩污染。

行政院原能會核能管制處長陳宜彬強調,福島核電廠氫爆代表壓力槽裡燃料棒已融毀,因燃料棒的鋯合金材質與高溫水蒸氣產生化學反應,才會產生氫氣。因無足夠現場數據資料,很難判斷氫爆是否最壞狀況、是否將惡化。白寶實指出,氫爆並非核電廠最嚴重狀況,最嚴重是像烏克蘭車諾比事件,爐心全融解且炸飛到天上,放射性物質爆升到大氣層,造成很大污染。

福島第一核電廠有6座反應爐,除出問題的一、二及三號爐外,剩餘三座反應爐,地震前因例行維修而暫停運轉,未受影響。福島第二核電廠4座反應爐,先前也因冷卻系統故障停止運轉,但爐心無露出危險。茨城縣東海第二核電廠和宮城縣女川核電廠的輻射危機,昨天也獲得解除。

22人遭輻射污染

日本政府昨宣布,上周六遭核電廠爆炸輻射污染的其中3名患者,接受去輻射後仍測出高污染數值,已送往二次輻射醫療機構救治。參與運送患者的消防隊員,也測出有正常輻射量的兩倍。迄昨確認遭輻射污染共22人,廠方並已發放23萬份碘片給周邊居民。

在輻射污染危機之際,日本天氣報告預測福島今將下雪,東京會下雨兼轉吹東北風,輻射塵可能隨風吹到東京。東京大學教授前川和彥警告,「輻射像霧氣在空氣中飄浮,若有風,輻射會像花粉般傳播,民眾要冷靜處理。」東電福島事務所課長山中和夫則建議居民應盡量待在室內。

 

STS活動報導

 

   

1. 南台科技大學「工程倫理與社會」教學工作坊()330()舉辦

2. 高海大STS中心「未來公民的科學素養」即將登場

      高海大STS中心成立後第一個活動:與高雄市立圖書館左新分館合作的

  「未來公民的科學素養」將邁入第二學期,本學期的時間上做了調整,

   將在每月第四週星期六上午舉行,首場將在4月23日登場。

未來公民講座(3).JPG   

 

南臺灣科技與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臺灣科技與社會電子報

                        歷年高海科大科技與社會電子報

§ 創刊號 (第1期)

§ 第2期 § 第3期 § 第4期 § 第5期  § 第6期

 

編輯的話

本期主題

STS相關新聞

STS活動報導

 

 

 

                                               本期負責編輯學校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STS研究中心

編輯的話:

新的一年,南台灣STS各校又充滿活力的展開新學期的各項教學與活動,STS電子報也再度跟大家見面。第二個學期的電子報依然由高海大、成大工、成大醫、南台、高醫五個單位分別負責,各校將會報導其STS的相關活動,也會討論各種STS議題,透過這個平台,將可讓STS的訊息及討論更完整被呈現。而我們也設立了一個部落格http://southernsts.pixnet.net/blog,將各期的南台灣科技與社會電子報放在上面,想要尋找過期的電子報,均可到此搜尋。

本期是由高海大負責,主題有二:一是高海大STS相關課程的學生,在上週五(3/4)前往虎尾糖廠及六輕參訪,新任的教學助理高玉馨將透過她的觀察,瞭解這些學生究竟看到了什麼?二是高海大STS教學計畫這兩學期新推的課程「海洋政策與公民參與」,上學期完成了審議式民主的模擬操作,對於一個缺乏文史社會科系的科技大學來說,雖然過程有點粗糙,但仍相當不容易,授課老師王御風也做了紀錄及觀察。

高海大STS中心成立之後,仍延續以往高海大STS教學計畫的理念,將STS向社區紮根,第二學期的「未來公民的科學素養」也將於三月底,在左新分館再度登場,高海大STS中心這一次將會更有主題性吸引社區民眾參與,也希望這顆STS的種子,能夠逐步茁壯、發揚光大。

                                                                                                                                    TOP

 

本期主題

 

(一)STS參訪:虎尾糖廠與六輕

報導人 / 高玉馨

         2011131日,偶發的機遇下,重遊一趟橋頭糖廠,並跑進已經休業的製糖工廠,看著已經停擺的機器與上頭許多上班的警示標語,不禁回想起兒時記憶:「橋頭糖廠在我國中的時候結束營運,當時還特地讓鄉民坐著專門載甘蔗的小火車繞糖廠一周。除此之外,國小上學必經的鐵道,今日都已被水泥給覆蓋住,成了大卡車必經的水泥地。」為此,不勝噓唏起來。沒想到,藉由此次虎尾糖廠一行,再次重溫兒時回憶,不僅看到許多糖廠文物(http://southernsts.pixnet.net/album/photo/139478185 ),也親眼看到糖廠製糖的流程(http://southernsts.pixnet.net/album/photo/139478311 ),整間工廠機器聲轟轟巨響,蒸氣不斷地在空氣中浮現,經過層層處理流程而得的糖顆粒,是如此地甘甜,相信在場的師生,不論是否居住在過去有糖業工廠的鄉鎮市,想必對此趟遊歷均印象深刻才是。參觀完畢,當然是人手一支冰棒,大家一窩蜂地跑到糖廠合作社買冰,這部分大概是從以前到現在,唯一不變的景象。

        參觀完虎尾糖廠,一群人又浩浩蕩蕩地往麥寮 六輕廠區邁進(http://southernsts.pixnet.net/album/photo/139478649)。實際走訪一趟六輕才知道,原來我們今日走在上頭的路,過去都是台灣海峽的一部分,不禁佩服起人類為了求生存努力克服環境的那份力量。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人事也不斷地在經歷改變,過去六輕的蓬勃發展支撐著許多家庭的生活,未來,仍舊有許多家庭需依賴六輕的發展才能持續維持。不過,在全球不斷發生環境氣候異常的今日,如何永續發展及經營,避免對台灣環境造成更大的負擔,需要更多人的反省與思考,絕對不是用簡單口號或者政策買單就能解決的問題,值得大家深思。


 

(二)公民參與的第一步:991高海大「海洋政策與公民參與」課程的操作

高海大的「海洋政策與公民參與」課程,從982學期開始授課,這對以海洋及工程為主的技職體系學生而言,是一門挑戰性極高的課程。因為課程以審議式民主為主,對時事、政治較少關心的科技大學學生,連「政治」、「政策」都搞不清楚,更別說是審議式民主。

也因此,在第一學期結束後,這門課就有所改變,在期中考以前,以講述政策與公民參與(投票、公投、審議式民主)為主,期中考以後,則模擬審議式民主的討論。

但要如何模擬審議式民主呢?從上學期(991)開始,本課程訂出一套遊戲規則,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由各組學生提出一個自己認為最適宜供大家討論的題目並上台報告說服大家,經由大家投票後,選出優勝者,成為第二階段審議式民主正式討論的題目。

在991時,全班共分12組,除了第7組直接保送進入第二階段(詳見後面說明),其他11組的題目分別是:

第一組:都會公園要不要建摩天輪第二組:代理孕母第三組:是否成立營建廢棄物處理廠第四組:海科大、高應大、高第一是否該合併第五組:是否該執行死刑第六組:海科大宿舍旁空地要不要擴大成停車場第七組:保送第八組:休耕議題第九組:大陸居民在台旅遊遭受重大災害是否可國賠第十組:國民義務教育是否改為十二年第十一組:海科大排球場是否需要擴建第十二組:如何使用宿舍後面的空地

每組針對其題目,提出內容說明,以及為何適合做審議式民主討論的理由。綜觀題目,其實包羅萬象,有校園事務的討論,也有國家級的重大議題,最後各組投票(一組一票),第五組「是否該執行死刑」獲得四票,脫穎而出。

進入第二階段後,先有兩節課的準備時間,由授課教師與其他專家(後請來一位高雄大學法律系學生)來與同學共同蒐集正、反兩面資料,讓所有同學對此議題更加瞭解。第三節課則由第五組及獲得保送的第七組,扮演專家的角色,分別對是否該執行死刑,提出較完整的正、反兩方面意見,最後一節課則由其他的同學,擔任公民審議會議的成員,一一提出看法,最後達成共識:維持死刑,但審判應更謹慎公開,需有各式各樣的配套措施,但配套措施內容仍多分歧,僅對增加法官數量、審判謹慎有共識。

經過了一學期的演練,同學們大多從原來對政策、政治一知半解者,到最後對審議式民主有一初步概念,其間討論時主動發言者雖仍較少,但從期末問卷時,也可看到許多同學對於審議式民主有褒貶不一意見,已非照單全收。至於本次討論的死刑議題,最後達成的共識也與死刑討論時,台灣的一般民意頗為接近,亦可供大家參考。此課程目前已邁入第三學期,對於幫助同學們建立公民素養頗有助益,我們也將繼續修正,希望讓同學更能清楚瞭解審議式民主的真正內涵。

 

                                                                                                                                   TOP

 

 

 

 

 

 

 

 

本期新聞:美國牛肉瘦肉精事件


 

本期新聞:臉書世代的革命方式

我們所討論的「科技與社會」,也就是科技發展與社會的關聯,其中被大家認為與科技最不相關的政治,其實都潛藏在許多細節中,例如像是政府決定要支持哪種科技,其實就會影響到科技的發展。從過年至今,北非、中東一連串的革命,則是很明顯的動用新科技,讓我們可以清楚看到科技與政治的關聯。

北非的革命最早是突尼西亞的「茉莉革命」(茉莉花是突尼西亞國花),遠因當然是高失業率及長期的獨裁政權(有的報導說埃及年輕人看過的總統只有穆巴拉克,很像以前的兩蔣政權),但引爆點卻是臉書(也有人說是維基解密中揭露突尼西亞的貪污情形)。突尼西亞小販因無法忍受警察刁難引火自焚,透過臉書傳播,掀起示威潮,10天讓長期獨裁的賓阿里出逃他國。

同樣的浪潮傳到埃及,在臉書串連下,百萬人民走到解放廣場抗爭,情景類似天安門,但在18天後,獨裁多年的穆巴拉克也只能黯然出走,現在這股革命火把傳到利比亞,2011年這股在中東、北非的浪潮將可能是繼1990年代初期東歐共產解體的大規模革命,而其中的傳播方式,不再需要將紙條偷偷塞在月餅中,只要透過臉書或網路即可。

當然,革命過後,明天會不會更好還是一個問題?但網路時代訊息傳布的速度卻是讓獨裁政體心驚膽跳,中國就完全封鎖有關埃及的訊息,全球的政治社會也起了相當大的變化,接下來會如何演變,新科技佔了多重要的角色,都值得我們繼續觀察。其他還有科技過勞死以及中科三期的後續,都是我們長期關注的話題。

周末熬夜加班 宏達電30歲工程師 疑過勞死【記者鄒秀明、吳佩玲、呂開瑞、湯雅雯/連線報導】台股股王、智慧型手機大廠宏達電上周日(廿日)傳出年僅卅歲工程師謝銘鴻,在熬夜加班後,疑似過勞死,目前還在追查中。他的猝死租屋處,電腦畫面停格在查詢「桃園縣十大死因」,家屬質疑超時加班導致過勞死。謝的同事在檢警調查時表示,公司加班是常態,謝曾感冒又連續好幾天加班,星期天就沒接電話,懷疑周日就暴斃。檢察官決定明天剖驗,並要求宏達電交出謝加班資料及近一個月來進出門禁刷卡紀錄。勞委會勞工安全衛生處處長傅還然表示,將啟動「疑似過勞認定機制」,由北區檢查所調查。桃園縣政府今天將調查出勤與工作狀況。謝銘鴻猝死,宏達電許多員工在網站上默哀,有人說「我們是不是應該要站起來呢?要讓公司知道底下有多少人在賣命」,還有人說「HTC股價破千是用寶貴生命換來的。」宏達電對謝銘鴻猝死感到遺憾與惋惜,表示將全力協助家屬處理善後事宜,未來將防止員工過度投入工作,但未提「過勞死」。謝的家人表示,兒子常加班,只好在公司附近租屋住;生前沒有重大疾病和心血管病史,僅上月下旬曾感冒就診,除此之外無異樣,懷疑宏達電要求超時加班,造成過勞死,要求檢方查明還兒子公道。謝銘鴻的生日是二月十四日情人節,是台南一中、中山大學、交大電信所畢業的高材生。過去曾任職奇美通訊員工,在奇美遭鴻海併購後,才北上前往宏達電任職,主要負責手機射頻技術研發。謝的友人指出,他身高一百八十七公分,平常看不出有異狀,上周六還到公司熬夜加班,直到周日凌晨三點零四分還在臉書上留言。他最後在臉書的留言,都是談工作的難題。這名員工疑似過勞死當天,正好是宏達電股價登上一千元。【2011-02-24/聯合報/A12版/生活】

最牛司法戰 判中科三期停止開發【記者王文玲/台北報導】中科三期又面臨暫時停止開發威脅。針對環保署去年重新通過的環評審查結論及開發許可,居民再度提起撤銷訴訟,並聲請停止執行新的結論及許可;台北高等行政法院認為,光電產業製程會產生有毒性廢水,將危害居民健康,在撤銷訴訟判決確定前,有准許停止的必要。台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指出,環保署須停止執行去年九月二日公告的環評審查結論,而國科會根據審查結論發給中科管理局的開發許可,也必須停止執行。就此裁定,環保署、國科會、中科管理局都可再向最高行政法院提起抗告。環保律師詹順貴呼籲環保署,尊重法院的裁定,停止開發,並進入第二階段環評,讓居民參與,而不是由環保署片面決定,否則進駐廠商也會很為難。環保署和中科三期居民的司法戰,去年已走過一回。中科三期的居民去年一月贏得訴訟,環保署於九十五年作的環評結論、開發許可被撤銷,但中科三期開發行為未停止。居民再提確認開發許可訴訟,並聲請在訴訟確定前,環保署須命停止開發。聲請案於去年九月二日獲勝確定,但環保署同一天已重作新的審查結論,居民再提撤銷訴訟及停止開發的訴訟,大打司法戰。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指出,中科三期對國民健康及安全確有不利影響的可能,最高行政法院已撤銷九十五年的環評審查結論,應繼續進入第二階段環評,但環保署顯然違背判決的要求,還是作出「有條件通過第一階段環評」的決定。裁定也指出,環保署在新的環評結論中同意,在放流水專管未完成前,短期可將放流水排放在牛稠坑溝。但中科三期進駐廠商為光電產業,製程將產生有毒廢水,對生態環境破壞影響極大,勢將危害農民灌溉、當地居民用水、國民健康及安全,有暫時權利保護的必要性及急迫性,以避免可能損害由危險轉為實害、或擴大危害的結果。【2011-03-02/聯合報/A9版/綜合】

 

                                                                                                                                  TOP

 

※ 本園地歡迎相關學校及團體提供其活動訊息或成果。

 

 

 

 

 

 

※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STS中心「未來公民的科學素養」即將登場

 

高海大STS中心成立後第一個活動:與高雄市立圖書館左新分館合作的「未來公民的科學素養」將邁入第二學期,本學期的時間上做了調整,將在每月第四週星期六上午舉行,首場將在3月26日登場,詳細內容正在規劃中,敬請大家期待。

 

                                                                                                                                   TOP

南臺灣科技與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臺灣科技與社會電子報

                                                         歷年高海科大科技與社會電子報

§ 創刊號 (第1期)

§ 第2期 § 第3期 § 第4期 § 第5期

 

編輯的話

本期主題

STS相關新聞

STS活動報導

 

本期負責編輯學校 成功大學 社會科技與醫學研究中心

編輯的話:

二O一O年已過去,二O一一年剛開始,本期內容以「在地」(local)這個概念,貫穿澳洲風車電廠政策、災難療癒與審議民主、公民核心素養中程個案計畫、美國牛肉瘦肉精、以及高雄海洋科技大學STS中心成立等五個最近發生的科技與社會事件。


教育部四年期(二OO七至二O一O)的中綱計畫,已於上週五舉辦的成果發表說明會中,正式宣佈進入尾聲。會中東華大學李維倫教授報告「人文臨床與療癒計畫」時特別說明「本土」的定義。他說:「本土就是在現場、置身(embody)現場」、「是有體溫的活動」。,我們借用他這一番說法更容易說明科技與社會議題中常常被提到的「在地知識」,它的意思就是在現場或置身現場,與我們本身所生活的空間、時間、型態、文化等等進行有體溫的互動所獲得的知識。


本期五個科技與社會事件正展現「在地」這個特性。Richard Hindmarshr的《澳洲風力發電廠與社區參與政策之回應》演講,讓我們看到支持風車電廠者成為電廠決策的公民代表,但他們並未進入風車電廠週遭民眾的生活中,因此未以綠能電廠對在地人社會範疇的意義進行決策,使當地民眾的健康等受到負面影響。災難療癒與審議民主則清楚反省,災後創傷療癒工作模式在台灣是有地域性差異的,要適切地提供/發展諮商輔導,就必須回到事件的現場,例如八八風災的現場是在山上,不是在平地,更不是在其他國家。不論諮商輔導跨多少或多大的領域,都無法脫離受災者所生活的空間、時間、型態、文化等元素。公民核心素養教學計畫強調,由各個申請單位依學校本身所處之環境條件(包括學生、老師、與學校之特性與資源等),設計與倫理、民主、科學、媒體、美學相關的課程組合與內容,以及基於成果導向的評量指標。台灣是禁止將瘦肉精做為畜牧飼料養分添加物的國家,但是遇到允許添加瘦肉精給豢養牲口食用的國家如美國,到底是要以肉品進口國的禁用法規為標準,還是要以出口國的允許使用法規為標準,成為美國牛肉進口台灣的另一項爭議,兩個不同的在地知識之協商,影響所及不僅僅是牛肉,而是更大的雙邊貿易協定。最後,長期以學術專業,與當地社區共同耕耘後勁五輕以及仁武大社工業區污染監測,提供環保團體論述石化環境健康污染基礎的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已於本月中旬正式成立STS中心。這代表過去在幕後獨自默默生產在地知識的學術社群,進一步進行有組織的行動。他們已經從圍牆裏走到圍牆外,基於對當地工業污染長期研究的理解,參與社區反污染運動,透過授課,讓同學們瞭解其生活現場與週遭石化工業的關係,使師生透過在現場,與當地空氣、工廠、廟宇、健康等元素互動,深化在地知識的內涵。

TOP

 

本期主題

 

(一)在地知識與科技政策


澳洲風力發電廠與社區參與政策之回應:提高有效再生能源轉換的批判分析
(Wind Farms and Community Engagement Policy Responses in Australia: A critical analysis to inform more effective renewable energy transitions)


Richard Hindmarsh演講 2011/01/08 於成功大學醫學院
翁裕峰.陳佳欣 摘錄編譯


由Rudd 所領導的澳洲新聯邦政府於2007年下半簽署京都議定書之後,承諾於2020年之前,將轉變為低碳經濟,屆時百分之二十的澳洲電力將以再生能源生產。也就是是所謂的20/20(twenty/twenty)政策。
風力發電被澳洲所有的政府單位認定為有效的再生能源轉換方式。Richard Hindmarsh的研究目的是分析澳洲當前政策回應對社區參與的適切性,以確保此能源轉換型式的決策與執行是基於民主合法與公平,以及地方為基礎的在地社區脈絡考量下所產生的。
儘管風力能源為擴展再生能源可行性最高的科技,但是,風力發電廠的設置點週遭所引發的激烈社會衝突之議題,卻很少受到注意。支持風力發電者對利害關係人所做的調查發現,對於風力發電的說法主要集中在環境(可以降低暖化現象、是可行性高的發電方式、是乾淨的能源)、經濟(可以促進產業發展、創造工作機會)與治理(政府投入不足、增加法定的目標 – increase mandatory targets)三個論述範圍(見圖一:資料來源:Hindmarsh, 2009: 19)。
至2006年,不適當的社區參與已成為政策治理上主要的議題,也成為當地社區居民面臨風力發電廠前景發展基礎考量的諸多因素。景觀保衛團體所觀注的議題除了環境(噪音、視覺愉悅的便利設施、無法降低暖化現象)、經濟(房地產貶值、浪費納稅人的錢)與治理(公共諮詢不足)三個論述範圍之外,還多了一個社會面的論述,包括破壞地方感(spoil sense of place)、健康後果(health effects)、破壞社區感(spoil sense of community)等(見圖二:資料來源:Hindmarsh, 2009: 27)。
透過跨轄區政策學習分析之方式,Hindmarsh引用歐洲參與式的政策治理發展模式,分析現今澳洲政府之政策回應;以及先前景觀保衛團體抗爭風力發電廠的理性行為之敘述分析 (如其潛藏的信念、態度與知覺)的經驗,與在地保護團體之行動過程。分析結果顯示,目前政策回應社區參與所鼓勵大量得提供資訊和諮詢服務的(知情諮詢)社區參與取向,並不適當。例如根據社區諮詢指引所成立的社區諮詢委員會(Community advisory committee),雖然強調更好的社區夥伴關係(better community partnerships)、與當地社區一起工作(working with local communities)、10位委員中要有四位社區公民,結果四個社區公民都是支持風車發電廠的代表,使得諮詢委員會成為更高層次的安輔制度(placation),無法改變現狀。屬於裝飾門面的決策模式(tokenism),而非公民權力(citizen power)之決策模式。
Hindmarsh指出,集體取向(collective approach)是比較理想的治理方法,組織起一個群體所要的環境可促使發電廠設置於符合在地社區之社會脈絡經驗考量,且加上沿著風力資源的技術規畫之界限(例如風力發電廠設置點之界線);兩者集結則可辨識出在社會、經濟與技術考量上最適切的發電廠設置點,確保有效的再生能源轉換方式。

參考資料 HINDMARSH, R. 2009. Effective Transitions for Renewable Energy & Beyond: Community Engagement and Wind Farms. Submission to the Parliament of New South Wales General Purpose Standing Committee No. 5 Rural wind farms Inquiry, 30 October.

(二) 災難、社會與審議民主

「災難社會與社會療癒」計畫執行近況
陳恒安/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計畫主持人


配合教育部推動新興議題之教學與研究,鼓勵不同學術背景之學者組成相關教學研究團隊。本計畫以成功大學為中心,結合原先在學術研究、教學研究或社會實踐已有合作基礎的學者,建構南區以災難社會學與災難療癒為主題的學術與實踐社群。
本計畫於今年1月連續舉辦兩場活動,分別為「災難社會中的審議民主工作坊」,以及「應為與難為–災難諮商中諮商師的工作模式與實務挑戰研討會」。「災難社會中的審議民主工作坊」於1月6日舉辦,由台灣青年公民論壇協會(Taiwan Youth Citizen’s Forum)規劃、主辦,本計畫擔任指導與協助的角色。審議民主為一種公民討論的機制,02年至今,在社區、學校、NPO,以及政府的委託案或研究計畫中,審議民主的推動遍及臺灣各地。現今社會災難頻仍發生,不僅暴露出社會制度的缺失,也使審議民主產生對公民社會作一通盤檢討的機會。於是本次工作坊邀請曾舉辦、參與各場審議民主會議、政府委託案以及研究計畫者分享不同場域操作時所遇到的問題,以及彼此對未來的想法,並邀請財團法人青平台基金會董事長鄭麗君女士與會,與大家分享「對於下一階段審議民主的期待」。(圖三:社區、學校、NPOs曾參與不同場域操作審議民主者) (圖四:財團法人青平台基金會董事長鄭麗君女士與會) à
「應為與難為–災難諮商中諮商師的工作模式與實務挑戰研討會」則由計畫協同主持人崑山科技大學曾仁美助理教授統籌、策劃。從「災難心理學」的觀點,討論心理衛生從業人員「應為」與「難為」之處。以台灣98年發生的88水災為例,災害發生後台灣中、南、東部幾乎所有心理衛生人員都必須面對是否願意入災區輔導的掙扎與挑戰。面對這個「集體創傷」的療癒問題,各地入災區輔導的諮商員,有何共同及差異性的災後輔導經驗?這些經驗對其生命造成何種衝擊?此衝擊又如何回應到心理諮商的工作上?災後輔導行政系統應如何建構一個輔導人員的支持系統或平台,避免身心過度投入的「替代性創傷」及專業枯竭呢?曾教授長期從事第一線災難諮商的工作,這次舉辦的會議不僅是教導心理衛生從業人員如何重建他人受到災難侵蝕的心靈,更重要的是探討如何在災難常態化的環境中,建構在地可行的諮商工作模式,以因應未來可能將要面臨更嚴峻的挑戰。(圖五:心理衛生從業人員進行工作模式之討論)
本計畫至今已執行半年,期待能透過跨校、跨領域的活動,提升參與計畫研究團隊分析、論述災難與重建議題的能力,並形成長期關注災難與療癒議題的跨領域學術社群。
(若欲參考本計畫執行內容,可至計畫網站http://140.116.65.13/dsr點閱。)

 

(三) 現代公民核心能力養成中程個案計畫

報導人 / 翁裕峰 圖 / 蔡米育


96-9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相關領域計畫聯合成果發表會暨100年度聯合徵件說明會於上週五(1月21日)在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展開,參與者擠爆國際會議廳。此次發表暨聯合徵件說明會,除了讓與會者及社會各界瞭解過去4年教育部支持的人文社會科學相關領域教育計畫的成果之外,更重要的是指出未來三年的發展方向。其中,受科技與社會領域的學者矚目的,應該是「現代公民核心能力養成中程個案計畫」。此預計於二月舉辦北、中、南區說明會,四月收授申請案,審查通過之計畫於八月開始執行。(圖六:「現代公民核心能力養成中程個案計畫」說明會 )
該計畫立基於倫理、民主、科學、媒體、美學之素養,不論是屬於全校型的「公民素養陶塑計畫」或是屬於群組/個人型的「公民核心能力課程改進計畫」,跨領域課程之形成或改善是強調的重點之一:一方面鼓勵學校進行支持跨領域教學之制度性改善,二方面鼓勵校內或校際間的同儕共同改善或開發彼此能相融的教學課程,三方面協助有興趣的學校或教師,依各校之環境與學生特性等條件,以學生為主體,設計合適的行動導向/問題解決導向之教學課程與內容,非營利組織可列為課程合作的對象;四方面協助這些學校或教師,針對有助於跨領域教學的制度性設計提出對策。其目標是在促成通識與專業課程之間的合作,使雙方想法得以互相交融。
與會者對於申請條件等相關事項熱列地提出問題,包括每年核心通識課程規畫數、規畫執行通識年是否為必要之審核項目等。對於這些實務上操作可能面臨的難題,成功大學負責此項計畫的主持人楊倍昌教授表示,基於各校實際上可執行的條件,會再檢討第一年核心通識課程之合理規劃數目,以及通識年做為計畫目標之適當性。(圖七:「公民核心能力課程改進計畫」與會者一隅)

 

TOP

 

 

 

本期新聞:美國牛肉瘦肉精事件


這兩週最受議論的新聞除了氣候異常現象(台灣持續低溫、澳洲大雨)外,就是美國牛肉被檢出有瘦肉精,而這也使得原本要開始進行談判的TIFA(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議)可能順延,這也看出美國牛肉問題,不僅僅是食物、科技(狂牛症或瘦肉精),更牽涉許多政治、社會問題。


瘦肉精有很多種,對於人體的損害也有所不同,此次驗出的瘦肉精(培林)因為在美國可以合法使用(全世界有美、加、墨、印尼准許使用在牛身上,另外有27個國家准許使用在豬身上),所以美國牛肉中自然有許多含有瘦肉精,但台灣與歐盟一樣,是不准許使用瘦肉精的國家,以往豬隻被驗出瘦肉精,就常引起軒然大波,此次更在問題多多的美國牛肉中驗出,當然更讓大家爭論不已,除了立即下架外,政府信誓旦旦的「三管五卡」當然又淪為被在野黨攻擊的目標。


不管是狂牛症,或是瘦肉精,都是在人類畜牧過程中,運用各種新科技混加養分在飼料中所引起,這也是為什麼「有機」食物會如此盛行的原因。但含有台灣禁物的美國牛肉之所以能頻頻闖關,其中則蘊含了政治與經濟的因素,美國為了推銷其牛肉,要求其他國家買單,而急著要與美國簽署貿易協定的台灣,也因此一再讓步,此次也傳出瘦肉精可能合法化的消息。科技與社會的糾纏,正可從此次瘦肉精事件一窺而得。


大賣場美國牛 3件驗出瘦肉精【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衛生署昨天公布三件進口美國牛肉,初步檢驗發現含禁藥瘦肉精,是二○○七年重新開放美國牛肉進口以來,首見驗出瘦肉精案例,衛生署將緊急複檢確認。 由於複驗結果明天才能確認,這批問題牛肉目前還在貨架上待售。至於三件不合格牛肉到底出於哪些賣場?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局長康照洲只透露「來自台北市大賣場。」不願透露確切名稱,他強調今天複檢確定不合格,會要求下架銷毀。 春節即將來臨,牛肉是年菜的重點食材,此時美國牛肉驗出瘦肉精,讓人大為緊張。衛生署長楊志良昨天指出,兩批分別為一百卅六公斤及九十二公斤的美國牛肉,在海關經衛生署抽驗,發現含瘦肉精各為五ppb(十億分之一濃度),進口商已自行撤回進口申請,肉品未進入台灣市場。 衛生署另外抽驗市售廿四件肉品,其中十一件美國牛肉有三件含瘦肉精,分別含一到二ppb,康照洲說,工作人員正在複驗,只要再驗出,就算不合格。含瘦肉精牛肉究竟有多少進入市場,今天會有初步清查結果。 衛生署表示,如以牛肉含五ppb瘦肉精來看,成人每人每天必須吃六十公斤牛肉,才會產生健康危害;若不慎中毒,會產生惡心、肌肉顫抖、血壓上升、心悸、乏力及頭暈等症狀。 美國、加拿大和日本等國規定,允許牛肉和豬肉殘留少許瘦肉精,但澳洲和台灣都規定不得檢出。 國內曾在二○○七年檢驗多起進口肉品殘留瘦肉精,進口商反映廿多國允許使用,衛生署曾考慮放寬進口豬肉瘦肉精殘留標準,但引發國內畜牧業者抗議。【2011-01-15/聯合報/A2版/焦點】


瘦肉精掀波 TIFA月底恐開不了【記者朱婉寧、劉永祥、李明賢/連線報導】美國牛肉驗出瘦肉精問題越演越烈,相關官員昨天說,原訂於月底召開的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次長級會議,確定無法如期召開;至於延至何時,恐怕必須視我國處理瘦肉精問題的態度而定。 總統府昨低調說「此事由行政部門持續磋商」,據悉,府院高層先前已多次研判,認為「時間點(一月底TIFA復談)不太樂觀」,但重啟談判只是時間點早晚問題,仍待台美雙方磋商決定。 這是繼我國修法禁止美牛內臟、絞肉進口後,TIFA進度再度因美牛而推遲。 駐美代表袁健生廿一日面對媒體詢問,未保證TIFA諮商時程不會生變,僅低調表示,目前為止美方仍在進行內部協商。他並強調,美國國會很重視牛肉,「國會怎麼看(瘦肉精爭議),是要注意的地方。」 袁健生說,美國這麼多人吃牛肉都沒問題,「很微量的瘦肉精應該對身體是無害的」,但目前國際食品標準委員會(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還沒有訂定瘦肉精最大殘留限量,台灣沒有可遵循的國際標準。 他強調,台灣是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Codex就瘦肉精殘留訂出標準後,相信衛生署就會配合國際標準。近來數批美國牛肉被驗出含瘦肉精並遭下架,衛生署已表示要加強抽驗,使美牛銷售一落千丈。據了解,美方針對這件事,頻與我國駐美代表接觸,表達強烈關切。 自二○○七年後,TIFA次長級會議即停滯不前,主要是卡在美國帶骨牛肉無法進口的問題。原本二○○九年底,我國終於開放美國帶骨牛肉進口,台美雙方有意於去年一月重啟TIFA;但因為我國立法院通過禁止美國內臟、絞肉進口,造成TIFA再度延宕。 經我國不斷溝通,去年九月美國助理貿易代表李德(Claire Reade)訪台,台美雙方達成共識,決定最慢在本月底前召開TIFA會議,日前還一度確定將於下周五(廿八日)召開。不料國內又爆發瘦肉精問題,會議將再度延後召開。 不過,經濟部長施顏祥昨天表示,仍不放棄於月底重啟TIFA的希望,目前還在盡力與美方溝通中,美方並未最後確認「不開了!」【2011-01-23/聯合報/A11版/綜合】

 

 

TOP

 

※ 本園地歡迎相關學校及團體提供其活動訊息或成果。

 

 

※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科技與社會(STS)研究中心 揭牌

  

R0014833.JPG

 

高海大STS中心已於2011年1月13日上午10點進行成立儀式,當天由高海大校長,也是高海大STS教學計畫主持人周照仁教授主持揭牌,會後並備有茶點,也討論未來中心的計畫。

首任主任由造船系洪文玲老師擔任,日後將會秉持高海大以往的精神,除了在校內精進STS課程外,也將與各校進一步合作,讓STS更為推廣。

 

 

 

TOP

 

 

 

 

 

 

 

2008 STS NKMU | Design by GiGi Lin

南臺灣科技與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臺灣科技與社會電子報

                                                            歷年高海科大科技與社會電子報

§ 創刊號 (第1期)

§ 第2期 § 第3期 § 第4期 § 第5期

 

編輯的話

本期主題

STS相關新聞

STS活動報導

 

本期負責編輯學校 南台科技大學 機械系 林聰益副教授

編輯的話:

南台科技大學 機械系 林聰益副教授

本期由南台科技大學STS計畫電子報負責編輯,本期兩篇文章之主題分別為:機械系研究生李宜倫助教之「從STS的角度觀察Iphone是否為適當科技?」與化材系吳文昌副教授之「國光石化開發案—我見我思」。

Iphone在全地各地銷售成績亮眼,Iphone儼然為流行的代表。Iphone成為資訊產品搖身成為結合時尚與科技的最佳典範。Iphone身為一技術物是否屬於適當科技是一非常值得探討的議題。文中以大陸之山寨機與Iphone 之比較分析,確認其是否屬適當科技之範疇內。

而12月中舉行之「國光石化投資案」公聽會引來當地上千位支持與反對群眾在場外集結,造成強烈肢體衝突。對照日前台塑六輕之大火對麥寮居民的影響與國光石化開發案所引發的爭議與衝突,科技與環保應該如何取得平衡以及資方與當地民眾之對抗應如何解決極須慎思。

 

 

TOP

 

本期主題

 

從STS的角度觀察Iphone是否為適當科技?

(南台科技大學 研究生 李宜倫助教)

Iphone熱潮已經持續了數年仍未退燒,能夠使Iphone熱潮維持這麼久的原因到底為何呢?事實上,智慧型手機並不是只有Iphone,其始祖應該是比Iphone更早推出的黑莓機(一個具有按鍵式鍵盤,可收發電子郵件的手機),但是蘋果公司後來推出的Iphone靠著其優雅簡明的使用者介面、3.5吋大螢幕、多點觸控、以及簡單明瞭的操作方式,徹底改變了智慧型手機操作複雜的刻板印象,使得Iphone一上市就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進而成為了智慧型手機的代名詞。


這支能夠讓大家趨之若鶩,就算荷包縮水也要掏錢出來買的手機到底有甚麼樣的魅力,不僅能讓果粉[註1] 們以擁有Iphone為傲,也使一般人陷入瘋狂?雖然它是一隻智慧型手機,但是它仍然無法取代筆記型電腦,也沒有辦法配備全尺寸的鍵盤做為辦公之用,它的產品定位究竟為何?蘋果公司的確有其高明之處,簡明的圖案以及多點觸控的面板使得使用者更容易在這種微型裝置上進行操作,這便是一種適當科技,一種適合攜帶型裝置的創意與科技整合。一個觸控面板放在筆記型電腦的下方,做為移動鼠標之用,其最終仍不能夠取代滑鼠的完善功能,但是若將一個觸控面板放在小型螢幕之上,使之合為一體,卻能夠取代掉鍵盤的功能,且減少體積的佔用。這就是一種適當科技,將合適的物品用在適合的地方。


再以現在最新的Iphone4來說,硬體配置並不是最好,NVIDIA公司所生產的TEGRA2(雙核CortexA9架構CPU)更加強大,那麼為何沒有採用呢?因為其耗電量以及發熱量並不符合這種小型裝置的需求,因此若是將這種東西放於Iphone4之上則必然是一種不適當的科技。講到這裡,必然會有人想問:「那大陸的山寨機流行到底算是什麼?你不是說Iphone對使用者來說是一種適當科技嗎?那既然是適當科技,為何銷售不如山寨機?」這個問題其實是因為地域性的不同而產生的。試想一支外殼做的微妙微肖的山寨機,如果真的買了這樣便宜的東西,卻有一樣的功能,這樣有可能嗎?所有的零件都有其代工廠,有其成本存在,這樣廉價的東西或許是仿的了外貌,但卻無法仿造出Iphone的靈魂,這也是Iphone在與GOOGLE Android手機大戰中最大的核心價值—產品的高度整合性,Iphone擁有更好的服務性,平台的統一性使得軟體商更容易開發軟體供其使用,再加上其良好的付費機制,讓使用者以及開發者都樂於使用該平台。


那麼山寨機在大陸地區流行是不是一種適當科技呢?「是的。」為何這麼說呢?畢竟大陸地區仍屬於經濟剛起飛的國家,台灣人或許花一個月的薪水去換一支Iphone,大陸大部分的人可能需要花到半年的薪水來換得一支手機,有人會這樣做嗎?因此,外貌不錯,功能又比一般手機略強的山寨機對這個客戶群來說的確是一種適當科技,雖然其沒有最強的硬體也沒有最佳化的服務平台,但它的確合適。最後,我們以一句話做為總結—合適的東西得放在適合的地方才能發揮其核心價值。

[1]:果粉是用來形容喜歡美國蘋果蘋果公司生產的IPOD,筆記型電腦與iphone的瘋狂用戶群

【相關連結】:
淺談智慧型手機
http://www.cc.ntu.edu.tw/chinese/epaper/0008/20090320_8004.htm
iPhone熱賣的真正原因-附加軟件
http://fashion.ifeng.com/digi/mobile/detail_2009_11/13/139925_0.shtml
20091111投資日誌:iPhone熱賣的原因
http://alberthungblog.blogspot.com/2010/04/20091111iphone.html
360萬人月入不到3萬元 網友:一堆22K都買iPhone了!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220/17/2jb3g.html
真假iPhone尬機奇遇記【iPhone山寨機】
http://iphone.15fun.com/?p=217
iPhone山寨機使用心得
http://jabawockadvance.pixnet.net/blog/post/23930152

 

國光石化開發案—我見我思
南台科技大學 化材系 吳文昌副教授

若要說2010年最令人矚目的環保議題」,除了不久之前締造史上最快通過環評奇蹟的蘇花改外就是橫跨國民兩政權持續推動的國光石化開發一案了。這件開發案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討論與爭議,主要是這齣環保與經濟衝突大戲不但戲碼夠當代經典且演員夠大咖夠多元,除了兩大主角政府機關公共部門與各類環保團體外又加入當地居民、各類學者專家、傳播媒體以及廣大的網民鄉民等。其實雖然這議題已經延續三年多而且應該還不到結局,甚至有越演愈烈的跡象,但不能否認長期在這些爭議演化過程所呈現理性的公民參與以及科技與社會面向等的教育價值是值得珍惜。


國光石化開發案是政府推動國家重大建設而在彰化縣芳苑及大城鄉濁水溪口處的三千公頃泥灘溼地設置八輕國光石化,第一期設置包括2 座日煉15 萬桶原油的煉油廠、1 座年產120 萬噸乙烯的輕油裂解廠、1 座年產150 萬噸的芳香烴廠及23 座石化中下游工廠。第二期設置包括1 座日煉15 萬桶原油的煉油廠。設置地點也是臺灣西海岸重要的自然泥質潮間灘地之一,具有高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成千上萬的候鳥在這過境、也是彰化沿海養殖業所在地,也正是白海豚族群棲息地。但另一方面,位處的芳苑、大城鄉,也是國內最窮困的鄉鎮之一,在廠方宣導與縣長卓伯源的大力護航下,起初幾乎有九成的居民贊成開發案,希望解決經濟困境,即使近有環保團裡大力疾呼,至今也有六成居民支持(註1)。從一開始由政府主導開發案環評審查陸續通過,而環保團體也緊抓著「瀕臨絕種的白海豚」大興議題來反對,從此展開贊成反對兩方的長期攻防。


贊成開發案一方包括國光石化公司、地方政府以及經濟部等不斷提出學者專家研究數據來保證低環境衝擊以及開發帶來的經濟效益(對GDP貢獻3.86%)。例一、經濟部長施顏祥表示石化產業攸關食衣住行育樂各面向,是產業的基礎與支撐,若不興建國光石化,我國石化產業中的重要元素︱乙烯,將出現供給缺口,嚴重影響下游產業。例二、國光石化公司表示國光石化是新世代石化廠,以乾淨能源(60%天然氣、40%低硫燃油)當燃料,並採用BACT最環保之製程及設備,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例三、國光石化委託台大教授周蓮香所做報告,指彰化縣南段沿海應為中華白海豚南北分布密集熱區的「重要過境廊道」,約有30%個體曾南北移動,工業港「可能不會完全阻斷南北交流」。行政院長吳敦義認為開發案雖然阻斷了快瀕臨絕種的白海豚的洄游廊道,但沒關係,因為海豚很聰明,能學會轉彎的。另一方面,反對開發案一方由在地的環保團體領軍包含台灣環保聯盟以及台灣馬祖魚聯盟等數十個環保團體陸續以行動劇、抗議遊行、反對連署參與舉辦公聽會等手段持續表達強烈反對開發案的決心,主題則由中華白豚的滅絕、泥質潮間灘地的生態破壞到馬政府的節能減碳政策的違背、與高耗能水資源的影響與高耗能大戶(工業耗能占GDP5.49%)等(註2)。更甚的最近由中央研究院前院長李遠哲、院士陳建仁、周昌弘等十八位院士,一千一百七十三位學者連署反對國光石化興建。李遠哲前院長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表示,台灣兩大黨競選前都主張過,要將每人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到四公噸左右,但國光石化真要啟動,將是反其道而行,他也說,科學界已呼籲過度開發國家要認清他們走的路要翻轉過來,走永續發展的路。所以「國光石化開發案是一條錯的路」,必須要淘汰高耗能產業,發展農業及再生能源等永續產業,民眾才有工作、糧食。


在正反兩方長期的攻防行動中,我們發覺一些有趣且值省思的現象。在反對開發案一方所提出質疑的面向也隨著攻防時間的推移而有所調整且更多元,由最出強力主張中華白豚滅絕的環保論述到開發會付出龐大社會成本資源的面向來反擊,而且也時間的推移有更多面向的人參與其中,最震撼熟首推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等學術研究界精英、傳媒大量專文報導評論以及無遠佛屆的網路討論平台。向來對於公共議題或環保議題皆不為年輕族群所關注,但網路的興起澈底顛覆這種現象,這是非常樂意見到的轉變也深具教育性。畢竟各層面關係者的參與與討論是讓最終結果達成完善的最佳途徑。以目前開發案進行的軌跡而言雖然還沒有最終結論,但也經由上述各種聲音的努力使得擁有強撼公權力的公部門也提出各項妥協方案尋求各方的接受。不論結局如何,能有長期平和理性的爭議討論空間顯見我們社會日趨成熟,是值得肯定也期待日後還能再進步。

 

 

TOP

 

 

本期新聞:年代關台與置入性行銷

這兩週國內最重要的新聞,檯面上是五都改制及校園霸凌,但與科技相關的是年代綜合台突然遭到NCC撤照,以及前中國時報記者黃哲斌辭職時丟出的「置入性行銷」議題,傳播科技的管理政策,在此刻遭到了重大的挑戰。
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的設立,原本是大家受不了新聞局,在萬人擁戴下成立,希望藉由學者的學養及超然形象,重塑臺灣的傳播管理方式。但其成立後,至今卻看不到太大作為,不僅讓臺灣的數位頻道建置遙遙落後於亞洲各國,面對政府的置入性行銷更是視而不見,但對廠商的置入性行銷卻捉的緊,這終於在年代新聞台關台事件中爆發,這與當初讓NCC能夠上台的新聞局強令東森關台事件有異曲同工之妙,加上日前的兒少法事件(藉由兒少法限制媒體報導),讓原本享有新聞自由的臺灣媒體有唇亡齒寒之感,於是群起聲援,讓NCC的聲望為之重挫。


很巧的是,另一則完全在新聞媒體上看不到,卻被大家瘋狂轉寄的是黃哲斌的辭職告白。任職中國時報的黃哲斌因為臺灣的置入性行銷太過強勢,自感無法「追隨」丟出辭呈,而其在部落格的告白被大家瘋狂轉寄,也可看到就算非新聞從業或相關科系人士,都看得到政府「買媒體」的威力,開始對新聞的公正性感到懷疑。
這兩則新聞結合在一起,其實就是政府對於媒體的政策,究竟要如戒嚴時期嚴格控管,動不動就關台,還是讓新聞完全自由,由市場取決。我們可以看到,NCC希望「恢復秩序」,但早已習慣百無禁忌的臺灣社會,豈有如此容易走回頭路?但政府就算無法用法條綁住媒體,現在也知道可以透過「市場」來操控,政府成了各媒體最大的廣告主,媒體有時會不會修理政府,只是因為廣告有沒有拿到手,現在連對岸都懂得透過「置入性行銷」來放消息,媒體的「公平、公正」,現在搞不好連「國家安全」都有如夢話。
傳播媒體在高科技下的快速發展,讓傳播政策產生巨大變化,在科技與社會的議題中,我們常看到對「溝通」的討論,而實際上現在政府的「溝通」,多半都是拿出金錢來置入性行銷,在大家對置入性行銷沒有認同下,這種「溝通」有什麼用處?還有,我們的傳播政策是否也到了需要「溝通」的時候?最後送上另一條新聞:今年(2010)時代週刊選出的年度風雲人物:第一名是臉書創辦人、第二名是維基解密創辦人,傳播媒體的飛躍進步,我們的傳播管理政策趕的上嗎?

相關新聞詳細內容請見http://mypaper.pchome.com.tw/panel/article_add
 

 

TOP

 

 

 

 

 

 

※ 「未來公民的科學議題」系列講座,2011年1月7日晚間七點將由高雄醫學大學性別所副教授王秀雲演講「生命科學與性別」歡迎參加!

高市圖左營分館/高海科大 「未來公民的科學素養」系列講座

2010/08/20 陳恆安 成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達爾文革了什麼命

2010/09/03 陳政宏 成功大學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系副教授
如何「補」好理化?

2010/10/01 翁裕峰 成功大學社會科技與醫學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你家有沒有奈米?

2010/11/05 洪朝貴 朝陽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副教授
「觀光國際大都會享用母語隨身碟以及為什麼資訊大廠不讓我知道?」

2010/12/03 楊谷洋 交通大學電機系教授
機器人時代的來臨

2010/01/07 王秀雲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所副教授
生命科學與性別

時間:晚間7點至8點半
地點:高雄市立圖書館左營新館一樓兒童閱覽室

主辦單位: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STS教學計畫 高雄市立圖書館 高雄市城市願景發展協會

image description

南台「科技與社會」教學工作坊(4)
南台「科技與社會(STS)及工程倫理」跨領域教學計畫


100/1/14「科技與社會」教學工作坊(4)
由中正大學哲學系陳瑞麟教授「自由社會中的科技倫理」與臺灣大學哲學系苑舉正教授「自由社會中的科學」主講,歡迎報名參加~
報名請mail至gemeindes@mail.stut.edu.tw

活動日期:1月14日﹙五﹚下午1:50~5:00
活動地點:南台科技大學E302微縮教室

詳細議程請至http://sts.mis.stut.edu.tw/查詢

 

 

 

TOP

 

 

 

 

 

 

 

 

 

 

 

2008 STS NKMU | Design by GiGi Lin

南臺灣科技與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臺灣科技與社會電子報

                                                                歷年高海科大科技與社會電子報

§ 創刊號 (第1期)

§ 第2期 § 第3期 § 第4期 § 第5期

 

編輯的話

本期主題

STS相關新聞

STS活動報導

 

 

本期負責編輯學校 成功大學工學院

編輯的話:

成功大學工學院 戴東源

有同學說,他會來修「科技與社會」這門課,是看了課程名稱後,以為是在介紹目前科技的最新玩意,興沖沖想來開眼界。當然課程並非他所想的那樣。但如果同學是想瞭解這新玩意形成的誘因是什麼,以及它對人們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那差不多就是「科技與社會」這門課所要討論的東西了。

「科技與社會」領域包含許多概念和論題,很難用三言兩語來定義這領域是什麼。本期主題介紹其中一個概念,那就是:科技與社會兩者並非各自獨立發展,而是相互影響並塑造的。如果我們可以區別,把人類科技產物看成一者,把人們的生活、社群、文化看成另一者,那麼人類文明的發展,就是科技產物與人類生活兩者相互影響並塑造對方的演化史。也就是說,人們因應某種社會需求而發展出特定科技產物,社會需求可能因此而滿足,但此科技產物卻造成許多可預料和無法預料到的結果、危害和風險,而此結果迫使人類生活得要重新適應,或再次設計對策和新科技產物來因應。科技與社會兩者就這麼相互纏繞地發展下去。

以下這篇的文章,是成大工學院「科技與社會」課程修課同學的分組報告,探討的是Google Maps這項科技的需求(優點)、應用及其衍生的缺陷及爭議。此項科技優點有,搜尋便利且豐富詳實,如法拍屋公告、各地小吃介紹與地點指示,逐漸取代早期的紙本地圖。缺點是,為人詬病的隱私權侵犯及國家安全的危害問題。隱私權問題也因國家文化的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爭議。此文提到,日本傳統住宅圍牆相對較矮,街景車的攝影高度顯得過高,因此隱私權的爭議在日本更為激烈。而Google Maps能俯瞰機密的或軍事的地點與設施,也讓各國相關單位頗為頭痛。此文也指出,利用馬賽克模糊化特殊地點,絕非上策,因為這作法無異此地無銀三百兩,等於知會了有心人士哪裡是重點區域。聆聽的同學則補充,Google Maps的防範措施不適用軍事大國,因他們自行發射的衛星攝影顯示更清晰,只能防低科技的(無法與發射衛星國家結盟的)恐怖組織。最近的新聞是,Google Maps成了民眾和狗仔窺探明星莊園豪宅實景的工具…。這些爭議都仍將持續下去,人們也還得要尋求新的因應對策。

 

 

TOP

 

本期主題

 

Google Maps 應用與爭議


(本文為成大「科技與社會」修課同學:張譯勻、李仲璿、黃怡菁、王琮儀、林智偉、林玠呈等人共同著作)

時代的變遷以及科技產物的創新,不斷地豐富了人類的生活,也使的生活更加便利。Google Maps的出現,著實帶給人類許多的便利性。不需再帶著一張地圖趴趴走,只要有網路或是手機皆可使用Google Maps。除了地圖的功能,Google Maps還可提供完整的路線規劃,對於初到異地的觀光客來說,可提供相當程度的幫助,在未來的觀光發展上將扮演重要的角色。當然上述只是Google Maps其中幾項的優點。

即便Google Maps為生活帶來這麼多便利性,隨著時間經過,有些問題也漸漸的浮現出來,其中包含隱私權問題與國家安全問題最為嚴重。也就是說Google Maps就像是雙面刃,可使得人類生活更加便利但也可能觸犯人類隱私或是危及國家安全。以本組的觀點來看,或是以一般民眾角度而言,「利顯然大於弊」。因為Google Maps 在上傳照片前會篩選過濾,如此一來侵犯隱私權的問題將會大幅減少;國家安全方面,需要Google Maps與國家兩者進行完善的協調與溝通,或以更完美的技術來遮蔽這些國家重要設施,而不是以模糊化和馬賽克等造成欲蓋彌彰反效果之技術。但Google Maps對於上述問題的處理將足以影響其未來發展,這將是一項嚴峻的考驗,未來之路該如何走,這是Google Maps所需深思的。

全文請見附檔

 

TOP

 

 

 

本期新聞:維基解密、二代健保與狂牛症

相對於前兩週的新聞冷清,這兩週的新聞可說是熱鬧滾滾,國際級的維基解密(WikiLeaks)、臺灣的二代健保與臺灣首次出現的狂牛症病患都值得一談。

在這些新聞中,維基解密最為戲劇化,堪稱「解密人生」。由澳洲人艾桑吉(Julian Assange)於2006年12月創辦的維基解密,專門揭發政府、企業各式各樣的貪腐行為。這個網站在今(2010)年11月30日丟出了25萬份美國國務院的外交電報,內容有各地的軍事機密、美國對各國領導人的情蒐資料。這些東西一出現,全球媒體各取所需、瘋狂報導,不僅讓美國外交官顏面無光,更可能讓其日後情報工作格外困難,因此被稱為美國外交界的「九一一」。

面對此事件,其實各國也相當害怕,哪天維基解密爆料爆到自己頭上,也是吃不完兜著走。於是瑞典用了個很離譜的「性侵害」(沒用保險套?)罪名起訴,全球通緝,迫使艾桑吉在英國出面投案,其律師要求交保也被拒。至於洩密的小兵,更可能面臨52年的牢獄之災。

這件還會繼續發展的「解密人生」,可說是結合了網路資訊與爆料文化。網路資訊文化出現後,雖然對於人民取得資訊更為便利,但一般所憂慮的是大筆個人隱私資料被竊取、政府變成「老大哥」監視,但維基解密事件卻讓人發現,平常不起眼的小兵,只要練就一身好功夫,就可以成為直取秦始皇首級的荊軻。這恐怕會讓各國政府對於網路資訊管制更下功夫,尤其是如中國的專制政府,小蝦米對上大鯨魚的駭客任務將不停上演。

另一個在此事件浮現的問題是:政府告訴我們的事究竟保留多少?不用說維基解密中的美國政府,回過頭來看臺灣政府的二代健保與狂牛症就可知一二。臺灣發生的狂牛症首例,也是在媒體爆料後衛生署才承認,現任署長不僅把責任推給前任署長,還說他也不知道。

另一個與衛生署有關是本週在立法院闖關失敗的二代健保,反對的居然還輪不到民進黨,雖然媒體一直圍繞著國民黨立委怕明年選不上打轉,但大家也都看到問題的癥結:二代健保號稱要彌補健保虧損黑洞,又要讓六成民眾少繳錢,所以改成家戶計費。但問題是要多繳錢的四成是誰?因為二代健保原規劃繳稅的多寡來繳健保費,大家也知道臺灣的有錢人稅繳的並不多,所以真正多繳錢的將是無法逃稅的受薪階級,也難怪國民黨立委說這一過,大家明年都不用選了。結果在闖關失敗後,衛生署就立刻大轉彎,改回個人計費,這不禁讓人懷疑,之前政府一直告訴我們家戶計費的好處,究竟是真是假?

不管是狂牛症或是二代健保,政府究竟隱埋了多少的訊息,甚至誤導或說謊,也難怪維基解密一出現,大家爭相轉載,政府政策的透明與可靠,看來仍是距離遙遠的夢想。

相關新聞詳細內容請見http://mypaper.pchome.com.tw/panel/article_add

★回應上一期的新聞,朝陽科大資訊系洪朝貴老師有如下回應:

網際網路之父 Tim Berners-Lee 警告: 臉書圈地形成封鎖花園的行為, 可能造成網路崩裂:

http://www.guardian.co.uk/technology/2010/nov/22/tim-berners-lee-facebook
事實上威脅網路人權與言論自由的隱憂, 不僅止於臉書。 Tim Berners-Lee
在 Scientific American 刊文, 呼籲大眾支持開放標準與網路中立,
以維繫網路使用權以及自由民主:
http://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cfm?id=long-live-the-web
Long Live the Web: A Call for Continued Open Standards and Neutrality

摘要:
* The principle of universality allows the Web to work no matter what
hardware, software, network connection or language you use and to
handle information of all types and qualities. This principle guides
Web technology design.
* Technical standards that are open and royalty-free allow people to
create applications without anyone’s permission or having to pay.
Patents, and Web services that do not use the common URIs for
addresses, limit innovation.
* Threats to the Internet, such as companies or governments that
interfere with or snoop on Internet traffic, compromise basic human
network rights.
* Web applications, linked data and other future Web technologies will
flourish only if we protect the medium’s basic principles.

近年來網路面臨許多威脅, 包含破壞網路中立的 ISP (例如 Comcast)、
將用戶帶離開放網路的 “標準” (例如 Apple 的 itunes: 網址)、
封閉的網路社群網站 (例如 facebook)、 監控甚至攔截用戶的政府與財團
(例如法國的 Hadopi 法案與美國的 COICA 法案) 等等。

 

TOP

 

※ 本園地歡迎相關學校及團體提供其活動訊息或成果。

 

 

 

 

 

 

※ 「未來公民的科學議題」系列講座,2011年1月7日晚間七點將由高雄醫學大學性別所副教授王秀雲演講「生命科學與性別」歡迎參加!

 

高市圖左營分館/高海科大 「未來公民的科學素養」系列講座

2010/08/20 陳恆安 成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達爾文革了什麼命

2010/09/03 陳政宏 成功大學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系副教授
如何「補」好理化?

2010/10/01 翁裕峰 成功大學社會科技與醫學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你家有沒有奈米?

2010/11/05 洪朝貴 朝陽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副教授
「觀光國際大都會享用母語隨身碟以及為什麼資訊大廠不讓我知道?」

2010/12/03 楊谷洋 交通大學電機系教授
機器人時代的來臨

2010/01/07 王秀雲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所副教授
生命科學與性別

時間:晚間7點至8點半
地點:高雄市立圖書館左營新館一樓兒童閱覽室

主辦單位: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STS教學計畫 高雄市立圖書館 高雄市城市願景發展協會

154996235.jpg  

 

 

 

TOP

 

 

 

 

 

 

 

 

 

 

 

2008 STS NKMU | Design by GiGi Lin

南臺灣科技與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臺灣科技與社會電子報

                                                                       歷年高海科大科技與社會電子報

§ 創刊號 (第1期)

§ 第2期 § 第3期 § 第4期 § 第5期

 

 

編輯的話

本期主題

STS相關新聞

STS活動報導

 

 

本期負責編輯學校 高雄醫學大學

編輯的話:

本期由高雄醫學大學負責主題,共有兩篇文章:一是性別所王秀雲對於Rima Apple教授本(11)月到高醫演講的心得,除了清晰傳達當天的演講內容,也提到本土學者與其相互激盪的火花。另一篇則是醫社系邱大昕對於無障礙空間的省思,大昕在這方面的研究有目共睹,這是他最近對此的感想,兩篇都值得一讀。

在此也對Rima Apple教授做一簡介。其為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醫學史博士(1981),專長為人類生態學、婦女研究與消費科學。她過去發表作品頗豐,包括《母親與醫學:1890至1950年哺育嬰兒的社會史》(1987)與《完美的母性:美國的科學與嬰孩養育》(2006)等書。其中中文翻譯『Vitamania: Vitamines in American culture』由時報出版的《健康的騙局:一部以健康、財富、權力寫成的維他命史》(1996)最為國人所熟知,本書並曾於1998年獲得Kremers Award。書中對維他命爭議所涉及諸多面向有許多精采分析與探討:探索科學知識在維他命銷售與爭議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時也對維他命的廣告史進行剖析,廠商們如何利用維他命的科學形象,及人們對健康的渴求來設計廣告,特別是針對母親對子女健康的關切來下手。

 

TOP

 

本期主題

 

Rima Apple的演講心得 王秀雲(高雄醫學大學 性別所副教授)

Rima這次的演講,題目是 Becoming professional:Public Health Nursing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主要在於討論二十世紀上半期的美國公衛護理史。她首先將此歷史放在二十世紀初期美國社會所面臨的重大改變(工業化、都市化及大量移民進入)的脈絡中,公共衛生護理是眾多當時社會改革運動的一部份(其他還包括禁酒運動、廉潔政府、家政學的興起),而此是相當性別化的。


公共衛生護理興起背後是為了要幫助眾多貧窮的人口改善健康問題,如此有了所謂的 Visiting Nurses association 在美國各地出現。接下來她列舉了許多早期在東岸的例子。從這些例子中,我們看到了這些女人在社會改革的氛圍中成為獨立工作者,其性別的意涵相當耐人尋味。


後半段的則以Wisconsin幾個縣的公衛護理工作者的經驗為例,探討她們的處境(雖有立法,但執行不一及經費短缺問題),尤其是這些人如何說服當地的政府單位公衛護理存在的重要性、與協商等等。裡面有一段提到,有人抱怨某縣政府花在牛身上 的錢比在人身上的還多,非常諷刺。基本上,在1940s之前,公衛護理因為種種原因(包括經濟大蕭條),並沒有很好的發展,人事經費有很多困難。另外的原因是,公共衛生的改進的成果並不是立即可見的,所以人們有時候寧可花錢修路,後者有馬上可見的成果。於此,我們看到了許多公共衛生護理人員如何與政治打交道。


討論時間,嘉苓特別將護理工作者的政治參與提出來,例如,台灣護理界尊為典範的南丁格爾,雖然一生中也有相當的政治參與,但是在台灣的理解中,大多僅強調她是提燈籠的白衣天使及其犧牲奉獻的精神,甚少提及她在英國政治界的影響力及她的募款才能。如此多多少少形塑了台灣護理界的一些特性,與美國成為鮮明的對比。這個對比,我想的確是兩個歷史脈絡的重要差異,美國公衛護理的根源基本上是Progressive era的眾多社會運動一部份,而與十九世紀下半期以來的婦女運動也關係匪淺。如此,我們可以看見早期許多活躍的女性在其中。


淑卿是回應人之一,她提供了台灣護理歷史作為對照,細節我不在此多談,大家可以去讀淑卿的文章。最重要的是淑卿問了一個很好的問題,就是一個好的公衛護理人員的形象是什麼樣貌?她說,在台灣一般人民心目中,對於公衛護理人員印象並不是太好。也許美國的,比較像是助人者或是社工,而台灣版的比較像是干預家務事者?淑卿似乎是想到家庭計畫人員。也許可以多說一下。


孳豔的回應,則是以公衛護理在台灣的現況為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所謂護理人員的三階段論(隨著護理人員年紀的增長,從臨床護理到公衛護理然後是學校護理)。或許這也是一種性別化工作的模式,也許孳豔也可以補充。


Rima的材料相當豐富,與淑卿的研究對照更加顯示不同歷史軌跡的影響。

 

什麼是理想的無障礙環境?邱大昕 (高雄醫學大學 醫社系 副教授)


無障礙環境理念來到台灣後,幾乎所有的討論都是環繞在技術細節與法規制定。當建築師和政府官員們忙於改造國內既有充滿障礙的環境的同時,學界卻遲遲沒能提出理想環境的核心論述與思想。因此,什麼是理想的無障礙環境這個問題,一直是我接觸無障礙環境議題時深感興趣的題目。


我去年到英國參加一場關於「inclusive design」的研討會,會中聽到一位丹麥建築教授Camilla Ryhl的演講。她認為建築物的設計,應該把更多的感官知覺和身體經驗納入考量。現在建築太過講求美感,忽略其他感官經驗。所謂好的建築,應該讓人完全被包含其中。例如挪威的歌劇院,設計的無障礙空間不僅是斜坡道,而是用其他不同的路徑,看似對身障者有些許危險性,卻很仔細設置防護措施,讓身障者也有機會利用視覺以外感官和建築一起「移動」。這種包容性的設計,並不是什麼創新的想法,而是幾千年前的建築師就知道的事。比方羅馬的古老教堂,可以同時容納二、三百人卻不覺得吵鬧,依舊能感受到建築的空間存在。不只給予視覺體驗,還考量溫覺與聽覺的細膩設計,冬暖夏涼,建築物把人所有的感官都考慮在設計之中。然而,在當代這視覺獨大的社會,一棟只考慮視覺美感的建築設計不僅障礙者無法接近使用,也讓一般人失去了許多建築體驗。


同樣的,輔具的設計也不只是為了障礙者而設計,而是可以豐富所有人的生命經驗。一位成大畢業畢業目前在美國教書的劉彩露教授,他做了一個有趣的研究–如何讓聽障者也能享受音樂。在他的研究裡,先讓一般人聽一個音階,然後在電腦螢幕上記錄該音階聯想到的顏色。在測試完一群實驗者之後,將這些顏色加以統計,得到某個顏色所相對應的音階。最後,再根據這個研究結果設計出一把會隨著音階變化而改變顏色、且會隨音量變化亮度的小提琴。這樣的輔具設計不僅對聽障者有幫助,也同時能增進一般人在音樂會中的視覺享受。

因此,不論無障礙環境還是輔具的設計,我們都應該跳脫為身心障礙者設計的想法。人的感官是多元豐富的,建築和產品的設計應該讓人們能充分發揮和體驗身體原本具有的功能。如此一來,當一個人失去某種感官功能時,他或她仍能繼續和社會進行有意義的交流和互動。這才是無障礙環境真正的目的,以及所該追求的理想。

 

TOP

 

 

本期新聞:臉書推出帳號

在五都大選、南北韓砲擊等重大新聞下,這兩週關於科技與社會的新聞並不多,尤其是在五都大選兩黨刻意避開爭議性話題情形下,環境發展的議題也蒸發在究竟那一黨可以拿下過半席次,殊為可惜。
這兩週與科技有關的新聞,我們選出臉書(facebook)推出帳號(facebook.com),挑戰Gmail的新聞。自從電腦成為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後,主宰電腦世界,不僅掌握了社會脈動,更牽制人類的生活方式,不用微軟,就無法與外界溝通,因此資訊科技的發展,究竟是進步,還是一種更大的制約?但科技霸主的王座,卻也是更替迅速,從微軟、google到facebook,誰是科技龍頭,就代表一種建構科技社會方式的來臨,所以此次facebook能否成功,表面看來是個商業戰爭,但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恐不遜於一場真實的戰爭。


Facebook.com 電郵+即時通+簡訊 臉書搶攻新世代 新功能上線更個人化 無縫式整合常用線上通訊
【編譯李致嫻/報導】


Facebook(臉書)十五日推出讓其他電子郵件提供者聞之喪膽的新功能,使用者會有一個facebook.com的電郵帳號,結合傳統電子郵件、即時通訊和簡訊服務,成為整合所有最常用線上通訊方式的新世代訊息工具。
臉書創辦人、廿六歲的祖克柏在舊金山親自發表這項新服務,他表示自己念書時就覺得電郵速度太慢,未來電郵不會是新世代主流通訊工具,「我們讓人們能自由選擇如何通訊:電郵、簡訊或臉書訊息」。


這項更為個人化的新功能,可接收多方電子訊息,還可儲存即時通訊紀錄,並讓使用者自行選擇不同通訊途徑。新功能將分成三個收件匣,分別存放臉書朋友的來信、銀行帳單與未知寄件者來信,另有廣告郵件匣,還號稱能完全過濾垃圾郵件。使用者不用記得收件者的電郵帳號,只要點選姓名就可寄送訊息。


臉書有超過五億用戶,其中約三點五億人藉此發送訊息,一天的訊息總量超過四十億則。外界猜測臉書新功能會成為Gmail殺手,祖克柏否認此說法,他表示:「我們不期望任何人明天起床後便說,『我要關掉雅虎電郵或Gmail帳號』。或許在六個月、一年或兩年後的某一天,使用者才會開始認為這是未來趨勢。這項新功能的目標是,我們能夠輕易的無縫式整合所有不同通訊產品。」


臉書工程主任鮑斯渥斯說:「這項新功能絕不是電郵,比較像是線上聊天。即使過了幾年,使用者還是可以在收件匣中查看過去的即時通訊記錄。」這項功能預計還要幾個月後才會上線,目前只接受用戶邀請使用。
分析師雷伊說:「臉書說這不是Gmail殺手,但任何讓通訊變得更方便且讓Gmail失色的東西都是Gmail殺手。」

【2010-11-17/聯合報/A14版/話題】

TOP

 

※ 本園地歡迎相關學校及團體提供其活動訊息或成果。

 

 

 

 

 

 

※ 「未來公民的科學議題」系列講座,12月3日晚間七點將由交通大學電機系教授楊谷洋演講「機器人時代的來臨」歡迎參加!

近年來,由於電機、資訊、機械、材料等領域的高度發展,機器人產業迅速地成長,由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到娛樂、教育機器人等,各種不同用途、型式、與功能的產品一一推出,而其活動的場域,也由井然有序的工廠,逐步走入我們的社會與家庭。此演講將由機器人的定義與演進談起,進而談到來自科幻電影、小說所引發對機器人的想像與期待;或許有一天,人類社會真會進入到人與機器人共處的時代,我們是否該建立相關的法律或是會有因應的倫理觀念產生?同時,機器人作為一種高互動性的科技物,它的發展形式與社會接受度是不是有其文化向度,我們將從機器人大國日本的機器人與社會互動談起,來看看機器人與人之間相互的因應與形塑。

高市圖左營分館/高海科大 「未來公民的科學素養」系列講座

2010/08/20 陳恆安 成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達爾文革了什麼命

2010/09/03 陳政宏 成功大學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系副教授
如何「補」好理化?

2010/10/01 翁裕峰 成功大學社會科技與醫學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你家有沒有奈米?

2010/11/05 洪朝貴 朝陽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副教授
「觀光國際大都會享用母語隨身碟以及為什麼資訊大廠不讓我知道?」

2010/12/03 楊谷洋 交通大學電機系教授
機器人時代的來臨

2010/01/07 王秀雲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所副教授
生命科學與性別

時間:晚間7點至8點半
地點:高雄市立圖書館左營新館一樓兒童閱覽室

主辦單位: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STS教學計畫 高雄市立圖書館 高雄市城市願景發展協會

154996235.jpg  

 

 

 

TOP

 

 

 

 

 

 

 

 

 

 

 

 

 

 

南臺灣科技與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臺灣科技與社會電子報

                  歷年高海科大科技與社會電子報

§ 創刊號 (第1期)

§ 第2期 § 第3期 § 第4期 § 第5期

 

 
編輯的話 本期主題 STS相關新聞 STS活動報導

 

本期負責編輯學校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編輯的話:南台灣STS電子報登場

本期是南台灣STS電子報的創刊號,這份電子報是延續高雄海洋科技大學STS電子報,高海大STS電子報從去年10月創刊以後,每週均持續發報,也獲得許多好評,在經過一年的經營後,決定要擴大編輯團隊,由南台灣開設STS的各校:高海大、高醫、成大工學院、成大STM、南台科大加入,輪流負責編輯,每個兩週出刊一次,將成為報導南台灣STS動態的電子報。

第一期由原來負責電子報的高海大負責編輯,在主題部分,本期將介紹高海大在本學期舉辦的二個活動:一是十月的第一屆STS高職營,二是從八月開始的「未來公民的科學素養」系列演講。這兩個活動,是STS試圖向高職學生及社區民眾接觸,成效如何,在本期有高海大教學團隊的第一手報導。

除了主題外,電子報仍延續以往的相關新聞,報導此一時間的STS新聞,還有活動訊息,介紹南台灣各校即將舉辦的STS相關活動,這份電子報除了有資訊報導的功能外,更希望能帶領更多人瞭解STS,進而成為STS的一員。

 

TOP

 
本期主題
 

第一屆STS高職營與未來公民的科學素養系列講座

本期主題將介紹高海大這學期所舉辦的兩個活動:第一屆STS高職營與未來公民的科學素養系列講座。高海大之所以主辦這兩個活動,是希望除了以往在校內推廣STS,更能走出大學,進入更基層的高職生及民間,以下也是我們對此活動的回顧。


第一屆高職生STS研習營
「全國高職生科技與社會STS研習營」活動於2010年9月25日至9月26日舉辦,由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周照仁校長親自主持,此外並邀請到國立東港高級海事水產職業學校校長許耀文、高海大海洋工程學院院長林啟燦到場致開幕詞。

本活動為期兩天一夜,營隊地點為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楠梓校區圖書館四樓。自8月中旬開始,即以電子公文及海報等方式公告並宣傳,活動報名人數高達95人,但礙於經費有限,僅能依照「報名資料完整度」、「報名順序」及「報名短文」等要件篩選50人參與活動。除了正式錄取的50位高職同學之外,本活動更有5位高職教師參與旁聽,會後均對本活動的設計課程與活動讚譽有加。

「全國高職生科技與社會STS研習營」活動包含四堂講授課程,分別是:洪文玲老師:「在STS中發現自己」、洪朝貴老師:「你的數位科技,適當嗎?」、王御風老師:「產業與環境的拉距:台灣塑化產業」、張引老師:「綠色牡蠣─應用養殖牡蠣淨化河口水質、固存二氧化碳與防護海岸侵蝕之可行性探討」;一堂校外參訪:參觀彪琥製鞋工廠,深入瞭解製鞋產業並探討產業製作過程的完整脈絡過程;一堂校內參訪:參觀本校水產養殖系蕭世民教授之「智慧型繁養系統實驗室」,一覽迥異於過往養殖經驗,調合生態環境發展出來的垂直養殖概念。

根據本活動設計之活動問卷回饋表顯示,「全國高職生科技與社會STS研習營」活動所安排之課程,學員大部份表示受益良多,以滿分10級分為衡量基準,學員平均給了7至9分的高分,尤其是9月26日張引老師所講授的綠色牡蠣課程,同學們甚至在下課之後仍紛紛向主講者提問,反應熱烈,表示希望能了解更多牡蠣可以應用的範圍及方法;有同學於回饋問卷中指出:「這些以前不會想的問題,現在都會去想了」。

在校外的參訪活動中,學員對於製鞋流程興致高昂,有學員甚至希望有機會可以動手做做看,足見他/她們對於台灣產業的投入,已不再僅止於作為一個消費者,而開始能站在生產者的角度和立場去看待整個產業發展的流程,並提出不同的見解和看法;在本校蕭世民教授的「智慧型繁養系統實驗室」中,學員也表示沒看過有人能這樣進行養殖作業,對於不同的養殖繁養系統嘆為觀止。

「全國高職生科技與社會STS研習營」經過兩日的朝夕相處之後,許多學員已與該組輔導員及學員成為好朋友,透過輔導員回報學員狀況,大部分學員對於此活動均持肯定態度,有學員覺得這些課程所傳達了很多新想法及新觀點,是非常有意義的課程;也有學員表示參加這個活動收穫很多,希望未來還有機會可以再來;甚至有學員希望未來可以將活動擴大為三天兩夜,如此可以增加小組討論和消化課程的時間。
此外,針對交通與食宿安排,學員們對於本次活動的午晚餐及茶敘所準備的菜色均表示非常滿意,這項回饋對主辦單位來說非常有意義,因為有別於一般研討會,本活動參與的學員均為16-18歲、處於發育期的青年,考量到學員食量可能較一般研討會之參與者大,主辦單位在籌備會議中,的確為了討論餐點要如何質量並重煞費苦心。在住宿方面,為考量學員參與活動兩日的安全,規定全部住宿於指定飯店,另外亦為學員投保兩個整日的意外險。

「全國高職生科技與社會STS研習營」自2010年7月培訓工作坊開始,至9月25日、9月26日兩日活動為止,約莫歷時三個月時間進行籌備工作,活動堪稱圓滿順利落幕。然而就高海大STS計畫而言,規劃設計專屬於高職學生的STS課程,並試圖將STS的概念向下往高職領域紮根的嘗試仍屬首例,因此本活動無論在課程設計、輔導員培訓及交通食宿等安排上均仍有多處進步空間,可望於下一屆高職生STS營隊中獲得改善。

「未來公民的科學素養」系列講座
「未來公民的科學素養」是由高海大STS教學團隊與高雄市立圖書館左營新館、高雄市城市願景協會共同合作的系列講座,主要是因為今年暑假才開幕的高雄市立圖書館左營新館以「科普」為訴求,於是高海大與圖書館洽談,希望能以此做為STS與社區民眾接觸的窗口,圖書館也很大方的將星期五晚上的空間讓給我們,於是從八月底,展開第一學期的「未來公民的科學素養」系列講座。


高雄市立圖書館左營新館是個全新的建築,也頗受市民歡迎,附近又是高雄市新興的住宅區,因此選在此地舉辦,希望能夠將STS觀念讓市民瞭解,但當初也瞭解此種講座需要慢慢培養人口,因此選擇一樓的兒童閱覽室舉行,因為其場地較小,不至於因人數太少而顯得空曠。


至今共舉辦四場,也一如當初我們的預期,來聽演講的人數並沒有太多,除了前兩場人數較多,後兩場則維持在十多人左右,但有趣的是,重複來聽講的人並不多,詢問民眾,他們都表示因為對這場的主題有興趣才來聽,但下一場如果沒興趣就不想來了。例如第四場(11/5)洪朝貴的自由軟體,就有許多人自己帶著電腦來,現場互動也很熱烈,但請他們下次繼續來,他們卻說不,只願意幫我們轉達訊息。


但也因為來的都是有興趣的,因此每一場的互動都很熱烈,像翁裕峰的「你家有沒有奈米」,聽眾就會以自身經驗提出許多疑問,洪朝貴的自由軟體,更是到圖書館閉館後,仍在戶外交流,這種氣氛,也與校園中截然不同。
另一個有趣的觀察點或許是題目,目前來聽演講最多的是陳政宏「如何補好理化?」當場有許多國、高中生或是家長跑來聽,他們心中或許想的是如何「考」好理化,也許下學期舉辦時,我們要好好思考題目的誘人性。


這一階段的系列演講還有最後兩場,希望大家能夠來現場聆聽,或是幫我們宣傳,讓STS能夠深入社區。


高市圖左營分館/高海科大 「未來公民的科學素養」系列講座時間 演講者 題目 8/20 陳恆安 成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達爾文革了什麼命 9/3 陳政宏 成功大學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系副教授 如何「補」好理化? 10/1 翁裕峰 成功大學社會科技與醫學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你家有沒有奈米? 11/5 洪朝貴 朝陽科技大學 觀光國際大都會享用母語隨身碟 12/3 楊谷洋 交通大學電機系教授 機器人時代的來臨 1/7 王秀雲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所副教授 生命科學與性別時間:晚間7點至8點半地點:高雄市立圖書館左營新館一樓兒童閱覽室

 

 

 

TOP

 
 
       
2010/11/10 討論6小時_史上最快速通過的重大環評案

2010/11/14 反國光石化大遊行

 

TOP

 
※ 本園地歡迎相關學校及團體提供其活動訊息或成果。
         

 

※ 「未來公民的科學議題」系列講座,12月3日晚間七點將由交通大學電機系教授楊谷洋演講「機器人時代的來臨」歡迎參加!

高市圖左營分館/高海科大 「未來公民的科學素養」系列講座

2010/08/20 陳恆安 成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達爾文革了什麼命

2010/09/03 陳政宏 成功大學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系副教授
如何「補」好理化?

2010/10/01 翁裕峰 成功大學社會科技與醫學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你家有沒有奈米?

2010/11/05 洪朝貴 朝陽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副教授
「觀光國際大都會享用母語隨身碟以及為什麼資訊大廠不讓我知道?」

2010/12/03 楊谷洋 交通大學電機系教授
機器人時代的來臨

2010/01/07 王秀雲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所副教授
生命科學與性別

時間:晚間7點至8點半
地點:高雄市立圖書館左營新館一樓兒童閱覽室

主辦單位: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STS教學計畫 高雄市立圖書館 高雄市城市願景發展協會

154996235.jpg  

2010/11/24下午2:00~5:00南台「科技與社會」教學工作坊(3)~由清華林文源老師與交大楊谷洋老師主講,歡迎各位的參與

時間:99年11月24日(三)下午1:50-5:00
地點:南台科技大學E302微縮教室
演講主題:當社會遇上科技:多視野對話的進行式 -

林文源副教授(清華大學通識中心與社會學研究所)
機器人科技的社會性與倫理議題 - 楊谷洋教授(交通大學電控工程研究所)


報名時間:即日起至99年11月20日截止
報名方式:e-mail至gemeindes@mail.stut.edu.tw

 

 

TOP

南臺灣科技與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