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臺灣科技與社會電子報

 

 

8

編輯的話

本期主題

STS相關新聞

STS活動報導

 

編輯的話

本期負責編輯學校   成功大學工學院

STS如何有助於「工程倫理」?

成功大學工學院  戴東源

摘要自D. Johnson and J. Westmore (2008) “STS and Ethics: Implication for Engineering Ethics”, in The Handboo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pp.567-581, Edward J. Hackett, et al. (eds.), 3rd Edition. Cambridge, M.A.: MIT

     STS的研究似乎避免採取任何規範性的立場。STS學者(社會學家)自認是在描述社會現象,他們不會事先採取一種規範立場,然後再去解釋社會現象。(通常建議「人們應該如何行為」的規範性工作是哲學家或法律學者做的事)而這種疏遠規範立場的態度,使得STS學者會避免對科學機構或工程社群做任何改進建議,也致使許多STS界人士謹防與倫理學領域扯上關係。不過,儘管STS不採取規範立場,仍然能對(工程)倫理學的探究做出貢獻。

       早期工程倫理(以美國1980-1990為例),焦點在工程師或機構在從事工程時所面臨道德抉擇的兩難,常探討工程師在公司團體內所要做的複雜抉擇,背景大都處於商業機構裡。例如,討論工程行為對錯和利益衝突等問題;賄賂定義、商業機密、公安漏洞、何種情況工程師要揭發或爆料(whistle-blowing)、工程師準則,等等。這類案例的兩難設定,通常一邊是「公共利益」(大眾生命財產安全),另一邊是自身利益(公司或個人利益)。有的強調工程師的抗壓和膽識(挑戰者號案例);有的指出需遵守某種規範,否則必導致災難(如三哩島、車諾比)。

   當然,這些討論仍是重要的。但近來工程倫理討論的範圍,已逐漸擴展到「工程的大眾理解」(public understanding of engineering)和「設計的背負價值特性」(value-laden character of design)等議題。STS揭露工程實作面向,剛好可以幫助「工程倫理」打開視界,提供更深入洞見。STS揭露最重要的事實:工程師於技術發展過程中,決不是一個孤立的行動者。

      STS有兩個中心論題:一、科技與社會兩者相互合作生產(co-production),二、社會技術系統(sociotechnical systems)。以下,我們看STS的兩個論題如何有助於工程倫理的探究。

 

本期主題: (一) 科技與社會相互合作生產

成功大學工學院  戴東源

      STS必須先面對早期的技術或科技決定論(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的觀點。科技決定論聲稱:(一)科技是獨立於社會發展;或,科技是應用科學,跟隨自然科學發現的腳步,有其特殊的邏輯,因而不受社會的影響。(二)科技「決定了」社會的屬性。STS則主張,科技形塑(shape)社會,社會也形塑科技,兩者互相形塑對方。那麼,STS反對「科技決定論」並主張科技與社會合作生產,對工程倫理有何助益?

     STS的研究彰顯出,工程師的工作,尤其是工程判斷和抉擇,不是單獨依循著大自然(自然科學)所支配的某種邏輯。此觀點是理解工程倫理的關鍵。因為,若將「工程」看成是一個孤立於社會之外的活動,而工程師只專注於理解大自然,那無異是將工程師的工作排除在倫理範疇外。人類工程只能由大自然來決定(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那等於也不必談什麼倫理、價值判斷和道德責任了。工程師只要說:「我們是受大自然支配的」,似乎不必負什麼責任。

      工程師自認可以操縱自然,但他們之所以能做這個或做那個抉擇,因他們追求並背負(可能他們自己都沒意識到的)各種壓力、利益和價值。STS的研究展示了,任何(工程)問題境況幾乎不存在一個客觀上最佳的解決方案,每個工程抉擇都是在一個擁有許多價值的寬闊級距(range)裡做出決定,就看裡面哪一個價值適合這個問題。工程實作上,從設計到施工完成,工程師需要權衡的「價值」非常多,例如:技術能力、合法性、經濟效益、便捷性、文化保存、環保等等。(比如說,「蘇花改或核電廠興建與否」至少要考慮安全、環保、便捷、經濟價值等;「研發太空旅行飛機」則要考慮經濟效益、技術能力、安全等價值。在開放社會中,幾乎沒有哪一種價值可被宣稱是絕對最佳的價值)。這類工程實作的研究表明,每個工程抉擇不單單是一個孤立的技術抉擇(technical decision),而是蘊含諸多倫理和價值內容的抉擇。

     STS的研究也顯示,工程師不再是唯一要對工程抉擇負責的行動者(actor),科技和技術物(artifact)的發展方向,取決於更多個人或團體,例如,商業公司的主管、經銷商、立法委員、監督機構、消費者等等,這些行動者有能力拒絕或禁止某些工程設計和研究計畫;或者,捐款設立特殊技術的基金會,直接影響技術發展的走向。此外,STS的分析,也有助於理解科技發展中「使用者」的角色;例如,使用者會以原先工程設計師所料想不到的方式使用並重新改裝技術物,或賦予新意義。(例子很多:輪胎內胎變成游泳救生圈、林崇熙「拼裝車」研究、美軍Jeep在馬尼拉變成大眾交通工具、AK47成為游擊隊或反帝國主義象徵、 

      當然,STS揭示「眾多行動者會影響工程設計」這個事實,不意謂工程師的所負擔的(道德)責任就減少;重點是,工程師理解到哪一種責任是工程實作中適合的。STS的解析能讓工程師瞭解:哪些價值因素在影響他的工作;他正進行的工作又如何影響價值;其他行動者又如何涉入這個過程。

 

本期主題: (二) 社會技術系統

成功大學工學院  戴東源教授

   「社會技術系統」是科技研究的分析單位,意謂社會與技術兩者相互影響,密切交纏互動。STS認為,將工程設計、技術物、社會實作(機構、人際關係)各視為獨立的(分析)單位是一種誤解。若將所有這些視為一個社會技術系統,能幫助我們理解它們之間相互作用又密切關連的複雜關係。

     工程師的工作,即工程本身亦可視為一個社會技術系統。工程師在公共制度脈絡下,和許多社會行動者透過技術物和管理關係牽涉在一起。在社會技術系統中,工程師是生產、維修並賦予技術某種意義的角色。工程師不僅建立工程設施而已,也建立包含技術物、社會實作、社會安排和人際關係的社會技術系統。

      因此STS認為,把工程技術物當作唯一由「工程」所產出的成果,是一種誤解。例如飛機、網際網路、幼兒遊戲安全柵欄、高速公路貓眼石等等設計,皆與社會安排、社會實作和意義產生關連。從此角度看,「工程」本身就是一個道德和政治的工作。工程師建立社會技術統,意味建立一個安排眾人生活的系統——管理眾人如何做、怎麼互動、生活方式和品質,及每天生活的風險等等。

    STS觀點是,工程師透過社會技術系統而建立社會技術系統,STS研究重心從原本的工程「產品」,轉移到工程的「過程」。社會技術系統如汽車、軍事防禦系統、電腦等,不只是涉及工程師這個行動者而已,也包括政策制訂者、法律學者、市場專業人士、企業體、監督單位、終端使用者等。在社會技術系統的發展中,工程師必須運用他們的技術知識,並與其他行動者(包括工程與非工程人員)溝通與協調。從社會技術系統觀點看,工程師是「人」與「物」相互影響的網絡裡,最關鍵的連結點。

   當我們將倫理問題放入社會技術系統來看,工程師的(道德)責任就與其他行動者的責任連結在一起。一旦工程師建立社會技術系統,他們的設計和抉擇就必須考慮社會實作、社會安排及社會關係的面向。而更多其他社會行動者涉入此過程,不是意謂工程師擔負的責任減少了,而是意謂他們有了不同的責任——與其他行動者溝通協調的責任。當然,「與其他行動者溝通」在以前被視為是工程中重要部分,並不是一種責任。不過,若我們承認,工程師建立社會技術系統的同時,他們自己也內在於技術系統內工作,那將有助於瞭解「溝通和協調」不僅僅是工程師的一個重要技能而已,更是一個關鍵責任。

      一旦將工程師的工作理解為社會技術系統中的一部份,那麼傳統上「工程專業」的意象隨即被打破。傳統焦點總是強調工程師工作中的「技術」面向,但在社會技術系統內,工程師所投入的工作不再只是統計、測量和方程式。一個成功的工程師需要理解,什麼設施適合現在的技術與社會所結合的世界。「工程專業」不再只是「『技術』專業」,而是「融合許多其他知識與『技術』的專業」。工程師之所以是專家,因為他們有能力設計出產品,此產品與生產過程顧慮並契合人際關係、機構、技術物所構成的複雜世界。

    結語STS可提供概念和理論,幫助理解工程倫理複雜的工程實作上的問題;透過概念和理論分析,將工程實作的複雜性更清楚地呈現出來。雖然本文分析說明了,工程師與其他行動者一起涉入社會技術系統的生產,工程師所要擔負的責任似乎變小。但本文也提供一個圖像:工程師要做的工作遠比傳統意象工程師僅「設計中立的設施」(design neutral device)要多得多。所有工程設施的產生皆背負著社會上的各種價值,工程師是在建立一個我們共同生活的世界——社會技術的世界。

 

STS相關新聞:核能論戰的開始

 

 

 

 

王御風編輯報導

 

福島核電廠的事件,到這個星期五(41日),已經過了二十多天,完全沒有結束的跡象,最後究竟會釀成如何的災害,全世界都仔細觀看。

 

經過二十多天的發酵期,許多效應慢慢產生,反核與擁核者各執立場,由於這攸關能源政策走向,因此在政治上更容易看到。前不久德國的地方大選,原本得票率不足以執政的綠黨首次奪下地方的執政權,這絕對與其長期反核的立場有關。在台灣,反對黨的總統初選,最受矚目的政見也變成核四究竟要不要商業運轉。要不要核能,成為全球政黨在制定能源政策時最引人議論的話題。

 

實際上,核能或燃煤發電,各有其缺點,一是無法控制的核災,一是造成氣候變遷。國家該如何捨取,除了發電方式外,更涉及國家整體產業政策(因為大部分電力都是工業用電,要節省用電,就要調整工業發展目標),在福島核災後,確實該坐下來,好好看看我們自己的電力供應現況,再來進行討論。可惜的是,目前台灣的演變,已經慢慢走向執政黨擁核、反對黨反核、台電及原能會以不知為何的基礎保證我們的核能電廠比福島更安全,應該藉由福島核災及總統大選好好辯論的課題,就此成為大家各說各話的鐵板一塊,再次說明台灣要邁向真正的民主,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

STS活動報導

 

                 
  1. 教育部的中綱計畫(現代公民核心能力養成)
    在徵件中,即將截止(4/15)。

 

    2.   高海大STS中心「未來公民的科學素養」本月4/23將進行第一場演講,歡迎大家共襄盛舉。

高海大STS中心成立後第一個活動:與高雄市立圖書館左新分館合作的「未來公民的科學素養」將邁入第二學期,本學期的時間上做了調整,將在每月第四週星期六上午舉行,首場將在4月23日登場,敬請大家多多支持。

   未來公民講座(3).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臺灣科技與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