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臺灣科技與社會電子報

                                                                       歷年高海科大科技與社會電子報

§ 創刊號 (第1期)

§ 第2期 § 第3期 § 第4期 § 第5期

 

 

編輯的話

本期主題

STS相關新聞

STS活動報導

 

 

本期負責編輯學校 高雄醫學大學

編輯的話:

本期由高雄醫學大學負責主題,共有兩篇文章:一是性別所王秀雲對於Rima Apple教授本(11)月到高醫演講的心得,除了清晰傳達當天的演講內容,也提到本土學者與其相互激盪的火花。另一篇則是醫社系邱大昕對於無障礙空間的省思,大昕在這方面的研究有目共睹,這是他最近對此的感想,兩篇都值得一讀。

在此也對Rima Apple教授做一簡介。其為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醫學史博士(1981),專長為人類生態學、婦女研究與消費科學。她過去發表作品頗豐,包括《母親與醫學:1890至1950年哺育嬰兒的社會史》(1987)與《完美的母性:美國的科學與嬰孩養育》(2006)等書。其中中文翻譯『Vitamania: Vitamines in American culture』由時報出版的《健康的騙局:一部以健康、財富、權力寫成的維他命史》(1996)最為國人所熟知,本書並曾於1998年獲得Kremers Award。書中對維他命爭議所涉及諸多面向有許多精采分析與探討:探索科學知識在維他命銷售與爭議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時也對維他命的廣告史進行剖析,廠商們如何利用維他命的科學形象,及人們對健康的渴求來設計廣告,特別是針對母親對子女健康的關切來下手。

 

TOP

 

本期主題

 

Rima Apple的演講心得 王秀雲(高雄醫學大學 性別所副教授)

Rima這次的演講,題目是 Becoming professional:Public Health Nursing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主要在於討論二十世紀上半期的美國公衛護理史。她首先將此歷史放在二十世紀初期美國社會所面臨的重大改變(工業化、都市化及大量移民進入)的脈絡中,公共衛生護理是眾多當時社會改革運動的一部份(其他還包括禁酒運動、廉潔政府、家政學的興起),而此是相當性別化的。


公共衛生護理興起背後是為了要幫助眾多貧窮的人口改善健康問題,如此有了所謂的 Visiting Nurses association 在美國各地出現。接下來她列舉了許多早期在東岸的例子。從這些例子中,我們看到了這些女人在社會改革的氛圍中成為獨立工作者,其性別的意涵相當耐人尋味。


後半段的則以Wisconsin幾個縣的公衛護理工作者的經驗為例,探討她們的處境(雖有立法,但執行不一及經費短缺問題),尤其是這些人如何說服當地的政府單位公衛護理存在的重要性、與協商等等。裡面有一段提到,有人抱怨某縣政府花在牛身上 的錢比在人身上的還多,非常諷刺。基本上,在1940s之前,公衛護理因為種種原因(包括經濟大蕭條),並沒有很好的發展,人事經費有很多困難。另外的原因是,公共衛生的改進的成果並不是立即可見的,所以人們有時候寧可花錢修路,後者有馬上可見的成果。於此,我們看到了許多公共衛生護理人員如何與政治打交道。


討論時間,嘉苓特別將護理工作者的政治參與提出來,例如,台灣護理界尊為典範的南丁格爾,雖然一生中也有相當的政治參與,但是在台灣的理解中,大多僅強調她是提燈籠的白衣天使及其犧牲奉獻的精神,甚少提及她在英國政治界的影響力及她的募款才能。如此多多少少形塑了台灣護理界的一些特性,與美國成為鮮明的對比。這個對比,我想的確是兩個歷史脈絡的重要差異,美國公衛護理的根源基本上是Progressive era的眾多社會運動一部份,而與十九世紀下半期以來的婦女運動也關係匪淺。如此,我們可以看見早期許多活躍的女性在其中。


淑卿是回應人之一,她提供了台灣護理歷史作為對照,細節我不在此多談,大家可以去讀淑卿的文章。最重要的是淑卿問了一個很好的問題,就是一個好的公衛護理人員的形象是什麼樣貌?她說,在台灣一般人民心目中,對於公衛護理人員印象並不是太好。也許美國的,比較像是助人者或是社工,而台灣版的比較像是干預家務事者?淑卿似乎是想到家庭計畫人員。也許可以多說一下。


孳豔的回應,則是以公衛護理在台灣的現況為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所謂護理人員的三階段論(隨著護理人員年紀的增長,從臨床護理到公衛護理然後是學校護理)。或許這也是一種性別化工作的模式,也許孳豔也可以補充。


Rima的材料相當豐富,與淑卿的研究對照更加顯示不同歷史軌跡的影響。

 

什麼是理想的無障礙環境?邱大昕 (高雄醫學大學 醫社系 副教授)


無障礙環境理念來到台灣後,幾乎所有的討論都是環繞在技術細節與法規制定。當建築師和政府官員們忙於改造國內既有充滿障礙的環境的同時,學界卻遲遲沒能提出理想環境的核心論述與思想。因此,什麼是理想的無障礙環境這個問題,一直是我接觸無障礙環境議題時深感興趣的題目。


我去年到英國參加一場關於「inclusive design」的研討會,會中聽到一位丹麥建築教授Camilla Ryhl的演講。她認為建築物的設計,應該把更多的感官知覺和身體經驗納入考量。現在建築太過講求美感,忽略其他感官經驗。所謂好的建築,應該讓人完全被包含其中。例如挪威的歌劇院,設計的無障礙空間不僅是斜坡道,而是用其他不同的路徑,看似對身障者有些許危險性,卻很仔細設置防護措施,讓身障者也有機會利用視覺以外感官和建築一起「移動」。這種包容性的設計,並不是什麼創新的想法,而是幾千年前的建築師就知道的事。比方羅馬的古老教堂,可以同時容納二、三百人卻不覺得吵鬧,依舊能感受到建築的空間存在。不只給予視覺體驗,還考量溫覺與聽覺的細膩設計,冬暖夏涼,建築物把人所有的感官都考慮在設計之中。然而,在當代這視覺獨大的社會,一棟只考慮視覺美感的建築設計不僅障礙者無法接近使用,也讓一般人失去了許多建築體驗。


同樣的,輔具的設計也不只是為了障礙者而設計,而是可以豐富所有人的生命經驗。一位成大畢業畢業目前在美國教書的劉彩露教授,他做了一個有趣的研究–如何讓聽障者也能享受音樂。在他的研究裡,先讓一般人聽一個音階,然後在電腦螢幕上記錄該音階聯想到的顏色。在測試完一群實驗者之後,將這些顏色加以統計,得到某個顏色所相對應的音階。最後,再根據這個研究結果設計出一把會隨著音階變化而改變顏色、且會隨音量變化亮度的小提琴。這樣的輔具設計不僅對聽障者有幫助,也同時能增進一般人在音樂會中的視覺享受。

因此,不論無障礙環境還是輔具的設計,我們都應該跳脫為身心障礙者設計的想法。人的感官是多元豐富的,建築和產品的設計應該讓人們能充分發揮和體驗身體原本具有的功能。如此一來,當一個人失去某種感官功能時,他或她仍能繼續和社會進行有意義的交流和互動。這才是無障礙環境真正的目的,以及所該追求的理想。

 

TOP

 

 

本期新聞:臉書推出帳號

在五都大選、南北韓砲擊等重大新聞下,這兩週關於科技與社會的新聞並不多,尤其是在五都大選兩黨刻意避開爭議性話題情形下,環境發展的議題也蒸發在究竟那一黨可以拿下過半席次,殊為可惜。
這兩週與科技有關的新聞,我們選出臉書(facebook)推出帳號(facebook.com),挑戰Gmail的新聞。自從電腦成為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後,主宰電腦世界,不僅掌握了社會脈動,更牽制人類的生活方式,不用微軟,就無法與外界溝通,因此資訊科技的發展,究竟是進步,還是一種更大的制約?但科技霸主的王座,卻也是更替迅速,從微軟、google到facebook,誰是科技龍頭,就代表一種建構科技社會方式的來臨,所以此次facebook能否成功,表面看來是個商業戰爭,但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恐不遜於一場真實的戰爭。


Facebook.com 電郵+即時通+簡訊 臉書搶攻新世代 新功能上線更個人化 無縫式整合常用線上通訊
【編譯李致嫻/報導】


Facebook(臉書)十五日推出讓其他電子郵件提供者聞之喪膽的新功能,使用者會有一個facebook.com的電郵帳號,結合傳統電子郵件、即時通訊和簡訊服務,成為整合所有最常用線上通訊方式的新世代訊息工具。
臉書創辦人、廿六歲的祖克柏在舊金山親自發表這項新服務,他表示自己念書時就覺得電郵速度太慢,未來電郵不會是新世代主流通訊工具,「我們讓人們能自由選擇如何通訊:電郵、簡訊或臉書訊息」。


這項更為個人化的新功能,可接收多方電子訊息,還可儲存即時通訊紀錄,並讓使用者自行選擇不同通訊途徑。新功能將分成三個收件匣,分別存放臉書朋友的來信、銀行帳單與未知寄件者來信,另有廣告郵件匣,還號稱能完全過濾垃圾郵件。使用者不用記得收件者的電郵帳號,只要點選姓名就可寄送訊息。


臉書有超過五億用戶,其中約三點五億人藉此發送訊息,一天的訊息總量超過四十億則。外界猜測臉書新功能會成為Gmail殺手,祖克柏否認此說法,他表示:「我們不期望任何人明天起床後便說,『我要關掉雅虎電郵或Gmail帳號』。或許在六個月、一年或兩年後的某一天,使用者才會開始認為這是未來趨勢。這項新功能的目標是,我們能夠輕易的無縫式整合所有不同通訊產品。」


臉書工程主任鮑斯渥斯說:「這項新功能絕不是電郵,比較像是線上聊天。即使過了幾年,使用者還是可以在收件匣中查看過去的即時通訊記錄。」這項功能預計還要幾個月後才會上線,目前只接受用戶邀請使用。
分析師雷伊說:「臉書說這不是Gmail殺手,但任何讓通訊變得更方便且讓Gmail失色的東西都是Gmail殺手。」

【2010-11-17/聯合報/A14版/話題】

TOP

 

※ 本園地歡迎相關學校及團體提供其活動訊息或成果。

 

 

 

 

 

 

※ 「未來公民的科學議題」系列講座,12月3日晚間七點將由交通大學電機系教授楊谷洋演講「機器人時代的來臨」歡迎參加!

近年來,由於電機、資訊、機械、材料等領域的高度發展,機器人產業迅速地成長,由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到娛樂、教育機器人等,各種不同用途、型式、與功能的產品一一推出,而其活動的場域,也由井然有序的工廠,逐步走入我們的社會與家庭。此演講將由機器人的定義與演進談起,進而談到來自科幻電影、小說所引發對機器人的想像與期待;或許有一天,人類社會真會進入到人與機器人共處的時代,我們是否該建立相關的法律或是會有因應的倫理觀念產生?同時,機器人作為一種高互動性的科技物,它的發展形式與社會接受度是不是有其文化向度,我們將從機器人大國日本的機器人與社會互動談起,來看看機器人與人之間相互的因應與形塑。

高市圖左營分館/高海科大 「未來公民的科學素養」系列講座

2010/08/20 陳恆安 成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達爾文革了什麼命

2010/09/03 陳政宏 成功大學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系副教授
如何「補」好理化?

2010/10/01 翁裕峰 成功大學社會科技與醫學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你家有沒有奈米?

2010/11/05 洪朝貴 朝陽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副教授
「觀光國際大都會享用母語隨身碟以及為什麼資訊大廠不讓我知道?」

2010/12/03 楊谷洋 交通大學電機系教授
機器人時代的來臨

2010/01/07 王秀雲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所副教授
生命科學與性別

時間:晚間7點至8點半
地點:高雄市立圖書館左營新館一樓兒童閱覽室

主辦單位: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STS教學計畫 高雄市立圖書館 高雄市城市願景發展協會

154996235.jpg  

 

 

 

TO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臺灣科技與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