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台灣科技與社會學會電子報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楔子

 2012108日,諾貝爾各獎項陸續揭曉,除了國際媒體大篇幅報導之外,各獲獎者也受到各界不同的評價。對於諾貝爾得獎人,除了關注研究領域的專業及貢獻外,我們或許能從研究的過程、知識的學習、啟發養成的角度切入獲得不同的體悟,甚至重塑我們既有的諾貝爾獎迷思以及對科學知識的認知。

 

 

本期主題─諾貝爾獎的啟示與反思

 

 

一 專題文章:STS &諾貝爾獎、及其研究

 

簡介:作者傅大為教授,目前為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兼人文與社會科學院院長

 

每年十月,是諾貝爾獎揭曉的日子,台灣許多媒體,平日從不對科學有興趣的,這幾天也會略為報導、或請科學家談談今年某諾貝爾獎得主如何如何。

當然,每年的諾貝爾獎,多少也表達在各領域中,近幾年來的趨勢與潮流(所謂最夯)如何,有些指標的觀察價值。但除此之外,一般媒體上對當年諾貝爾獎的報導,通常就是關於得主的研究內容、生平努力奮鬥的事蹟、包括點小道消息或偶而有的爭議等,讀者除了剛好是該領域的學生或學者,可以有更多感受外,這些報導與誰得奧運金牌、誰得奧斯卡金像獎等等,似乎沒有太大的區別,只是這次主角是科學家(略過不談文學與和平獎),會讓很多科學家特別興奮。

對於這種「每年都有」的儀式性報導,其實STS研究沒有太多可說的,但對於諾貝爾獎本身、還有多年來它對科技研究界所產生的影響,以及某些諾貝爾獎得主她們研究在STS中的重要意義,前後就頗有些研究,這些研究也常與早年 Merton學派科學社會學研究科學社群、科學階層化、還有科學獎勵、馬修效應(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社群現象)都有關。

關於Merton學派討論科學階層化的現象,一個簡單的介紹,可以參考群學出版的「科學與技術研究導論」(Sismondo著),第四章。過去科學社會學對諾貝爾獎最仔細的研究,當屬Merton學派的大將Harriet Zuckerman 1977Scienfitic Elite: Nobel Laureates in the US.

STS與科技史,過去對於一些特殊的諾貝爾獎得主,曾有仔細的研究,Einstein, Watson & Cricks 等,固不用說,而對於過去HPSSTS對科學史過於強調理論傳統,反而對科技的實驗、儀器傳統,缺乏深入的研究,故Peter Galison曾寫了幾篇論文,討論雲霧室、泡沫室等儀器的傳統,還有它們對物理理論、實驗等重要的影響,是在這個脈絡下,他才討論了幾個儀器的發明人(Charles Wilson, Donald Glaser)都得了諾貝爾物理獎,後來的幾篇研究都收在他的Image and Logic (1997)大書中。

另外,女性科學家如何在男性科學傳統中出人頭地,必須要有些特殊過人之處,跳脫一般女性科學家的形象之外。或者說非常特別的女性科學家,如何反而 被科學機構所忽略,到最後才得到諾貝爾獎的肯定。所以有些重要的女性科學家,STS人過去也曾有仔細的討論,如Margaret Rossiter's Women Scientists in America (1984) 系列,或如Evelyn Fox Keller's A Feeling for the Organisim (1984),談諾貝爾獎的傳奇人物Barbara McClintock,台灣有中文翻譯。過去我在寫性別與科學議題、或台灣的女科學家議題時,都曾發揮與參考過這幾本重要的書。

最後,我就列一些STS重要期刊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這些年來曾刊登過一些與諾貝爾獎相關的論文,供大家參考。裡面的論文,包括有關於大生物學家、生物史家 Stephen Jay Gould、楊/李得獎主題的STS研究、頂尖科學家(或數學家)與年齡的關係、以孔恩的分析法如何看高能物理社群?預測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方法等等。

 Book Review: Lives of the Great Women Scientists: The Never Ending Story?

Sara Delamont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June 2005; vol. 35, 3: pp. 491-496.

 

Is Science Really a Young Man's Game?

K. Brad Wray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February 2003; vol. 33, 1: pp. 137-149.

 

Scientists and Satisfaction

Joseph C. Hermanowicz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February 2003; vol. 33, 1: pp. 45-73.

 

The View of Science: Stephen Jay Gould as Historian of Science and Scientific Historian, Popular Scientist and Scientific Popularizer

Michael B. Shermer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August 2002; vol. 32, 4: pp. 489-524.

 

Consolation for the Scientist: Sometimes it is Hard to Publish Papers that are Later Highly-Cited

Miguel Campanario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May 1993; vol. 23, 2: pp. 342-362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Kuhnian Paradigms in Theoretical High Energy Physics

Diana Crane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February 1980; vol. 10, 1: pp. 23-54.

 

The Interdependence of Theory and Experiment in Revolutionary Science: The Case of Parity Violation

D. Hywel White, Daniel Sullivan, and Edward J. Barboni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August 1979; vol. 9, 3: pp. 303-327

 

A Method of Predicting Nobel Prizewinners in Chemistry

S.V. Ashton and C. Oppenheim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August 1978; vol. 8, 3: pp. 341-348.

 

Age and Achievement in Mathematics: A Case-Study in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Nancy Stern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February 1978; vol. 8, 1: pp. 127-140

 

The Mediating Role of the Scientific Elite

Michael Mulkay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September 1976; vol. 6, 3-4: pp. 445-470.

 

Quality of Research and the Nobel Prizes

H. Inhaber and K. Przednowek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February 1976; vol. 6, 1: pp. 33-50.

 

 

諾貝爾獎價值與精神

 

1怎麼去看諾貝爾獎的門道?

 

簡介:作者周成功教授,現為長庚大學生命科學學系教授。刊登日期2012.06.20,引自跨科技對話平台(SHS)電子文庫,網址:http://shs.ntu.edu.tw/shs/

 

每年十月諾貝爾獎頒佈之後,媒體或是學界都會對得獎人的生平與科學上的成就作一些介紹。介紹同時不免也會有許多議論:從今年的獲獎人是否名至實歸,到下年度的獎項會花落誰家。社會大眾往往關心臺灣什麼時候才會有諾貝爾獎得主出現;而學界領袖當然也不能免俗,往往隨性地撂下豪語:未來二十年要為臺灣培養出諾貝爾獎得主。甚至有人面對年輕學子時,也會以先知的口吻斷言那些熱門的研究領域才是未來競逐諾貝爾獎的正確方向。(詳全文)

 

2賈伯斯與諾貝爾獎

 

簡介:作者陳竹亭教授,現為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教授/科學教育發展中心主任。刊登日期2011.10.10,引自跨科技對話平台(SHS)電子文庫,網址:http://shs.ntu.edu.tw/shs/

 

每年十月的第一週,諾貝爾獎總是科學界最夯的話題。估算台北與斯德哥爾摩的時差,下午五點許多同事就在電腦前等候公佈獎落誰家。今年的物理獎頒給了波爾馬特(Saul Perlmutter)、施密特(Brian Schmidt)和里斯(Adam Riess),三人利用遙測超新星,發現宇宙加速膨脹的證據。化學獎則由1982年發現準晶結構的謝西曼(Daniel Shechtman)獨得。這兩件科學界的盛事想當然耳的分別在五日及六日博得了新聞版面。台北的新聞各別報導不到一分鐘。事實上,科學界沒在注意的,或是聽了新聞報導仍然不知宇宙「暗能量」或「準晶」是什麼科幻東東的,當然是大有人在。對得獎科學家的名字形同陌路,就更是不必說了。(詳全文)

 

 

諾貝爾獎的思索─科學、知識與學習典範

 

1科學教育必須注重閱讀與敘事能力

 

簡介:作者高涌泉教授,台灣大學物理系教授。文章出處《科學人雜誌》,原刊載時間2010.06.01。亦可參考跨科技對話平台(SHS)電子文庫,刊登日期2010.06.24。網址:http://shs.ntu.edu.tw/shs/

 

著名科學週刊《科學》於今年4月23日推出「科學、語言、讀寫能力」專輯,藉由六篇專文說明了科學教育的一些新發展。這些專文大致而言都在鼓吹一個觀點:閱讀、書寫與口語溝通能力是科學素養重要的一環。我過去幾年恰有機會參與高中物理課程綱要的修訂工作,以及一項界定科學素養的研究,因而累積出一些關於科學教育的主張,也曾在許多場合解釋這些主張,由於它們正好與《科學》專輯文章的觀點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想在此介紹並呼應一下這些觀點。(詳全文)

 

2請歷史學幫幫科技史

 

簡介:作者陳恒安,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本文引自《科學發展》,第449期,刊載日期2010.5

相較於自然學科對科技史的想像與實踐,我們很少看到一般歷史學與科技史關係的討論。不過,若大家都認為科技史可能在不同專業之間扮演溝通的角色,那麼比字面意義更進一步掌握科技史的特質,或許有助思考以下問題。例如,科技醫療專業究竟需要什麼樣的科技史?或者,歷史學能夠如何幫助科技史?又或者,科技史可以從哪些「兩種文化」都能接受的議題切入?(詳全文)

 

 

四 STS知識交流站

 

簡介:張國暉(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2012 ,〈科學、技術與自由民主政治秩序的演變:近代美國政治體制的科學意識型態與現實政治〉,《政治及社會哲學評論》42:153-205。(TSSCI)

 

摘要:

本文透過新興的科學及技術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STS)領域,鎖定科學、技術與政治體制變遷的互動關係,簡介科學是如何藉由其實驗主義,從17世紀開始補充及強化自由民主政治體制的經驗發展及政治理論。本文也分析科學及技術在20世紀後是如何藉由自身內在的政治價值,而另外產生出一種具有科學及技術理念的政治體制意識型態及現實政治藍圖,進而挑戰自由民主政治制度。然而,自由民主政治體制卻又能另以相關政治機制,有效消解這些基於科學及技術之政治價值及論述的威脅。此外,本文亦指出20世紀後,因科學及技術發展所造成的政治問題,卻不斷的讓自由民主政治體制產生停滯、失靈,甚至是政治內爆的情形。但本文的主要發現是,拋棄自由民主體制來解決這些難題恐不是可行的途徑。反之,透過分析近年STS研究成果,進一步的精緻調整自由民主政治體制,應能有效消解由科學及技術所帶來各層次的政治難題考驗。

 

簡介:張國暉,(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2011 ,〈追尋主體性的工程設計:威權政治轉型下的台灣高鐵土木設計〉,《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5:157-200。(TSSCI)

 

摘要:

1990年代初期,台灣政府的政治人物及工程師們在面對大型工程計畫的同時,分別都有政治性的期待。本文以高鐵工程設計為例,除說明政治人物企圖以大型工程計畫來回應國內人民及走向國際社會之外,更論證台灣官方工程師們如何在受先進國家技術支配的傳統下,使他們能實現在大型工程計畫當中獲得主導權的政治性期待。不只是台灣的政府及公民在國家轉型的過程中重新進行政治定位,工程師們對其本身的專業領域也加速進行主體性的轉變,而在「忠誠」、「安全」、「簡便」及「技術至上」等的幾個工程價值當中,選擇把「開放性」排在較優先的位置。因此當政府工程師在進行高鐵工程設計時,企圖透過優先進行土木結構的設計,藉此讓日本、法國及德國的核心機電系統都能有相同機會前來競逐,更期望藉此來轉型台灣與國外工程師之間的支配關係。

 

推薦刊物─《科學發展》期刊

*網頁電子版:見國科會網站(首頁-關於國科會-出版品http://ppt.cc/u_XC)

*本期介紹文章:「科技與社會」專欄文章─李尚仁教授「科技與身體─運動、藥物與輔具」,http://ppt.cc/BpVD

 

 

五 科技、醫療與社會(STM)期刊第15期(2012年10月)

目錄&摘要連結http://stm.ym.edu.tw/

陳瑞麟 編輯室報告

一般論文

蔡友月 真的有精神病嗎?一個跨文化、跨領域精神 醫療研究取徑的定位與反省

謝柏暉 從《王叔和脈訣》的爭議看明清醫學知識的建構

戴東源 原因和本質:克普勒與伽利略科學思想的形上學差異

李宜澤 漂浮的技術地景:台灣生質能源計畫的技術選擇與規模的三重邊界

 

STS動態:STS教學訪談錄

曾凡慈 STS教學心得分享:林崇熙教授

張純芳 STS教學心得分享:郭文華副教授

洪靖   STS教學心得分享:楊弘任助理教授

洪靖   STS教學心得分享:傅大為教授

王珮瑩 STS教學心得分享:雷祥麟副教授

 

討論與回應

傅大為 SCOT的新發展與何謂「區域研究」─針對第十三期張國暉文獻評述的兩點意見與澄清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EASTS)Number 3, 2012 

 目錄&摘要連結http://easts.dukejournals.org/content/current

Subject Issue on Neuroethics

 A View from the Far East: Neuroethics in Japan, Taiwan, and South Korea

Osamu Sakura

 

Do Koreans Have an “English Brain”? A Case Study in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Neuroscience

Hawon Chang and Sungook Hong

 

Neuroethics in Taiwan: Could There Be a Confucian Solution?

Kevin Chien-Chang Wu and Tamami Fukushi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Identifying Ethical and Social Problems dur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 Model for a National Research Project of Brain-Machine Interface

Nozomi Mizushima and Osamu Sakura

 

Subject Issue on Science and Nationalism, Part 2

 Introduction

Hiromi Mizuno

 

Posturing for Modernity: Mishima Michiyoshi and School Hygiene in Meiji Japan

Izumi Nakayama

 

The Politics of Local Biology in Transnational Drug Testing: Creating (Bio)Identities and Reproducing (Bio)Nationalism through Japanese “Ethnobridging” Studies

Kimberly Kelly and Mark Nichter

 

Asian Regeneration? Technohybridity in Taiwan’s Biotech?

Jennifer A. Liu

 

[ Book Reviews ]

 Hsiu-Jane Chen, “Eine strenge Pru¨fung deutscher Art”: Der Alltag der japanischen Medizinausbildung im Zeitalter der Reform von 1868 bis 1914 [“A Rigorous German Examination”: The Daily Experience of Japanese Medical Education in the Age of Reform, 1868–1914]

Eric J. Engstrom

 

Put Asia on the Map of Race; Put Race on the Map of Asia (Yasuko Takezawa竹沢泰子, ed., Jinshu gainen no fuhensei wo tou: Seiyoteki paradimu wo koete『人種概念の普遍性を問う:西洋的パラダイムを越えて』[Is Race a Universal Idea? Transcending the Western Paradigm]; Yasuko Takezawa竹沢泰子, ed., Jinshu no hyojo to shakaiteki riariti『人種の表象と社会的リアリティ』[The Racial

Representation and Social Reality of Race]; Yasuko Takezawa 竹沢泰子, ed., Racial Representations in Asia)

Wen-Hua Kuo

 

YuXinzhong余新忠, ed., Qing yilai de jibing, yiliao he weisheng以來的疾病、療和衛生:以社會文化史視角的探索[Disease, Medical Practice, and Public Health since the Qing: An Explo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cultural History]

He Bian

 

WakaHirokawa廣川, Kindai Nihon no Hansen-byo¯ mondai to chiiki shakai代日本のハンセン病問と地域社会[Modern Japan’s Hansen Disease Problem and Local Communities]

Susan L. Burns

 

 

大事紀

 

1.台灣STS學會王玉豐年輕學者論文紀念獎,申請辦法及執行要點經第三屆第二次監理事會審議通過,此刻正徵求稿件,截稿日2012年10月31日,歡迎踴躍參投稿,詳情請見http://tw-sts.org/

 

2. 2013年第五屆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將於2013年3月23-24日,於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臺大水源校區)舉辦,廣徵年會摘要,收件截止日期至2012年11月1日止,歡迎STS同好踴躍投稿。詳情請見http://www.tw-sts.org/

 

 

南臺灣科技與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楔子

2012年9月1日一場你好大,我不怕!反媒體壟斷」大遊行,引發社會矚目,這場遊行也被媒體喻為繼野百合運動後最大規模的學生運動。多位專家學者並針對旺中集團併購案可能引發的媒體壟斷、民主破壞和公民監督機制瓦解提出疑慮,以及就未來可能發展和變革進行討論

 

 

本期主題─媒體 傳播 新聞工作發展與挑戰

 

 

旺中併購中嘉案

 

1專題系列一:NCC的智慧與不智

 

簡介:本專題報導引自苦勞網,針對國家傳播通訊委員會(NCC)在7月25日以附款方式通過旺中併購中嘉案,進行深入討論的系列報導。記者:王顥中、責任主編:陳韋綸。詳細內容請參考苦勞網

 

旺中併購中嘉一案的審議長達18個月,直到上週三(7/25),NCC做出附帶3項停止條件的准許處分,也就是一般所稱之「有條件通過」。這3項停止條件包含:旺中必須與中天新聞台完全切割、中視新聞台必須申請營運變更為「非新聞台」,以及中視應設立獨立編審制度。(詳全文)

 

2專題系列二:眾說紛紜的媒體集中度

 

簡介:本系列乃是針對中嘉併購案有條件通過後所引發的諸多質疑和批評進行的討論,各領域專家學者就媒體言論集中化、依法行政和法律侷限的後續發展所進行的討論。記者:王顥中、責任主編:張心華。詳細內容請參考苦勞網

 

台大經濟系的兩位教授鄭秀玲及林惠玲去年(2011)9月投書媒體,以德國媒體集中調查委員會(German Communication on Concentration in the Media, KEK)的計算方式為根據,對旺中併購案若成案,將導致跨媒體過度集中(參見2011/09/05 蘋果日報 「恐怖的跨媒體巨獸」)。(詳全文)

 

3影音分享:「拒絕中時運動10個故事」

 

簡介:由知識界發起的「當中時不再忠實,我們選擇拒絕──拒絕中時運動」,邀請10位參與運動的朋友,就本事件發表理念看法,期望透過影像聲音傳達更多的聲音,促成更直接的瞭解以及多元深入的討論,10支短片發表在youtube平台「拒絕中時運動」部落格,更多關於併購案訊息請自部落格或苦勞網查閱

 

4 社論評析:

 

(1)   NCC應公開調查蔡衍明濫用媒體資源

 

簡介:本文於2012.2.14刊登於頻果日報專欄,作者黃國昌(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澄社社長);張錦華(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鄭秀玲(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林惠玲(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自《華盛頓郵報》於121日刊出中時媒體集團主席蔡衍明的爭議言論,到27日由知識界所發起「當中時不再忠實、我們選擇拒絕──拒絕中時運動」於立法院召開的記者會,針對已成為目前台灣知識輿論界最為重要的高度爭議事件,在經過十數日「置若罔聞」的沉寂後,中時傳媒集團終於願意「報導」此新聞。然而,其報導方式卻令人錯愕震驚。(詳全文)

 

 (2)   NCC對寒蟬效應無感

 

簡介:本文章於2012.8.25刊登於蘋果日報專欄,作者為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張錦華、林麗雲。全文可自苦勞網蘋果日報閱讀

 

日前旺中媒體集團以錯誤連結和污名化方式報導黃國昌與走路工事件,引起社會反彈。不但導致內部資深記者不滿請辭,中天電視台的自律委員會已有半數以上的外部委員辭職;更有高達數千學生和教師及藝文界人士站出來,對旺中媒體集團破壞新聞專業表達各種譴責,包括向NCC檢舉其自律不彰,並要求旺中集團道歉,回歸新聞專業。(詳全文)

 

STS學術交流

 

醫療歷史領域 

 

簡介:本碩士畢業論文摘要由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洪均燊提供,指導教授王文基老師。透過摘要提供讀者接觸不同STS領域的機會,本研究是以肺結核患者患病後自我療養的經驗為主所進行的歷史研究。

 

題目:「肺病指南」:民國時期肺結核療養與病患角色

畢業學年度:101

摘要

肺結核一直是民國時期各城市罹患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既有的肺結核病患或民眾角度的醫學史研究不多,本研究從讀者投書、醫學知識出版品,以及肺結核名人病患丁福保與陳果夫的著作爬梳肺結核病患經驗與病患角色,整理出治療與療養經驗所具有的集體性與現代性意義。

 無論是西醫或是中醫主持的醫藥投書專欄,都可以看到讀者藉由與專欄編輯對話,吸收或修正自身既有的肺結核知識或印象。病患透過投書專欄尋求診斷,單向接受中西醫提供的治療或療養方法,並依自身經濟與健康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或療養方式,可說是醫藥讀者投書所塑造的一種病患角色。

 在醫療資源不足與經濟困難的狀況下,成藥與「肺病指南」也成為病患的選擇之一。分析丁福保與陳果夫的療養經驗,可幫助瞭解個人經驗如何影響他們對肺病的認識與處置。丁、陳兩人先後罹患肺結核,運用自己的方式治療,或試圖控制病情擴展。丁、陳兩人都對當時的醫病關係或醫療市場有所不滿,認為病患自身要能夠掌握醫學知識或資訊,自訂療養計畫,以減少對醫生的依賴。兩人也藉由自身擁有的社會資源及社會地位,將患病經驗透過著述與大眾分享。

民國時期關於肺結核治療與療養的出版品,各有預設的療養醫學知識、療養的精神寄託、治療方法與醫病關係。撰寫這些文本的作者仰賴各自信仰的醫學知識與特定社會脈絡,將其治療或患病經驗進行自我塑造與自我呈現。透過自我療養書籍或「肺病指南」對讀者或民眾提供不同的療養或治療建議,或將其想像的理想病人角色交付給讀者。在中西文化交會之際,中西醫療知識或專業、醫病關係雖不斷在競逐權力與地位,但這些療養「指南」等文本因著個人選擇的差異或社會背景的影響,產生出數種不同的理想病人角色與療法的指示。

最後,本研究也強調病患或民眾在中西醫學知識與醫療市場的中使用的能動性,認為他們不只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能夠自行研究西方醫療之利弊,用個人或團體力量結合既有的醫療資源來維護身體的健康。過程中,醫病關係與病患的權力也從其他社會文化空間得到更多的延展。

 

科技與歷史領域 

 

簡介:本博士論文摘要由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秦先玉提供,指導教授傅大為、吳泉源老師。

 

題目:「蒸煮」幸福:台灣戰後廚房電氣化發展,1945-1970

畢業學年度:99

摘要:

本論文主題是1945-70年代的廚房電氣化發展。1960-70年代台灣的家庭與廚房生活正經歷著一場物質革命,過程中,廚房電器日漸主導家庭生活節奏。經由分析家庭電氣化文化意涵演變、電鍋四階段發展史、以及諦造家用電器消費社會的技術,本論文嘗試釐清國家、技術、性別文化,如何相互交織出現現代化家庭的面貌之一,同時,論文也嘗試分析這個過程對於家庭與社會的影響。

 透過本論文研究,得到以下結論:

(一)首先是日治到1960年代家庭電氣化文化意涵的轉變:概念上,當代慣稱的「家用電器業」、「家用電器」,從日治到1950年代末期仍未成為一產業分類、或是大量使用的指稱;產業上,戰後電工業發展則以國防軍需、電力建設等為主,民生日用電器仍未成為重點。1960年代初期,電工業者從建構家用電氣器具/業論說,到成立家電部門組織等,逐步全面性轉換了日常生活電器與電氣器具產業意涵,使之承載著性別與家庭意涵。

(二)間熱式電鍋,既是電工業者推動廚房電氣化的試金石,同時,它的誕生過程,更是具體呈現上述戰後電工業發展方向。依據政府協助民營工業方式,呈現出國家並未計畫式發展廚房電器。技術轉移方面,雖然大同電鍋TAC-6與日本東芝ER-4自動電器釜「類似」,但是,兩者誕生的炊煮文化、產業技術與社會脈絡不同,台灣電工業者勢必需要針對轉移的技術進行調整。加工技術、電力政策與飲食文化等因素,共同形塑了電鍋的在地化發展,這些在地化技術並呈現出技術後進國工程師、黑手、女工、女性職員、同仁眷屬、以及女性家政專家的變更、改進等技術能力。另一方面,男性主導的工程師職場文化、美援家政學課程規畫以及科學廚房意識形態,這些因素既侷限女性家政專家參與廚房測試的程度,又間接強化廚房科技朝向適合家戶使用方向發展。

(三) 論文重現1960年代電氣與氣體炊煮系統競爭過程,並以之為背景,解釋當時電鍋多功能料理敘事持續更新、電爐「失敗」等現象。使用上,鄉村地區農戶與城市地區非農戶不同的電力設備、經濟能力、家庭結構與飲食文化,造成電鍋多功能料理敘事與實際使用情形各行其事。依據職業與族群因素,城市外省中上階層軍公教家庭是第一波電鍋使用者之一;從「工作過程」概念分析1960年代煮飯、電鍋料理家務,上述核心家庭主婦仍須扮演總籌者角色。對比之下,直到1969年鄉村地區農戶家庭的電鍋使用延緩現象,則與家庭型態、飲食文化與炊煮家務性別分工相關,最後,廚房電鍋化的影響也表現在貶抑婦女的炊煮技術。

(四)廚房電氣化推動過程,電工業者面對種種不利實況,包括國民所得不高、有限內銷市場、工業發展為重的電力政策、工業發展優先的節約消費主張、以及不熟悉家用電器的使用者等,電工業者首先從意識形態著手,將日常生活電器「奢侈品」形象除魅,繼之,採用「第一次生產力運動」期間,自美、日轉移的廣義市場行銷技術,電工業者大量「製造」了一套性別化的「廣義技術」,諦造了家電器具消費社會,以利廚房電氣化推動。

 

關鍵字:家電(業)範疇、電鍋、婦女炊煮技術、美援技術轉移、幸福電化家庭

 

 

大事紀

 

     1.台灣STS學會王玉豐年輕學者論文紀念獎,申請辦法及執行要點經第三屆第二次監理事會審議通過,此刻正徵求稿件,截稿日2012930日,歡迎踴躍參與,詳情請見http://tw-sts.org/

     2. 徵求STS領域近三年畢業的碩博士論文摘要(2010-2012),預計刊登本電子報10月號,來稿請寄(indestructible73@gmail.com 李小姐),歡迎各位STS先進後輩踴躍提供

    3.2013年第五屆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將於2013年3月23-24日,假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臺大水源校區)舉辦,廣徵年會摘要,收件截止日期至2012年11月1日止,歡迎STS同好踴躍投稿。詳情請見http://www.tw-sts.org/

    4. 為了擴大學術交流,讓 STS 會員瞭解彼此間的學術成果,我們徵求近兩年(2011-2012)STS領域學者於《科技、醫療與社會》和 EASTS之外的其它相關學術期刊中已發表的中文論文摘要。

    5.二十世紀初期日本的「精神療法」:自我、修養與心理治療演講將於10月5日下午2點於中研院人社中心B202會議室舉行,講者巫毓荃醫師(耕莘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前往參與,詳情請見http://www.rchss.sinica.edu.tw/hygiene/app/news.php?Sn=737

    6.2013年泛太平洋科技與社會網絡學術研討會(Asia-Pacific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Network ,APSTSN),將於2013年7月15-17日於新加坡大學舉辦,歡迎踴躍投稿,詳細投稿方式及議程請見http://ppt.cc/OyW_

 

南臺灣科技與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楔子

近日引發諸多爭議的台東美麗灣渡假飯店,到日月潭向山觀光旅館BOT、澎湖隘門沙灘、吉貝嶼觀光旅館BOT案爭執多時未果,其背後牽扯到龐大的經濟利益以及複雜的生態環保議題,值得深思。當經濟發展成為評量一國的指標,如何在環境文化保護與國家開發間拿捏妥適,是身為現代公民的我們應持續關注的面向…..

 

本期主題

 

 大地傷痕與怒吼:台東美麗灣開發案與環境正義

 

1新聞報導:台東美麗灣紛擾多年 行政爭訟迄未定案

 

簡介:本文引自苦勞網。

台東杉原海水浴場「美麗灣渡假村」,完工後的命運就沒有像她的名字這麼美麗,反而從1987年起紛擾至今,並在環保團體多方奔走下,與台東縣政府進行長達多年的行政訴訟案。(詳全文)

 

2新聞報導:美麗灣不死 東縣重啟環評

 

簡介:本文引自苦勞網,報導記者:張心華、責任主編:孫窮理。

先動工、再環評、環評被撤銷,今年1月被最高行政法院判決環評無效定讞後,「美麗灣渡假村」2日在台東縣政府重啟環評。透過「開發面積」與「一般或觀光旅館」的定義,8年來,一路規避中央環評,在地方上又被質疑台東縣政府「球員兼裁判」;1日,前環保署副署長、現任國民黨立委邱文彥說,在這個案子上,縣政府曾撤換環評委員、允許廠商切割開發、規避環評,只想讓業者就地合法,呼籲停止環評程序;4日,環保署長沈世宏在立法院報告時,也鬆口承諾將檢討環評法規,如果大型開發位於生態敏感區,一律由中央環評。(詳全文)

 

 3美麗灣社會評論

 

(1)   我有話說─台東要環境經濟雙贏

 

簡介:本文由台東縣長黃健庭撰寫,2012.06.21刊登於中國時報社論,全文可自中時電子報網站閱讀。

 

從小太平洋海岸是我的遊戲場,沙灘撿貝殼、騎馬打仗是我的童年回憶,但當我長大走過其它城市,回頭看台東這片土地人民的生活,老人佔十三.五%,低收入戶比例全國最高、平均家庭所得全國最低、身心障礙人口高達八.九%、平均壽命最低,青壯人口不斷外流。因貧而病,因病而貧。要破除這個可怕的循環,我們需要更多的作為。(詳全文)

 

(2) 請黃健庭縣長 不要複製西部經濟發展的錯誤

 

簡介:本文引自環境資訊中心,作者陳昭倫(澎湖共生藻協會理事長、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在哀憐泰利怪颱對台灣山林海洋無情摧殘的夜裡,讀到台東黃健庭縣長的投書談他對台東發展的願景,感到欽佩。但是,對於黃縣長諸多似似而非,本末倒置的論點,筆者實在不敢苟同。(詳全文)

 

(3)台灣海洋保護區的迷思與希望

 

簡介:本文引自環境資訊中心,作者陳昭倫(澎湖共生藻協會理事長、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海洋佔我們居住的這個星球表面約百分之七十五的面積。因此,與其說是地球,我們應該說是住在「水球」上。這顆水球的海洋不僅是生命演化的起點,更是提供人類最重要的漁業、休閒與能源等資源的場域。從過去歷史的記載就可看出海洋的健康與否脩關著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詳全文)

 

 4延伸閱讀─環境信託

 

簡介:本文節錄自環境資訊中心,作者溫于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中心)。欲了解更多環境信託議題以及國外生態保育行動,可參考環境資訊中心環境信託專欄。

 

在台灣多樣的氣候環境下,孕育了多樣物種,而物種生存關鍵,即是棲地的完整性,棲息地的改變連帶影響生態系破壞,成為物種滅絕的主因。如何保護棲地並加以規劃管理及建立人與自然交流管道等,皆是保育團體努力目標。(詳全文)

 

大事紀

 

1. 台灣STS學會王玉豐年輕學者論文紀念獎,申請辦法及執行要點經第三屆第二次監理事會審議通過,此刻正徵求稿件,截稿日2012930日,歡迎踴躍參與,詳情請見http://tw-sts.org/

 

2. 101年度科技政策國是論壇-《科技評估與治理:科技政策的溝通與參與以科學園區為例》,將於2012831日在成功大學醫學院四樓會議室(成杏校區)舉行,歡迎踴躍參與,詳細議程請參考http://ppt.cc/1BVr

 

3. 徵求STS領域近三年畢業的碩博士論文摘要(2010-2012),預計刊登本電子報9月號,來稿請寄(indestructible73@gmail.com 李小姐),歡迎各位STS先進後輩踴躍提供。僅附上2012STS碩博士論文摘要一篇(科學哲學領域)歡迎參考:

 

 中正大學哲學所博士論文

姓名:邱獻儀

題目:生物目的性現象的科學說明之研究

指導教授:陳瑞麟

 

摘要:本論文探討生物目的性現象要如何被理解與說明的問題,主要回答「以目的論來說明生物目的性現象的說明模式是否可被保留?」的問題。目的論通常與「生命現象是超自然創造者有意識設計的證據」之觀點關連在一起。雖然達爾文的演化論被提出之後這樣的想法已被放棄,但生物學家與哲學家們仍然對於該如何說明生命現象的特殊性存有爭論。這反應了三個反對目的論的論題:目的論是(1)科學發展中的錯誤理論;(2)錯誤的意向性投射;(3)與因果說明的架構衝突。

本論文爭論這三個反對論題都無法成立,因此目的論的說明可以被保留。第一章討論生物目的性現象從古希臘時期到邏輯經驗論的思想演變歷程。十七世紀科學革命之前,帶有神性色彩的目的論觀點是主流;科學革命之後機械論興起,在此時代背景下使用目的論來解釋生物目的性現象開始式微,然而在目的論的發展脈絡這邊仍有Paley的神創論、以及後來生機論的目的論。歷史顯示目的論並未因科學進展而被消除。二十世紀初期哲學家朝向化約目的概念的方向來說明目的性現象,如HempelNagel的功能化約方案。然而,目的概念的化約工作遇到難題,使得哲學家朝向使目的論可與科學相容的自然化方向發展。

         自然化目的論希望消除目的概念的神秘性,使其符合因果說明的科學架構。自然化取向從Wright開始,接著是 ComminsMillikanMayrBrandonRuse、與Toepfer。從第二到第四章,本論文一一討論並評析他們的理論觀點,顯示他們的立場光譜雖然分佈在反目的論和目的論之間,但都不能支持消除目的論的必要性。

為了回應第二個反論,本論文第五章回到一個基本問題:被目的論說明的現象究竟是什麼?根據我們的分析,生物目的性現象的目的導向性有三種:(a)生物特徵或器官的目的(局部功能)、(b)生物系統的目的(維繫系統穩定存續的系統功能)、以及(c)局部功能和系統功能趨向生存(功能的來源)。這些現象顯示目的性現象並不是錯誤的意向性投射。又其中的(b)(c)既可用目的論的說明模式,也可以用因果說明的模式來說明:(b)因為可使用整體性的概念來說明、而(c)可使用整體性與適應性的概念來說明,因而是目的論的。有人可能會質問:如果它們可以使用因果說模式,為什麼我們還要保留目的論的說明?這涉及目的論說明、因果說明與科學說明之間的關係。

第六章我應用Giere所提出的模型哲學之觀點來定位科學說明:科學表徵活動是行為人為了特定的認知目的,意圖使用模型來表徵一部分世界的認知活動。在此架構下,目的論與非目的論都是生物學家或認知者為了瞭解生物目的性現象,以不同的認知模型來表徵該現象的科學表徵活動。這蘊含了科學說明的多元主義觀點。在科學說明的模型論觀點下,目的論說明與因果說明不僅不相互衝突,而且都具有不同的認知價值。在科學說明的模型論觀點下,目的論說明與因果說明不僅不相互衝突,而且都具有科學上的認知價值,分別增進我們對生物世界的豐富理解。

      根據本文的分析,由於質疑目的論的三個理由都不成立,因此本文結論說:目的論作為說明生物目的性現象的說明模式,具有保留的價值。

 

南臺灣科技與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楔子

在世界劇變、全球化發展過程中,台灣政治、經濟、社會也經歷快速變遷,特別是勞工權益、勞資關係、就業安全也漸受重視,當台灣無可避免的被納入跨國生產體系中,我們如何看待跨國勞動市場所產生的複雜問題,以及對台灣社會所形成的衝擊和影響……

 

本期主題

 

勞工悲歌─台灣勞工與跨國勞動市場相關議題

 

1跨世代華隆勞資爭議

簡介:本篇報導記者樓乃潔、責任主編孫窮理。參考網址:http://ppt.cc/Fdxj

為抗議資方長期減薪且壓迫員工放棄退休金、資遣費,華隆紡織頭份二廠員工3百餘人自66日上午,於廠外展開罷工,表達「恢復全薪」、「與『紡安』同工同酬」及「年資依《勞基法》結算」訴求,現場包括桃園縣產業總工會、勞動黨桃竹苗勞工服務中心、苗栗縣產業總工會等多位工會幹部也都到場協助聲援。在沒有得到資方明確回應的情形下,華隆員工將於8日北上勞委會陳情(詳全文)

 

簡介:本篇報導記者張心華、陳韋綸,責任主編孫窮理。參考網址:http://ppt.cc/jFO-

623日,華隆頭份廠罷工(相關報導)進入第18天,300多名員工仍然每天至工廠前簽到,並且維持日夜輪班巡守,防止位於同廠址、實際上使用華隆設備的紡安出貨。13日經苗栗縣政府協調,原決議620日前要結清5月份欠薪,但員工至今仍未收到工資,618日,當工會聽說華隆已向法院提出破產聲請,且要把總廠機具運往國外,立即率眾前往抗議,推倒總(一)廠的大門;而在621日,「薪資入帳」確定跳票之後,又再將二廠,也就是現在叫作「紡安」的大門推倒;工會決議下週一(6/25)將再度北上陳情,隨後夜宿台北車站,提高抗爭。(詳全文)

 

2富士康工廠實錄

簡介:本調查由來自台灣、香港及中國的20所大學、約60位師生共同組成的調研團隊,在暑假期間以問卷、訪談等方式,探求富士康工人的勞動面貌,並於109日發表《兩岸三地高校富士康調研總報告》。責任主編陳韋綸,參考網址:http://ppt.cc/0Unz

時值2010年富士康爆發工人「連環跳」事件已經將近兩年,另人遺憾的是:直到今年,富士康員工跳樓自殺的消息仍然不時傳出。這段期間,富士康管理模式以及工人的處境,一直是全球媒體關注的焦點。(詳全文)

 說明:以上連結文章轉錄自〈苦勞網〉,欲知其他相關報導請上苦勞網查詢。

 

 3延伸閱讀─喚起RCA廠汙染事件記憶

(1)RCA公害小檔案,引自苦勞網報導,參考網址:http://ppt.cc/e1VK

(2)社會評論─聞RCA空氣,看勞工安全

       簡介:本文由台灣大學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教授兼所長、中華民國職業衛生學會理事長陳志傑教授撰寫,並於2012.3.17刊登在頻果日報之社論。

RCA曾經是台灣經貿發展非常風光的一頁,單廠生產力佔全國出口總額的十分之一,但這些輝煌數據的背後,付出的代價卻是數萬員工的身心健康。(詳全文)

**勞委會投書回應說明,參考網址:http://ppt.cc/fCI~

(3)專書推薦

書名:《科技、醫療與社會》「RCA事件」專輯(第12期)
出版: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經銷:群學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14

      導論介紹:這個專輯包含了四篇研究論文。陳信行的〈司法正義與科學事實如何交會?從Daubert爭議看法律、科學與社會〉,內容提到「毒物侵權這種型態的民事訴訟,向來高度依賴科學研究,也是司法體系介入規範工業社會中企業的科技行為的重要管道。……毒物侵權訴訟包括職業病、公害、以及產品責任三種糾紛……(詳全文)

 

 大事紀

 1.台灣STS學會王玉豐年輕學者論文紀念獎,申請辦法及執行要點經第三屆第二次監理事會審議通過,此刻正徵求稿件,截稿日九月三十日,歡迎踴躍參與,詳情請見http://tw-sts.org/

 2.陽明大學傅大為教授與本會理事長陳瑞麟教授共同籌備紀念孔恩《科學革命的結構》出版五十週年工作坊「《結構》五十年:從科史哲到科技與社會」,將於八月九日下午起和八月十日一整天於陽明大學舉行,有意參加者請於2012年7月25日後進入http://deptphi.ccu.edu.tw/lectures/報名

 

 

 

 

 

 

 

南臺灣科技與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楔子 

民以食為天,吃乃人生之大事。然,近年來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及黑心商品問題,禽流感、瘦肉精、塑化劑事件等衝擊人類社會,也掀起學界對食品安全控管、風險治理以及追蹤和認證的討論。食品安全小者影響消費者的生活模式,大者將對一國的經濟結構產生動搖,究竟食品安全與人類生活的連結為何?我們又該如何看待食品、政府與社會大眾間的關係?

 

本期主題 

 

那一年我們吃進的塑化劑、雞肉與美牛─食品安全相關報導

 

(1)    食品安全/重建風險治理 別再亂成一團

         簡介:本文由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科技政策與風險治理研究中心召集人周桂田教授投稿聯合報之社論文章。欲對台灣食品安全及相關毒害議題有更深入瞭解可至公共電視─我們的島搜尋影視資料。

 

     從瘦肉精美牛爭議到禽流感隱匿疫情發展至今,政府風險治理大大的亂了方寸,馬總統領導的行政團隊並沒有改進決策模式,一次一次的爭議導致民眾對食品安全體系信任的崩盤。(詳全文)

 

(2)    延伸思索:鉅變社會 需要治理創新

 簡介:本文由周桂田教授撰寫,於2012.6.7刊登於中國時報社論文章。亦可參考STS email list社群。

 

近日國科會正副主委皆針對中科四期爭議轉型規畫公開撰文,指陳其與地方、公眾團體「安排對話卻歷經羞辱」、「雙重壓力、腹背受敵、裏外不是人」。事實上,國科會­近月來對中科四期轉型調整水權爭議的努力各界有目共睹,其辛勞也可以深切體會。然而,嚴肅來看,這些現象卻是台灣社會在面對全球化與氣候變遷鉅變下的嚴重治理危­機之冰山一角,或說是整個政府治理與決策結構問題的末端,而問題源頭的決策典範不改,政府、產業、民間三十年來的對立與不信任,將持續並無法因應鉅變衝擊的挑戰­(詳全文)

 

(3) 從DEHP汙染飲品案看我國的毒化物管理

簡介:本文由看守台灣協會祕書長謝和霖撰寫、漫畫:李璟泓。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http://ppt.cc/xxbv

 

 昱伸香料公司在食品添加物起雲劑裡違法加入塑化劑DEHP事件,由於牽連到眾多廠商的運動飲料與果汁,且時日長久,對大眾健康的影響不下於當年中國毒奶粉事件。對於這起驚動社會的違法事件,固然要感謝衛生署楊姓檢驗員的警覺心夠,但也可從中探討我國的毒化物管理究竟出了什麼問題,而造成環保署等環保主管機關竟未能及早發覺這起違法事件。(詳全文)

 

 (4)《不能戳的祕密》

       簡介:李惠仁導演2011年最新紀錄片作品。本片將輪迴在台灣學界、官僚系統那些明明看得到但卻又不能說的秘密,一次披露,呈現給觀眾。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將艱­深的公衛知識化為常識,讓大眾明白每天圍繞在身邊的謊言與危機。

 

片中指出台灣之所以爆發禽流感疫情,是有人將禽流感病毒株偷偷製成禽流感疫苗販賣,由於製程粗­糙,原先想讓雞隻產生抗體的疫苗,反讓疫情大流行;同時揭露農委會隱匿國內高病原禽流感疫情,並找專家學者背書放寬認定標準的過程。

 

 紀錄片參考網址:轉載自http://ppt.cc/bp0P,另可參考after dusk, before dawn部落格,由網友Died Liu整理制作的相關訊息。最新《不能戳的祕密》之病毒失蹤事件簿,參考網址:轉載自http://ppt.cc/43PC

 

 大事紀

 

1. STS學會將於2012.6.17()召開理監事大會

2. STS個人會員入會(申請書下載http://tw-sts.org/ ) 開放申請及審查,歡迎各界同好及關心STS議題夥伴申請加入

南臺灣科技與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愛的台灣科技與社會學會會員您好。在和洵的春天,第四屆年會熱熱鬧鬧登場,豐豐富富結束。本次年會讓所有與會者滿載而歸,除了身心的充實,更替雲林做了最佳行銷。陽明的林宜平老師更直言,沒有比「腦滿腸肥」更適合評價本次研討會的用語了!面對多方的支持與鼓勵也將使我們更有信心,朝向下一場豐富身心靈的饗宴努力。

自2012 年5月起,STS學會每月將整合STS社群的討論、相關時事與活動資訊,發行電子報,期間並發行活動通訊。為考慮到信箱容量及轉寄便利,本電子報為文字形式,另設有一部落格可供查詢前期內容與留言。電子報內容並不代表學會對特定議題的立場,而是希望分享多元、跨領域的討論。歡迎會員提供文章、新聞、及活動刊登,也可歡迎轉寄給其他對STS有興趣的朋友。

 

楔子

2011年至今災難頻傳,泰國洪災、海地強震、歐洲寒潮等等,無不對人類社會造成巨大損失,根據聯合國UNISDR數據,2011年災害損失估計達3600億美元。在台灣,2011年台塑麥寮連七次火災、大埔爆發強徵農地事件、2012年中油五輕廠亦失火,以及台北文林苑都更爭議未歇,面對自然與社會快速的變動,身為社會一份子的我們究竟該有哪些反思與作為……

 

本期主題 

1多災之年:日本核災一周年相關報導

文章出處:CAS文化研究月報(2012.3.25) 第123期。參考網址:http://ppt.cc/ESMc

簡介:應台灣交大社會與文化研究所、交大亞太/文化研究室「思想、歷史、與文化高等講座」之邀,日本批判性民間刊物《現代思想》前編輯池上善彥於2011年9月,來到新竹進行三場演講,本文由馮啟斌翻譯校對/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所博士生胡清雅編整節錄池上善彥第一場演講:核能發電所事故與日本社會──民眾與科學。

 

大家好,我是池上善彥。在此,我要以三場演講,向大家報告關於日本「戰後」的概念。「戰後」是日本近代(19世紀末-1945年)的範疇,不知道大家對日本近代史所抱持的感想或印象為何,就我所知,台灣對於日本近代的相關研究,多以「戰爭」、「殖民」、「對亞洲的侵略」、「太平洋戰爭」等為主題。對我而言,這些主題都令我感到責任重大,大部分日本學者在這部份的研究上也多抱持著「反省之心」,這是我相當感同的。然而,就很多日本自身知識分子而言,對於1945年後這個「戰後」經濟成長時期,究竟該抱持什麼樣的印象或看法,卻不甚清晰、甚至相當漠然,也欠缺認真的考慮。(詳全文)

福島核災後,法國現代中國研究中心台北分部(CEFC Taipei)彭保羅教授(Paul Jobin),以台灣STS網路社群(Taiwan STS email list)成員為調查對象,發起核電態度調查問卷,目前該網路問卷的調查仍持續進行中。STS學者的核電態度初步調查統計資料(連結)

 

2六輕一把火 燒進學術界……

 

(1)   台塑告學者莊秉潔毀損名譽 學界大串連追討學術自由

 

引言:中興大學莊秉潔教授參考國內外相關學術文獻,與其研究團隊研究分析,發表有關塑六輕工廠多根煙囪及製程中的確排放重金屬、戴奧辛等致癌物,遭台塑提告,要求高達四千萬元損害賠償。台大周桂田教授發起連署,聲援莊教授並期待為台灣學術研究自由做出貢獻,而展開一連串全國性連署。(本報導引用環境報導 部落格)

 

一個學者本於學術專業,針對某一個議題提出研究報告,指出某一公司的汙

染導致民眾健康疑慮,提醒政府及民眾應防範。而這個公司卻認為這分報告毀損名譽而向學者提告,今天引發「財團箝制學術自由」風暴。(詳全文)

 

 

(2)台塑告發莊秉潔教授 首度開庭

  

   引言:2012.5.3是莊秉潔教授被台塑提告的民事訴訟案第一次開庭。主要內容是針對雙方提告與答辯理由進行確認與釐清。(本報導引用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 部落格)

 

今天的言詞辯論,雙方主要針對程序與事實兩方面進行攻防。莊秉潔教授的委任律師詹順貴等人,首先針對原告,也就是台化纖與麥寮汽電共生是否具有提告適格的部分進行釐清。(詳全文)

 

 (3)論壇報導  誣之訟:陷專家於不義的環保署

 

介紹: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祝平一,於台灣STS網路社群中所發表的文章。亦可參考環境報導部落格 2012.5.4專家系列報導。

 

台灣的環保署長不是人幹的。面對科技的不確定風險和公民意識的高漲,必須處理開發利益和環境保護的爭議。環保署長必須在政府、財團和公民的壓力下,承擔決策之責,其心理負擔不可謂不重。為了使決策更為圓融,環保署建立了專家會議的制度(詳全文)

 

年會報導 

 

科技的實踐‧參與─2012 第四屆STS年會與會心得

 

第4屆STS年會於4月15日順利落幕,本次會議由臺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中區技職校院區域教學資源中心、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人文與科學學院教學卓越中心以及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所主辦。移師雲林舉辦也讓身為STS門外漢的我有了雲林一日遊的藉口。透過本會議的參與,觸發個人對科技與生活有更深一層的體悟,生活在科技時代的我們,怎能對科技對人類社會的影響與衝擊渾然不知且漠不關心呢?而STS研究學會正扮演著一個承先啟後的角色,一方面累積學術成果,二方面也做為一個討論倡導的公共空間。

回朔前三屆的會議宗旨,第一屆會議核心「在地科技與台灣觀點」,反映了台灣社會面臨科技發展的巨大衝擊與變動,而做為一個科技發展的國家,勢必應對科技發展趨勢有更進一步的瞭解。第二屆聚焦「差異與連結:STS、工程與社會」,討論課題也擴及到海洋、工程等專業,期待拓展STS跨領域研究的範圍,建立更多元豐富的研究資料。第三屆從「風險社會的公民科技素養」主軸切入,包括健康的風險、環境的風險、資訊的風險與人類生活的關係,以及風險之防範與管理,描繪出身處科技社會中的人類所面臨的諸多問題和「危害」。而本次會議主題更充分與社會事件以及在地經驗結合,包括台塑六輕八輕、國光石化等環境議題,並涵納進更多面向的討論,包含空間設計、健康與醫療、災變研究以及專家治理與公民科技之論述。

學術研究理應與生活連結,特別是人類社會已無法脫離科技脈絡,當我們的生活因為科技而更加快速便利時,我們是否也意識到科技對社會生活產生的衝擊和影響,面對接踵而至的社會問題,如何在科技發展與生活中取得平衡,以及如何培養普及正確的科學知識和素養,得以迎向各種複雜的挑戰,成為駕馭科技而非科技奴役者。

再者,知識與在地文化的結合,已是當今學術發展的重要路程,而本次研討會更是充分展現在地知識以及雲林地方風情,特別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在地傳統點心,包括雙糕潤、地瓜包、九層粿等富地方特色美食。我想,當我們企圖培養對科學、科技的反思或洞察,我想,最重要的應該是能否對生活的習以為常有所感觸,唯有體會到自我生活空間與科技的互動性,才有可能發展出對現代科技的批判和實踐。因此,當我們努力描繪現代體制與科技間的複雜互動時,讓所有人獲得最原初的感受(當然口腹之慾的滿足總是最直接的…),才能更順利的聯結起後續更深層的討論,對於基礎科學和紮根的訓練也才可能更加茁壯。

學術研究永遠需要與生活和地方對話,對一個初次踏上雲林的門外漢,研討會參與除了見識到跨領域的豐富研究成果和討論外,隨附上的雲林觀光導覽資料,也讓我有機會瞭解雲林這塊土地。我想,開啟生活與科技間的對話絕對需要對這片土地有所認識和關懷,從許多小地方足見承辦單位的用心以及貫徹STS學術精神的宗旨。(本文由STS電子報編輯助理李健儀撰寫)

                                   

 大事紀 

1.STS學會至今走過五個年頭了,透過年會結合各領域專家和志同道合的朋友,期待促成更多的討論和社會關懷。本學會已於2012414日完成新任理監事選舉,由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陳瑞麟教授接下理事長重擔,帶領學會迎向更多挑戰和成長。(理事、監事名單請參考STS網頁 http://tw-sts.org/)

 

活動快訊 

演講:

1.披著白袍的藍領 從病歷的改變看你我的未來

*時間:2012.5.24(四) 08:10-09:50

*地點:濟世大樓CS301

*主講人: 范國棟 醫師

*網址:http://ppt.cc/gyNF 

 

2.台灣農業發展與政策變遷

*時間:2012.5.25(五) 14:00-17:00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 HK208研討室

*主講人:董建宏 國立中興大學景觀暨遊憩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 劉志偉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網址:http://ppt.cc/7ssc

 

3.氣化與蒸氣機:中西醫匯通的興起、演變、及其身體圖像,1880-1930

*時間 2012.05.10  14:30~16:30

*地點:中研院檔案舘中型會議室

*主講人:雷祥麟教授(本所副研究員)

*網址:http://ppt.cc/ABpI

 

研討會:

1.第1屆跨科際教育研討會

*研討會時間:2012.5.12(六)

*主辦單位:教育部顧問室SHS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推動辦公室

*網址:http://ppt.cc/0I-Z

*報名網址:http://goo.gl/2qLgu

 

2.第10屆性別與健康國際研討會

*研討會時間:2012.5.18(五)-19(六)

*主辦單位:國防醫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台灣女人連線

*網址:http://ppt.cc/mB~L

 

工作坊:

1.把理念帶進教室:STM課程與教學工作坊

*研討會時間:2012.6.8(五) 上午8:30-下午17:30

*主辦單位:高雄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

*網址:http://ppt.cc/QYXq

 

徵文:

1.第1屆「台灣聯合大學系統科博文獎」-科技與社會徵文比賽

*收件時間:2012.5.1-2012.8.10

*主辦單位:國立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中心

*活動網址:http://ppt.cc/X;J7

 

南臺灣科技與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